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勢武當派太極拳(五)
欄目分類:太極拳 發布日期:2017-07-27 瀏覽次數:次
37.右拍腳動勢:承上勢。左腳稍前移,左手變為掌心向下.右腳上起,腳面繃直,右腳上起時高度與胸平。拍腳時右手掌心向下直拍腳面(有聲),左手掌心向下變鉤手位于左側稍前與頭高,目視右手。 拳理:拍腳時左膝微屈,右腳面繃宜,高與胸平,兩臂上下起落,緊密相連,不可散亂,不可間斷。經典:“氣宜鼓蕩,神宜內斂。”(《太極拳論》) 注:氣宜鼓蕩指的是呼吸,但練拳時不是每個動作都要呼吸,而是發勁時做先吸后呼動作。這就是氣宜鼓蕩之意。神宜內故是把雜念都收斂起來。《內經·上古天真論》有“恬談虛無,真氣從之。”就是此論。
38、雙峰貫耳 動勢:承上勢。當右掌直拍右腳時,右腳在空中還未落地之際,右小腿急忙收回,右膝平屈,腳尖自然下垂,同時,左手變掌,雙手掌心向上,從兩側向體前劃弧,至右膝上方雙手變握拳相對,然后右腳落地,右腿膝微屈,雙拳由右腿部向兩側弧形貫耳。貫耳時想像兩拳左右對準對方左右耳部,目視前方。拳理:上身保持正直,松腰松胯,右膝不超過右腳尖。兩手掌心向上,慢慢抽回,向下經右膝旁時,要以兩肘下沉來帶動兩掌下落。同時兩拳松握.沉肩墜肘,保持弧形,并與右弓步協調一致。 經典:“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太極拳論》) 注:養氣須直養。動作開展,筋直不屈,這樣就不會筋骨損害,勁以曲蓄是說力氣不要用得過頭,而造成勞損。
39、左蹬腳 動勢:承上勢。右腳尖外擺,身體向右轉體45度,身體屈膝下蹲,雙手左右分開,然后弧形合抱于胸前成十字交叉.身體慢慢站起,重心移至右腿,左腿輕輕提起,膝向左前方,小腿與地面垂直,同時十字雙手也慢慢上移,身體重心仍在右腿,左腳向左方蹬出,腳跟用力,腳尖朝上,兩手隨動作左右分開,雙臂與左腿成一線,左肘、左膝上下相對。眼視左手、左腳。拳理:右腿微屈站穩,上體不可前俯后仰。兩手分開時,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劃弧平舉撐臂,兩手腕與肩平,蹬左腳時,左腳尖向上,蹬力在左腳跟上。經典:“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太極拳論》) 注:在左蹬腳時,身體處于正面,不能偏于正面,也不能倚托其他輔助物體,所以既不偏也不倚。忽隱忽現,是說行功時忽輕忽重。
40、轉身右蹬腳 動勢:承上勢。當左腳向左前方蹬腳末落地時,右腳腳尖點地向右后方轉身180度。轉身時以腳尖為軸,身體轉至后面時,同時雙手由兩側向胸前劃弧,雙掌變拳右外左內合抱成十字交叉手,抬右腳向右蹬出,蹬右腳時,仍和蹬左腳一樣腳跟用力,腳尖朗上,同時雙手變掌分開成右前左后一條線目視右手、右腳。拳理:蹬腳時上體保持正直,左右蹬腳,支撐重心之腿要站穩,身體不能搖晃,雙拳要與蹬腳配合。經典:“有柔軟然后有堅力,有呼吸而后有靈活。”(《太極-行功心解》) 注:外愈柔而內必有剛,氣隨呼吸才有靈活的變化。
41、搬攔捶 動勢:承上勢。右腳落地,身體微向右轉體15度,方向轉正,左手掌心向里向右方搬.右手向下向前劃弧,同時右腳提起,左手再向左方弧形攔化,然后右掌變拳回抽至腰際,同時右腳下踩于右前方;右拳向前沖捶,同時左掌咯回收扶于右捶的腕部,以助其力,同時上左步,目視右拳。拳理:右腳落地時向右轉體速度要均勻,左腳上步時,邁步如貓行,左手搬攔與右手沖捶要協調一致,不可散亂。經典:“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行勁如抽絲。” 注:內固精神是說精神內守不要有雜念。外示安逸和內固招神是相連的,因為沒有雜念,思想專一姿勢才會正確。邁步如貓行是說步子輕靈,行勁如抽絲是說勁路緩慢均勻也。
42、如封似閉 動勢:承上勢。身體后坐,雙手變為掌心向上,左上右下相疊交叉于胞前,然后左右分開,臀部后坐,雙手弧形向前旋推出,雙掌前推時,雙腿變為弓步型,前推時沉肩墜肘,以意引力,目視雙手。 拳理:身體上下保持正直,臀部不要外凸,兩臂隨身體后坐回收,兩肩不要聳起,兩手向前推掌時,不要直線前推,而要弧形推出。經典:“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太極拳論》) 注:“然非用力之久”是說練功的時間長久,“不能豁然貫通焉”是說功夫沒練到家就不能一通百通。
43.轉身十字手 動勢:承上勢。以左腳跟為軸向右轉體45度,右腳隨身體轉動轉至右方.雙手掌心向下左右分開,然后雙掌向內弧形合抱交叉十胸前成十字手,合抱時身體微下蹲,雙手左內右外。雙手合抱時掌心均向內。同時右腳向左回收,兩腳相距同肩寬。拳理:十字手的兩臂分開和合抱,須成半圓形,要松肩墜肘,圓滿大方,上下肢的配合要協調一致。 經典:“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太極拳論》) 注:左重則左虛是說左邊受到敵人攻擊時,要虛化之,右邊受到攻擊時則同樣的變化,使對方莫測拳法之奧妙也。
44.右摟膝拗步 動勢:承上勢。右手下落,下摟右膝,同時身體向右轉體45度,右轉時以腳跟為軸,右腳隨身體轉動向右斜方上步,左手掌心向外經耳部向前推掌,推掌時要轉腰轉胯,目視前方。 拳理:身體向右轉動時,上體力求正直,不可搖晃,臀部不要凸出,右手摟膝時要走弧形,定勢時要坐手腕。經典:“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太極拳論》) 注:仰之則彌高是說對方攻我上部時,則我以高引化之,俯之則彌深是說對方攻我下部時則我以低引化之。進之則愈長是說對方前進攻我,則我向后引化。退之則愈促是說對方后退時,則我緊促其后而攻之,使其首尾不能相應。
45.左摟膝拗步 動勢:承上勢。左腳并于右腳左側成丁步,身體向左斜方轉45度,轉體時以右腳為軸,同時左手下按于右腋前,右手向上劃弧至頭右側;左手向下劃弧摟左膝,同時左腳向左前方上步,右手掌心向前經耳部向前推掌,定勢時成左弓行箭步,目視前方。拳理:向左摟膝動作與向右摟膝動作要求相同,以腰為軸,以胯為動力,上下配合,協調一致。經典:“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太極拳論》) 注:這是形容觸覺靈敏,一個羽毛落在身上有感覺,蟲蠅觸及時使它不能逃脫。別人用什么手法,我能知道,但我用的手法別人不知道。
46、單鞭勢 動勢:承上勢。右手向下向右向上劃弧,高與肩平變鉤手,同時左手由下向上向左伸展變掌,成單鞭勢,兩腿隨動作略右轉變為馬步,兩腿變馬步時檔胯要圓,重心落于兩腿中間,目視前方。拳理:上身正直,松腰松胯,兩前后劃弧時,要隨腰轉動,兩膊相系,不可散亂,右肘微微下墜,右鉤手腕部放松,肘與膝相對,左手坐腕,掌心向外。上下肢動作要協調一致。 經典:“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太極拳論》) 注:英雄所向無敵是功夫深能制功夫錢者,力大打力小,手快打手慢,蓋皆由功夫之深淺也。
47.前后掃腿 動勢:承上勢。左手劃弧伸向左上方,右手掌心向內與左手體前交叉劃弧伸向右后下方,身體稍下蹲,重心移至左腿,右腿向前平掃半個圓圈;接著重心移至右腿,左腿向后平掃半個圓圈,同時,左手經體前向左下方劃弧,右手由下向右上方與左手體前交叉劃弧。注意,前掃時右手向前推動,后掃時左手向后推動,向前掃腿時左掌舉至左方頭側,后掃腿時右掌從左掌內穿出舉至頭右之右側。 拳理:前后掃腿時腳底要與地面相平,上體要保持正直,腰腿要相隨,兩臂、兩腿要相合。經典:“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太極學論》) 注:太極源的門派很多,雖然姿勢不一樣,但還是功夫大打功夫小的,手快欺手慢也。
48.掩手肱捶 動勢:承上勢。兩腿前后掃至原位時,兩腿變為左弓右箭步,同時,左手由左下方向胸前劃弧,右手向左手內側繞纏;左手再由右掌內纏出,成一個雙手盤花姿勢,右手再由胸前平推出;然后右掌變拳收至右腰胯部蓄力向前微下發出,發勁時用腰腿助力行之,右拳發勁時,左掌由內向外劃弧變拳收至左腰部,目視右拳。拳理:右腿蹬直,變為左弓步,發勁時腰部要領先,身體重心及時變換.要變換視線,右拳發勁要有爆發力,有剛勁.要收臀斂肛,整個動作要舒展大方,圓活自然,剛柔相濟,快慢相兼,眼睛要有神,拳架要一氣呵成,不可散亂。經典:“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之能,有關學力而有(為)也。”(《太極拳論》) 注:有力打無力,手快勝手慢,這都是先天賦有的功能.不是練出來的。但這觀點似乎片面,我們認為有志者事競成。
49.打虎勢 動勢:承上勢。右腳上步,左拳由下向頭前方弧形擊出,同時右拳經由右腰部劃弧擊向頭前方,成左上右下架于頭前上方。然后左腳向左前方上步,左拳由胸腹部弧形繞至頭之左上方,右拳由上而下繞至左肋部。同時左腿變為弓步,成打虎姿勢,目視前方。拳理:左右手變勢時要繞弧形動作,左腿弓步要以腰部帶動,完成此動作時要雄壯威武而有力。經典:“立如秤準,活如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太極拳淪》) 注:立如秤準是說姿勢定要尾閭中正,不偏不倚。但身手如車輪那樣靈活,無論對方來的力量多么大,要以巧勝之,不要抗頂,放松走化叫“偏沉”。對方來力大用偏沉化之,沒有偏沉形成雙重則滯矣。
50.倒卷肱 動勢:承上勢。左拳變掌,掌心向下落于胸前,右拳變掌,掌心向上旋至右方,雙腳不動,重心后坐;右手再弧形旋至右前方,掌心向下,左手翻掌心朝上,收至左腹前,同時左腳向后退步;左手由右旋至左方,掌心向上方,右手回抽至胸前,掌心向下;左手變掌心向下劃弧經右手掌上面攆過,右手翻掌心向上回抽至腰間,同時退右腳。以上動作可左右各重復一次,共計四次。目視攆退動作。 拳理:雙手推攆時手腳及退步要互相配合,上下相合,協調一致。經典:“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太極拳論》)注:常見練太極推手的人,下了多年功夫,由于不知聽勁,懂勁,往往不能運化,而反被人制,這是犯了雙重之病耳。
51.轉身搬攔捶蓋掌 動勢:承上勢。左手向腹前劃弧,右手向胸前劃弧,雙手掌心相對,左下右上呈抱球狀,再旅球至右下左上,然后左手下按至腰間,右手向上、向前展至與肩平,同時,左腳內扣,向后轉身180度,右腳提攔;右手變拳回抽至腰間,左掌前攔,同時右腳落地;左手略回抽,右拳向前沖打成搬攔捶姿勢,同時上左步。接著左腳略退震腳,同時右腳上步,雙手成掌回收至腹前,而后掌心向上向前反蓋掌。蓋掌時成右弓步。拳理:左手扶于右腕時,手指向上,手心向右,放在胸前部位,要松肩松胯,不能晃動和歪斜。經典:“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太極拳論》) 注:這一段是和上一段相聯系的。要避此病,就不能和對方頂抗,還要值陰陽變化。上面指的陰是柔、虛、輕、合、吸氣等;陽是指剛、實、重、開,發力、呼氣等。
52.轉身單鞭下勢 動勢:承上勢。左手翻掌心向下,右手上穿;右掌由左手下面穿出變鉤手,同時向后轉身180度,右腳略內轉,左腳向左伸出,右腿屈膝下蹲變左仆步,左手心向外沿左仆步向前穿,目視左手。拳理:上體保持正直,松腰坐胯,屈膝下蹲,仆步時要求臀部接近地面,右腿蹲膝正直.右腳跟不能翹起,左掌前穿時拇指向上,防止前俯和低頭。經典:“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太極拳論》) 注:練太極或推手之時,達到懂勁和聽勁以后,越練越精巧,經過多實踐和多研究,就能做到隨心所欲的地步。
53.三穿掌 動勢:承上勢。左腳略外擺,身體緩緩前移起立,上右步,同時右手變掌心向上、向體前穿出,左掌翻掌,掌心向下置于體前,雙手高與胸平;上左步,左掌翻掌,掌心向上前穿,右掌翻掌,掌心向下置于體前;再上右步翻右掌心朝上前穿,左掌翻掌,掌心向下置于體前,雙手高與胸平,共穿3次。注意,穿右掌時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心向上,右掌從左掌下面穿出;穿左掌時,左掌手心向上,右掌手心向下,然后左掌在右掌下面穿出,目視穿掌動作。拳理:穿掌時手隨步走,身隨掌進,動作活潑自然,手腿要協調一致。經典:“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太極拳論》) 注:練太極拳推手時,舍己從人之勁,要客觀,如果自作主張用固定的手技,必然會出現錯誤,差之毫厘就會謬之千里。
54.龍形云手 動勢:承上勢。三穿掌定勢時右腳在前。左腳外擺,右腳內扣,身體向左轉體90度,同時雙掌左上右下臺并隨轉體旋至胸前合十;雙手繼續向左轉至身體左上方,再經胸前旋至身體右側,再雙掌由右向左旋弧一大圈,再由左向右旋弧一圈至體右側。接著動作方向與上述相反,即雙掌在右方小旋弧一圈,再移至左方旋弧一圈,再由右向左旋弧一大圈,同時左腳向左橫跨一大步,斯時雙掌仍轉至右方繼續重復上動兩次,第一次正面由上而下左右旋弧時,身體隨旋弧下蹲。旋弧時目視雙掌動作,身體也隨動作靈活轉動。 拳理:本功法練習時要立身中正,綿綿不斷,身如游龍,形如飛風,剛柔相濟,練習此功時必須注意內外三合。經典:“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太極拳·行功心解>》 注:養氣須直養,即全身舒展,不能壓蓄。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