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勢武當派太極拳(四)
欄目分類:太極拳 發布日期:2017-07-27 瀏覽次數:次
23、云手勢 動勢:承上勢。身體微向右旋,左掌經胸前向右向上劃弧到右肩前,手心斜向外旋至左前方,同時右手變掌劃弧至下丹田處,右腳隨手的動作向左上步。上動不停,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左手劃弧至腹部,手心斜向外,同時右手翻轉,掌心隨左掌劃弧旋轉運掌經胸前至右前方,左腳向左方橫跨一步,右腳隨左腳橫步前進,同時左手劃弧經左胸至左前方,右手劃弧至腹部。可以接著重復上動一次。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右腳隨之橫步前進,同時,左手劃弧經胸前至左前方,右手劃弧至右前方變勾手.成為馬步單鞭勢。目視前方。拳理:云手時,立身中正,以腰為軸,慢慢轉動,兩臂要隨腰運轉,要圓活自然,兩臂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先后運轉,左手為主的右手相隨,右手為主的左手相隨,綿綿不斷,形似流水。云手的運轉,對手三陽、手三陰經絡疏通,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經典:《太極拳·十大要論“六進”》:“既知三合,猶有六進。夫六進者何也? 頭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五宮百骸莫不體此為向背,頭不可不進也。手為先鋒,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卻不前矣;是膊不可不進也。氣聚于腕,機關在腰,腰不進則氣餒,而不實矣,此所以腰貴于進者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而意則索然無能為也;此所以必取其進也。以及上左必進右,上右必進左。共為六進,此六進者,孰非著力之地歟!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身全無抽扯之形,六進之道如是而已。”
24、下穿掌 動勢:承上勢。右手變掌心向上向左掌下面穿出,左掌略回收;左足左擺,右足內扣,身體左轉90度;右手翻掌回收,左手翻掌.留心朝上再向右掌下面穿出,左右掌互穿共兩次,穿右掌時,左掌輔助相隨,穿左掌時右掌輔助相隨,務求連貫。目視穿掌動作。精神貫注,綿綿不斷。拳理:穿掌時要注意綿綿不斷,形似流水,兩學互相配合,左右相隨。 經典:“靜如山岳,動若江河。”(《太極拳·行功心解》) 注:靜如山岳,言其形之沉著不浮,一靜無不靜,如山岳之屹立.所謂神宜內斂是也。動似江河,言其動作之波動不停起伏相問,如江河之滔滔不絕,所謂意氣宜鼓蕩也。
25、擊掌捶 動勢:承上勢。左右雙掌下穿后,左手回抽至腹前,掌心向上,右手變拳,拳心向下蓄勁回抽,抽至右后由下而上高舉至頭上用力向下擊砸左掌之手心,擊砸時用拳面擊打;同時右腳回收并于左腳,并腳時震動右腳。目視擊手動作。擊手動作要有力。 拳理:擊掌時要蓄勁用力,動作要猛,沉肩墜肘,整個動作要完整。經典:“先求開展,后求緊湊,乃可臻于鎮密矣。”(《太極拳·行功心解》) 注:開始動作時,要大開大展,達到全身三節九竅,功夫愈進.則必須求其全身緊湊,由大圈變為小圈。由外顯之圈變為內隱之圈,是可成為續密無間之動作矣。
26、左右棚掌 動勢承上勢。左手旋至右手上方,掌心向下,右拳變掌,掌心向上,雙手掌心相對抱球,然后雙手旋球,旋至左掌在下,右手在上,雙手掌心相對抱球,同時左腳腳跟提起收于右腳的左方成丁步,再向左前方上步,落步時成左弓步型;同時,左掌手心向上緩緩向左前方繃出,繃出時左掌與肩同高,右手掌心向下落于胸腹前。眼視左手;接著.右腳并于左腳,腳尖點地成丁步,左手向下劃弧至腹,右手向上劃弧至胸,雙掌成右上左下掌心相對抱球,然后雙掌旋球,右掌旋至下面,左掌旋至上面掌心相對抱球,向右前方弓步棚右掌,棚掌時右手掌心向上,高與肩平,左手掌心向下落于胸腹前。目視右掌。拳理:身體向左右轉動時,以腰為軸,腿部微屈,腳尖外撇,左右腳回收時均變為丁步,兩腳外伸時,腳跟先著地,然后再慢慢踏實。凡做弓步動作時,以弓腿為實,蹬腿為虛,弓腿之膀不可超過腳尖。總之,上下協調一致,節節貫串。經典:《太極拳·十大要論》之“剛柔”:“夫拳術之為用,氣與勢而已矣,然而氣有強弱,勢分剛柔,氣強者取手勢之剛,氣弱者取手勢之柔,剛者以千鈞之力而扼百鈞,柔者以百鉤之力而破千鈞,尚力尚巧,剛柔之所以分也。然則剛柔既分,而發用亦自有別,四肢發動,氣行諸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囤于內,而外觀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還慢而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退不捷,剛柔相濟,則粘、游、連、隨、騰、閃、折、棚、擄、拼、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
27、搬攔捶 動勢:承上勢。右腳內扣,右掌內旋成掌心向下,同時重心后坐,左腳上至右腳側踏實,同時右腳跟進成丁步;左掌經左下方上旋至左側上方與左腳成一線,同時右手向下劃弧至右胯前;然后左手下壓,右手握拳向前沖擊,沖拳時左腳跟落地,左腿上步變弓步,右腳成箭步,左掌扶于右掌手腕內側。右拳打擊時,沉勁有力。目視前方。拳理:動作要做到左攔右搬,左手攔住對方之來勢,右手搬掉對方之進勢,兩手要協調進行。動作時要協調一致,達到內外三合,動作時要求上體正直,松腰松胯,避免晃動和傾斜。 經典:“有氣者無力,無力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太極拳·行功心解》) 注:練太極拳必須剛柔相濟,欲得氣血和順,必須氣貫周身,如車輪之旋轉不停也。
28.如封似閉 動勢:承上勢。身體重心漸漸移到左腿上,左手立掌,經右肘外側慢慢伸出,邊伸邊外旋,掌心斜向前,右拳變掌外旋,手心斜向后,與左臂斜成交叉。上體后坐,右手外旋,手心斜向后,摩擦左掌而過,略小于肩寬,兩臂屈肘.慢慢收至腹前翻掌,掌心斜向前。兩手立掌,向后向下向前弧形推出。目視前方。拳理:上體保持正直,臀部不要外凸。兩臂隨身體后坐回收.兩肩不要聳起.兩手推掌時,不要直著推出,要后坐向前弧形推出。經典:“一舉一動,周身須要輕靈,無須貫串。”(《太極拳·行功心解》) 注:練功時每一個動作都要很輕靈,所謂一羽不能加,邁步如貓行。但整個動作要貫串一氣。
29.轉身開合勢 動勢:承上勢。身體向右方轉體90度。轉身時以左腳跟為軸右轉,右腳隨身體轉動轉至兩腳與肩同寬,兩手由兩側分開弧形旋至掌心相對成立掌型。然后兩掌左右拉開,開時吸氣,合時呼氣。兩于拉開時,寬度同自身兩乳間距寬,合掌時兩掌相距10厘米,目視兩掌。拳理:轉身時以左腳跟為軸,外開右腳,然后雙掌向兩側分開弧形舉至胸前做開合動作。動作時要上下協調一致,不可散亂,不可停滯,圓活自然。經典:“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后退乃能得機得勢。” 注:練功時,由腳而腿,由腿而動,轉動腰膝及脊柱之輪軸而達四梢,延至三節九竅之經絡也。
30、右攔手 動勢:承上勢。以雙腳跟為軸,身體向右轉體45度,右手向下劃弧至腰腹,掌心向上,左手向上劃弧至胸,掌心向下;右手向右上方劃弧,同時左手劃弧下按扶于右腕部,同時右腳跟提起;雙手由右弧形向左向前棚攔,同時右腳向前上步,攔手時由掌心向上翻至右手掌心向下攔按,但左手扶右腕,不能離開右腕,目視右手。拳理:左右雙臂向前弧形旋臂時要圓活連貫,舒展大方,不可脫節、散亂.注意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的外三合。經典:“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太極拳·行功心解》) 注:行功時,如果勁路不能飽滿,必有缺陷之處。更不能出現忽高忽低為凹凸之情況,要求綿綿不斷,形似流水也。
31、左攔手 動勢:承上勢。右腳內扣,左腳外擺.使身體向左轉體45度,左腳位于右腳左側成丁步,左手劃弧至胸,右手劃弧至腹,雙手左上右下掌心相對抱球,接著左掌旋至下面,右掌旋至上面.雙掌仍成抱球勢。上動不停,左手向左上方劃弧,右手劃弧扶于左手腕部,同時左腳向左上步虛點;左腳再向前上步,后腳跟先著地慢慢踏實,右腳跟著地左腳向前上—步;同時,雙手由左向右弧形向前繃欄.繃攔時右手始終扶于左腕,目視左掌。拳理:左右轉體時以腰胯為軸,注意三節九竅,即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迫。經典:“有不得機、不得勢之處,身便散亂,其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左右前后皆然。”《太極拳·行功心解》) 注:在練功當中,有不得機不得勢之處,必系三節九竅沒連貫上的原故,致成散亂之病也。必先調整腰胯,而后觀其手腳是否相合。
32.左右劈掌 動勢:承上勢。左劈掌:身體向右轉體45度,左腳向右扣步,右腳向右擺后即收于左腳右側成丁步,雙手右上左下掌心相對抱球,接著右掌旋至下面,左掌旋至上面仍成抱球姿勢,然后上右步,同時右手掌心向上向右前方棚掌,左手掌心向下、向后捋;再右步前擺,左腳向右前方斜上一大步,右臂向下再向上劃弧橫攔反劈,同時左掌由后上舉向前直劈左掌。上動不停,左腳向右橫跨一大步,右腳向前隨左腳上步,同時,左掌向腹前劃弧回收再向前反劈,右掌劃弧直劈,右掌下劈后左掌護于左面部,定勢時成右弓步,日視右臂。 拳理:劈左掌時右掌先外旋,同時轉動腰胯。劈右掌時左臂先外旋然后直劈右臂,即右顧左,左顧右也。經典:“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虛實,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耳。”(《太極學·行功心解》) 注:練功時.如果左腳是實的,右腳必然是虛的,每個動作總有一虛一實。還要周身三節九竅貢串,勿令絲毫間斷。
33、攬譽尾 動勢:承上勢。右手掌心向上、向前、向上棚掌,左掌手心向下隨之;接著右掌翻至手心向下,左手翻至手心向上,向下雙捋,下捋時重心移至左腿下坐,下坐時屈膝。上動不停,接做弓步擠勢,即身體重心移向右腿,右腳踏實,左腿蹬直,變為右弓步;同時兩掌由右肩前緩緩向前擠出,上擠時右手掌心旋轉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劃弧按于右腕部。弓步分掌,雙掌上擠后再左右分開。雙掌左右分開時掌心向下,身體屈膝后坐,兩肘下沉、松腰,再弓右腿雙按,目視雙手。以上動作為棚、捋、擠、按之攬雀尾。拳理:棚出時兩肩下沉,兩臂保持弧形。松腰、松胯保持協調一致,做到上下相隨,均勻自然。攬雀尾的全部動作.以腰為主宰,以腿為運轉,兩臂相隨,圓活自然。勢走弧形,靈活穩健。 經典:“心為令,氣為旗,腰為藏,脊為蔭。”(《太極拳·行功心解》) 注:心為主帥以發令,氣為旗以聽命,霸為主旗以指揮全局,而脊柱隨之動轉也。
34.上下擊掌勢 動勢:承上勢。右腳向后退至左腳前面,同時右手下按.左手前攔;左腳上步.身體屈膝坐盤;同時,右手掌心向下,正提至肩平時再向下抖按,左手掌心向下隨右手回收抖按,身體下坐時右手下插于襠部,左手掌心向右附于面部右側。接著身體上起,右腳向前上步.右手經胸前劃弧,向前擊打,左掌向下按于襠前部,目視右掌。拳理:上身保持正直.全身松靜自然,避免左右傾斜搖晃。全身保持虛靈頂勁。 經典:“曲中求直.蓄而后發。”(《太極學-行功心解》) 注:曲中求直,乃求其意也。非曲直手足之謂也。蓄而后發者,乃積蓄內勁借人之力而后發之也。
35、二仙傳道 動勢:承上勢。右勢,右手略回收,左手翻掌心朝上經胸前穿出,手背搭于右手的手背上,成雙疊掌,然后右掌由下弧形向右旋抽,同時右腳向右后方旋抽后退,左腳向右方上步成虛步,右手掌心向下繼續旋至胸前,同時左手拳心向上也移至胸前,右手大拇指對準左肘的“少海”穴位。左勢,上動不停。左手翻掌心向下,右手翻手心向上前穿疊于左手的手背部位成雙疊掌。然后左掌弧形左旋,同時向左后方弧形后退左腳,上右腳成右虛步,右手由右向下弧形旋至左方胸前掌心向上.左手旋至左方胸前掌心向下,大拇指對準右臂的“少海”穴位。目視左右兩手掌。拳理:左右二仙傳道動作,要走弧形旋轉動作.左右動作、要相隨一氣,不可呆滯,立足穩健,不可失調。經典:“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太極拳·行功心解》) 注:在練功當中雖變化萬端,而拳理陰陽內外總是一貫的。
36.轉身左右棚勢 動勢:承上勢。右手由掌心向上變為掌心向下,向下旋弧,同時左腳內扣,右腿后退一步使身體向后轉體180度,右手劃弧向前棚,掌心向上高與頭乎,左手掌心向下后捋,接著左棚,左腳移至右腳左側成丁步,再向左前方上左步,同時左手經胸、腹旋弧,掌心向上向左前方繃出,右掌向下向上旋弧后手心向下捋,棚勢時成左弓步型,目視左手。 拳理:身體轉動時.以腰為軸.以胯為動力,雙手旋弧成左右抱球時后腳上步先成丁步,繃勢時隨掌上步成弓步。經典:“由著熟漸悟懂勁,由懂勁階及神明。”(《太極拳論》) 注:在練拳當中必須把每個動作熟練之后才悟內勁,由悟內勁漸至更高階段。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