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勢武當派太極拳(六)
欄目分類:太極拳 發(fā)布日期:2017-07-27 瀏覽次數:次
55.單鞭勢 動勢:承上勢。當龍形云手運至第三次時,右腳不動,左腳向左前方上一大步,同時右手變鉤手向右后方拉位于右后方,左手變掌向左側展位于前方,左腿成弓步,右腿在后成箭步,目視左掌。 拳理:上體保持正直,兩臂下沉,松腰松胯,兩手掌前掌后鉤要成一線,兩肘微下沉,左膝與左肘上下相對。左膀不要超過左腳尖。經典:“肺者,生氣之源,乃五臟之華蓋也。”〔《中藏經》〕 注:華蓋乃五臟生氣之源。也是一個任脈的經穴。
56.三切掌 動勢:承上勢。右腳向右前方上步成虛步,重心落于左腿,同時左手變掌心向上回收至胸前,右手變掌心向下,向正前方橫切,高與胸平,接著,身體向左轉體15度,右腳不動,左腳向前上步成虛步,同時左手變?yōu)檎菩南蛳拢沂肿優(yōu)檎菩南蛏希笫窒蚯皺M切右掌,左手在前,右手在后略回收至胸前,然后雙掌重復上述動作,即右掌翻至上面再橫切左掌,右掌再翻至左掌下面,定勢,目視雙手。 拳理:切掌時,左手掌心向上,肘微屈,右手肘也要微彎屈,左腿微屈站穩(wěn),身體保持正直。經典:“四大不調有二,或外或內。寒熱饑虛,飽飲疲勞,為外起。名利喜怒,聲色滋味、念慮,為內起。”(《曇鸞法師服氣法》) 注:“四大”為佛家用語,指“地、水、火、風”,這里引為四肢。
57.肘下捶 動勢:承上勢。右手由左手上面旋至左手下面,同時左手旋至右手上面屈肘,掌心向右,右手在左肘下面變拳成為肘捶,目視左手。拳理:兩手上下旋弧時要協調一致,上下不能脫節(jié),左手變?yōu)榱⒅鈺r,手掌掌心向右,坐腕立指,蓄勁內含。 經典:“太上養(yǎng)神,其次養(yǎng)形。”(《文子》) 注:上面的兩句話指的是性、命雙修。彭祖壽活八百歲,他就是用這兩個方法練功。
58.左右劈掌 動勢:承上勢。左手向體內劃弧下落至腹前,再由下而上弧形反劈,同時,左腿提起;右拳變掌經腹前劃弧由上而下下劈,右掌向下劈時左腳落地,右腳向前進步,右掌向前撩陰,上動不停,右掌再上起向下反劈至胸前,同時退右步向前直劈左掌,目視左手。拳理:兩手直劈和反劈時,要連貫,不能脫節(jié),手腳要保持相合,不能散亂。經典:“夫大道以空為本,絕招為妙,達本元,靜定太素,納于丹田,煉神于金室,定心于覺海。心定神寧,神寧則氣住,氣住則自心樂,常于刻之中,含守于真息。” 注:大道是指的練拳功,空是佛家名詞,絕相是排除外界干擾,金室是指的上丹。這是本節(jié)之真意。
59.轉身棚勢 動勢:承上勢。左腳內扣,右腳外擺,身體向后轉體180度,同時左手向下劃弧至腹前,右手劃弧至胸前,雙掌右上左下掌心相對抱球后繼續(xù)旋弧,右手翻至下面掌心向上,左手翻至上面掌心向下相對抱球,然后向右前方上右步,同時左手拉至腹前,右手向右上方成右棚勢。拳理:棚掌時要走弧形,不要有棱角,上下肢要協調一致.要舒展大方,圓活連貫。經典:“能正能靜,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肢堅固,可以為精舍。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宋《研尹文靜定法》) 注:能正能靜是講有正念才能靜。能靜才能有定。定義是安體定神,心止止一境。四肢強壯了,可以不漏精,氣能生精,精能固體。
60.右蹬腳 動勢:承上勢。左腳上步,然后左手順勢由下向前劃弧,至與肩同高,右手向后劃弧至胯旁變勾手,同時以左腳為根,右腳提起向前蹬踹,高與左膝齊。蹬時動作要猛,勁路要完整,目視左腳。 拳理:右腳快速向前蹬踹,腳跟用力,腳尖回鉤,高與膝平,兩臂與蹬腿保持一致。經典:“有神自在身,一往一來,莫之能思。失之必亂,得之必治,敬除其舍,精將自來。”(宋《研尹文靜定法》) 注:變化不測謂之神,神在身上往來,很難捉摸,能隨著神練功,必得其技,失神必亂。敬除其舍是指心地清靜,排除雜念。
61.緊急手 動勢:承上勢,右腳前蹬后,腳步落在前面成弓步,接著右手變拳,同時右肘向前擊打,彎臂打肘時左手握住右拳,掌心向右轉,肘尖向前,然后右拳變掌,雙掌經胸前向上向兩側劃弧,使雙臂分開,前臂低于后臂高,同時屈膝下蹲坐盤。 拳理:右腿弓步,左腿箭步,上身保持正直,松腰松胯,左掌扶于右手前外臂。
62.上步七星 動勢:承上勢。兩手前后分開,出左腳變左仆步,身體促饅站起,接著右腳向前上步成虛步,同時,雙手變拳,左拳繞圈向前上方擊出,右拳經腰前劃弧向前擊出,雙拳在胸前左上右下成十字手,目視雙拳。 拳理:右腳向前成虛步,左腳支撐全身,腿部彎屈,維持身體平衡。
63.退步跨虎 動勢:承上勢。右腳向后退一大步,同時重心后坐,左腳成虛步,雙拳變掌右上左下左右展開,左掌下落經左腹前移于左胯旁,掌心向下.右掌內旋弧形上舉至右肩上方,掌心向外。成退步跨虎姿勢.目視前方。 拳理:右腳向后方退步時,要與上體轉動同時進行。上體要保持正直,不可左右搖晃,前俯后仰。
64.轉身擺蓮動勢:承上勢。左腳后退一大步,右腳向左腳后方橫跨一大步,身體向后轉體,同時右掌經頭前上方劃弧后蓋,掌心向下護于胸前,左掌由右掌內向后穿出,掌心向上,高與肩乎,左手翻掌心向下弧形壓于腋下,右掌同時翻掌心向上從左掌內穿出,同時,左腳外擺向左轉體90度,上右腳;左腳上旋至肩高,雙掌弧形旋轉拍打左腳的外側腳面。 拳理:眼神隨身體轉動而注視,擺蓮腿時,雙掌與腿要協調—致,上下互相配合,成一個整體。
65.上步攬雀尾 動勢:承上勢。左腳落地位于右腳左側,右腳向前上步;右手下落至腹前后即掌心向上、向前上方弧形棚掌,左手掌心向下,弧形下拉至腹前。接著,右手翻掌心向下,左手翻掌心向上,雙掌手心相對向下捋,下捋時后坐左腿;右掌捋至鼻尖正前方時再右手翻掌心向上,左掌翻穿至右手上面掌心向下,同時左手按于右手腕部,向上擠按,再兩手左右分開下落至腰部時,雙手掌心向下,向上推按。此之為棚、捋、擠、按。目視雙手。拳理:棚掌時右腿變弓步,下捋時左腿下坐,上擠時右腿仍弓步,如此一弓一坐的運動兩腿,使身體腰腿手臂聯合運動,成為一體。
66.五氣朝元 動勢:承上勢。左腳外擺,右腳內扣,身體向左轉體90度成為起勢時之正方向,同時,左手掌心向外,向左方弧形云手一次,右手掌心向外,向右下方云手一次;然后雙手掌心向上舉至頭部上方,左手掌指搭于右手背,旋轉一圈吸采天氣后雙手翻掌手心向下,向“百會”旋轉一圈貫氣,目視前方。拳理:五氣朝元者,指五臟真氣朝于上丹田也。文獻有:蓋身不動,則精固而水朝元;心不動,則氣固而火朝元;真性寂,則魂藏而木朝元;妄情忘,則魄伏而金朝元,四大安和,則意定而土朝元也。
67.十字手 動勢:承上勢。兩手向左右兩側分開,至掌心向外雙臂伸直,然后向內合抱,合抱時掌心向內,兩手左內右外抱成十字手型,位于喉部前方;同時右腳回收,兩腳與肩同寬。 拳理:十字手的動作,兩手高度與喉平,兩手距喉的距離約兩拳的遠度。
68.收勢歸原 動勢:承上勢。雙手平舉掌心向下,左右分開,下落于身體兩側,真氣儲于下丹田,左腳向右腳側回收,兩腳最后成立正姿勢。目視前方。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