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勢武當派太極拳(一)
欄目分類:太極拳 發布日期:2017-07-27 瀏覽次數:次
武當太極拳之淵源北祟少林,南尊武當。天下功夫出少林,內家功夫出武當,這是武術名言。歷史上十三棍僧救唐王,少林寺成了名剎,少林拳也因此而名揚天下。武當山自古以來就是修煉圣地,據說周朝的尹喜、晉代的謝允、唐代的呂純陽、明代的張三豐、清代的徐本善等高手均出自武當山。明成祖即位后.推崇道教.在武當山大興土木達十年之久,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十二亭臺和三十九座橋梁,共建房二千余間,建筑面積達160余萬平方米,綿延70余萬公里,規模之大,氣勢磅礴,雕鑄細膩,技術之精,蔚為壯觀。 徐本善(1860—1932)號偉樵,武當山道總。清光緒皇帝封其為“乾乙真人”。徐本善武藝 等拳械。
就太極拳而言,它的起源,傳說有幾種:①唐代許宣平、李道子所傳;②元未明初張三豐所創;③明初河南溫縣人,陳家溝陳氏始祖陳卜所創;④清乾隆年間山西人王宗岳所創。據現代武術理論家唐豪考證,太極拳為明末清初溫縣陳家溝陳王廷所創。徐道總詢及“八門”“五手”“十三勢”的涵義時.徐道總告以八門為八卦的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五手為金、水、木、火、土。十三勢為繃、捋、擠、按、采、例、肘、靠、左顧、右盼、中定及前進、后退。所謂“八門”即練拳時走八卦的八門方向;“五手”是練功時手法上表現五行金、水、木、火、土。武當山收藏的《云水集》載有:“八門五手云龍手,身背寶劍唱道歌;歸隱巖下修道業,太極陰陽奧無邊。”徐道總介紹說張三豐根據宋代周敦頤發明的“太極陰陽圖”創編了“八門五手十三勢太極拳”。簡稱“武當拳”。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封張三豐為“通微顯化真人”,成化二十二年(1487)又封張三豐為 “韜光尚志真仙”。
武當太極拳譜
1.無極勢自然站立姿勢,兩腳跟并攏,兩腳尖離開約60度。頭正身直,虛靈頂頸,舌抵上腭,齒微扣,口微閉,目平視,精神貫注。兩手左右分開,自然下垂于身體兩例,兩手的中指輕輕按于兩腿的“風市”穴。兩腳踏地,以意念吸采天地之靈氣。目平視。拳理:練時,耍做到虛靈頂頸,含胸拔背.氣沉丹田,尾閭中正。全身放松,“百會”與“會陰”穴上下成一條垂直線,呼吸自然。無極雖可名之為無,但無中涵有。也形容“道”的無形無象,不可窮極。要求:練太極拳和練氣功的健身效果同樣,但練氣功不慎則出偏,甚至走火入魔,而練太極拳則無此弊。太極拳除有健身作用之外、還含有技擊自衛之意。練太極拳和練氣功的要求是一致的,練功時要松靜自然。“松”是虛靈;“靜”是安定,即是要求在練功當中把“元神”和“識神”掌握好。人的右大腦為元神之府;左大腦為識神之居。練功時要抑制識神,發揮元神之作用。抑制識神就是把七情的喜、怒、憂、思、悲、恐、驚消滅于練功之中,也就是止于“靜”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練功力爭做到:(1)“八要”,(2)“和合四象”,(3)“踵息”。 (1)八要是:一要心定;二要神寧;三要心安;四要清靜;五要無物;六要氣行;七要絕相;八要覺明o (2)和合四象是:在練功中要求眼、耳、鼻、舌處于一種特定狀態。它來源于宋代張伯端的《金丹四百字序》中,“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謂之 “和合四象”。含眼光是指靜坐或站樁時兩眼垂簾內視。凝耳韻是:“忘聲返聽”不為外界聲音所吸引。調鼻息是:把呼吸調柔細勻,綿綿細細。緘舌氣是:息舌寧心,舌抵上腭,使口中津液下降,從而達到升清降濁之效。 (3)踵息是指深長的呼吸。源出《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息深深。宜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踵息為深息,喉息為淺息,兩者相對而言。踵息即“其息深探”之意,把呼吸直達于足踵。《道樞–呼吸篇》說:“真人之息則以其踵是何也?斯貴其深考歟!” 古典:“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系辭上》)。“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所謂太極,古人“謂天地末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極、太一也” (《易系辭》)。 經典:“以心行氣,務令氣沉,乃能收斂入骨’’(《太極拳·行功心解》)。注:心藏神,主血。為五臟六腑之主。《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