王維慎嫡傳武當松溪派全套內功(上)
欄目分類:太極拳 發布日期:2017-07-29 瀏覽次數:次
武當松溪派內家功,是一套完整的功法體系。內丹功法是其中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每門武功(指功法本身)有相對的獨立性,而且各自的鍛煉目的和效果不同,但它們之間有一定的依賴性,是相輔相成的。按傳統的要求(出于鍛煉效果考慮),在修習內丹功法之前,首先必須經過筋骨鍛煉(包括各種基本功法),其目的在于舒展骨絡,筋絡、關節并拉長韌帶,從外及里,否則練習靜功時,難免腰酸腿痛,骨軟肉僵,盤坐不起、體力不支。然后經過經絡鍛煉(引氣歸元功法),其目的在于暢通經絡,收集耗散之氣,調整全身氣血平衡。再經過經脈鍛煉(墜手、含機樁等功法),其目的在于練氣修脈,旺盛氣血,充盈骨髓。經過這些層次的鍛練,修練內丹功法才能較快地取得奇效,并且消除一切可能出現偏差之虞。反之,內丹功的鍛練,也能助長其它功夫,如前所述,它能促進排打功夫的鍛煉,又有“功拳結合”之能。
入門功法
1.基本打坐姿式(結印)
①寬衣松帶,面南端坐在平坦舒適的坐褥上,使睪丸垂懸不觸外物。將腿盤曲,足心朝天,足跟抵在會陰穴前面,右腿盤曲壓在左腿之上(單盤)。要求右腳的“昆侖穴”(在足外踝后)壓在左腳的“三陰交穴”(在足內踝上三寸上)。婦女相反,用左腳的“昆侖穴”壓右腳的“三陰交穴”,左腳在上,右腳在下。兩足心盡力朝上翻,大腿、小腿膝須放平,不能翹起。
注:“昆侖穴”是足太陽膀胱經要穴“三陰交”,是足太陽脾經要穴,又是足三陰經脈的交會。
故此,“昆侖穴”壓在“三陰穴”上,符合“陽穴扣陰穴”、“陽脈沖陰脈”,“陽陰相接”之理。
如坐雙盤,則先將左腳心向上翻起,放在右大腿上,然后再將右腳盤壓于左腳之上,足心向上,仍然是右腳之“昆侖穴”壓左腳之“三陰交穴。”婦女左右腳相反。
②身子前傾,向前拜撲于地,然后向后微仰,如此三次(目的是使胯骨松開,背脊骨直),然后端身正坐,立背脊,身體微向前傾。
③上下松肩(肩關節上下、左右抽動),使肩骨松正。
④右手掌(陰面)握左手掌背(陽面),右手中指尖的“中沖穴”扣壓左手掌心的“勞官穴”,右手四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并攏貼在左手掌心上;右手的拇指按壓在左手的虎口處的“合谷穴”上(左手虎口要撐圓),然后將左掌心翻向外。
接上,右手握住左手向外平探,掌心向外,兩手與肩平。手型不變再往回縮。如此伸縮三次,伸縮的目的是使左右手的腕關節、肘關節和肩關節松開。
此后手型不變(右手陰面握左手陽面,扣穴位置不變),將兩手置于腹下,右手背輕貼在肚臍上,手心盡量向外翻。
婦女握法相反,左手陰面握右手陽面,扣穴位置相同。
注:拇指是手太陰肺經的末梢,“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要穴,放手上結印法也是“陰陽相接”。
⑤頸項松直,頭微向上頂,提耳根,收下腭,與撥背貫串(督脈拉直)。
⑥搭鵲橋:舌頭上卷抵住上腭稱為搭鵲橋(溝通任督脈,舌不辨味)。
塞兌:口微閉,不思言語;耳不聰而內聽無弦曲。
垂簾:眼微閉留一絲光亮,目光內斂,心不隨景轉。初練者若閉眼容易昏睡出偏。
調型:四肢不動,渾身似金剛。
鼻息:呼吸自然,微細綿長,但不可勉強,更不可著意思息長。
靜功的坐式(結印)法,各派不一。以上介紹的坐式是本門所秘傳,它有兩個基本作用:第一是通過活絡,即暢通精氣通道,組成回路。第二是起火,即發動氣機(詳見下面“練功時間”一節的討論),因此坐式應保持舒適,骨骼松,肌肉松,經脈緊 。
2.調身法
若能按以上姿式盤坐,周身不動,則自然不用調身。若覺坐式不盡舒適,則可將身體四肢,前后左右上下蠕動,體察是否已達到上式坐式的要求。力求坐得舒適,則渾身無牽掛矣。
3.調心法
初練靜功之訣在于至靜。在練本功之前,應安排好一切心事(日常事務等),專心練功;還要逐漸適應周圍的環境,使周圍的噪聲或突發奇事的聲音不致引起心頭煩燥;應盡可能告誡家人或同伴不要在練功的時候打擾,并對一切可能偶然出現的喊聲、味覺、嗅覺、閃亮等有所思想準備,不至驚慌失措,難于應付。
4.引火(行功)法
回復到基本坐式,初時垂簾之眼凝視三尺之外一片臥牛之地,仿佛真有一牛睡臥于彼,隨呼隨吸,一起一伏。良久,神光收回凝視兩眼角的大眼子(睛明穴),待兩眉間的印堂穴有微微的感覺后,當即印堂穴后面的明堂穴上如置一明鏡,將大眼子之神光沿督脈往下照。自大眼子開始下照→鼻準→人中(上唇中間凹處,督脈之末端)→過鵲橋(舌頭)任脈下照→十二重樓(喉管)→天突(在喉結下凹處中)→璇璣(在天突下一寸)→膻中(在胸骨上,兩乳頭之中間)→鳩尾→中脘→陰交→入黃庭,靜待片刻,便覺小腹有微微感覺,即將小腹微內收,同時倒吸一次。此過程便是引火法。
每次練功只能引火一次,不可多引。引火過后即歸無為之法,無念無慮以至靜。
5.無為法(心法)
所謂無為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讓事物按照其本身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讓氣血自然地沿其軌道運行,而不摻與人為的干涉。
初練者往往總是不能靜下來,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情或思緒突然撞入心扉,引起煩惱和自責。當靜不下,千思萬縷纏繞心頭之時,便不由自主地強迫自己不要去想,然而越是想要不想事情越是會想,如同陷入泥澤,愈拔愈陷,愈陷愈深,終于不能自拔,于是便自責自惱。這是十分正常的,要達到無念無慮有個階段,但也有方法可循。流行之法有數息法、意守丹田法等等,目的是使精神集中。
為使初學者掌握致靜方法,我們不妨借鑒佛家和道家練功的一些方法。
口訣曰:“有欲觀竅,無欲觀妙”,“先存后忘”。
注曰:“有欲者,雜念叢生,六塵之所致;竅者,開竅也,六塵之所由。觀竅者,欲人守六根是也,無欲者致虛守靜,自然妙趣橫生。”以六根不凈者,是五蘊未空,若要得空,當先存之以虛其心,次忘之以廓其量,隨處隨時無不自在。”“六根、六塵、五蘊”是佛學的概念。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塵指色、
聲、香、味、觸、法六塵;五蘊指色、受、行、識、想五蘊。
佛家認為,(在練功時)人的欲念是由六塵(外界的色、聲、香、味、觸和內在的法塵)所致。例如,眼見到光(色),則欲辨其色;耳聞聲則欲辨其律;鼻吸香、舌觸五味皆起香味的感覺,身受觸則思動,念頭一起則法塵乘入等等。有欲念之人要想致靜,則要守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防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乘入。守住眼根(竅,則色不能入;守住耳根,則觸覺不能感;守住法(意)根,一念不起,則萬念皆絕。守六根而六塵不凈者(雖守六根,六塵卻不能凈絕)是五蘊(色、受、行、識、想五蘊)未空的緣故。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由此可見,關于致靜,佛教徒自有一套理論方法。故呂純陽說:
“《金剛經》大旨,總是欲人守六根,絕六塵,而六根六塵之不凈者,以五蘊未空也。觀自在菩薩,特為拈出。”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