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需要“善” 的鼓舞
國學資訊2016-07-17
《太上感應篇》第一節說,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是中華古老善惡報應思想的說明。漢時《太平經》之承負說,是對善惡報應進一步的說明和解釋。道教的善惡報應之說,不單單有自作自受這一個方面,也有前人栽種后人收式的順勢報應,夫債妻還式的近親報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式的族親報應,更有子孫行善,祖宗獲益的逆向報應,形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的善惡報應網狀結構,即我們所說的恢恢天網。這是道教獨特的、獨有的報應觀。 吉兇禍福是…
-
《〈論語〉里住著的孔子》:從“鐵拳”下進入我心中的孔子
國學資訊2016-07-17
《〈論語〉里住著的孔子》 何偉俊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我,文革期間上小學。那時,孔子不叫孔子,叫孔老二。學校對門墻壁上的一幅畫,把孔子的形象印在了我的腦海一只大大的緊握的大拳頭砸在趴在地上的孔老二頭上,四濺出黑色的污點。 這是被打倒的孔子,被污化的孔子。現如今,孔子不僅站起來了,而且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張閃亮名片。然而,對大多數不了解孔子的現代中國人而言,他又是遙遠、陌生,甚至古板、保…
-
紅袖添香大觀園
國學資訊2016-07-17
著名香學研究專家賈天明先生說,香文化是以香作為媒介和載體來進行的文化活動。民間用香往往體現了一種悠然自得的生活態度與自我愉悅心靈的智慧,表達了人們諦聽純凈心靈之音的禪意與簡樸。 《紅樓夢》有130多處寫到了香,其中寫詩填詞提到的香就有很多。從裊裊茶香到馥郁的薰香,雖然沒有看到香煙繚繞,沒有聞到香氣襲人,卻身在香中,怡然自得。 第十七回,寶玉隨同賈政等一群人來到有千百竿翠竹掩映的數楹修舍,寶玉為此處題匾為有鳳來儀,題聯為:…
-
新修《孔子圣跡圖》面世
國學資訊2016-07-17
由國學網組織新修的大型圖冊《孔子圣跡圖》,經過近半年的精心編纂,近期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圖冊以國學網古籍館館藏之清同治十三年孔憲蘭刻本為底本,共104幅,氣象古樸,開本宏闊。每一幅圖皆經過細膩地修復處理,隔世重印,宛然若新。所有圖中配文及書前序記,均由國學網重新予以點校,并附于原圖下方,以資讀者參閱。 《孔子圣跡圖》主要取材自《史記孔子世家》,亦兼采《孔子家語》《論語》和《孟子》等,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
-
山大校長張榮:世界需要儒家文明 世界需要中華文化
國學資訊2016-07-17
世界需要儒家文明,世界需要中華文化,21日,山東大學校長張榮在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理事會會議上如是表示。3月21至22日,由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主辦的儒學文獻整理與研究高端論壇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舉行。來自浙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曲阜師范大學、山東大學、孔子研究院和孟子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近40位專家學者參加了論壇。與會專家共同研討了《中華禮藏》、《儒藏》、《朱…
-
儒家文明是世界遺產 需海內外協同研究
國學資訊2016-07-17
道行天下訊 儒家文明是全世界的遺產,研究儒家文明需要海內外學者共同協作。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杜澤遜22日在山東大學舉行的儒學文獻整理與研究高端論壇上接受記者采訪時作上述表示。 來自浙江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7所高等院校的儒學古籍研究專家參加了由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主辦的本次研討會。與會專家共同研討了《中華禮藏》、《儒藏》、《朱子文獻》、《十三經注疏匯校》等項目的進展情況和需要各參與學校協同研究…
-
二十四節氣背后的民族文化精神
國學資訊2016-07-17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二十四節氣告訴我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的節奏,該發芽時發芽、該結果時結果,才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說的是谷雨節喜雨,土壤濕潤,氣候回暖,種豆育秧正是時候,一旦錯過,費時費力,事倍功半。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8個字說明了12個月,表述了365天,相傳了2000年,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為什么這么精確,為什么這么精煉?因為它是大眾的文化,是民族的智慧,…
-
道教全真派的傳戒科儀
國學資訊2016-07-17
中國有句古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各行各業、各門各派、各宗各教都有自己的規矩,對道教而言,這個規矩就是戒律了。 所謂戒,是解、界、止的意思。《洞玄靈寶玄門大義》說:能解眾惡之縛,能分善惡之界,防止諸惡。其實戒就是禁止的意思,它是道士歸真的首要。天真皇人說:既稱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規不習。所以戒就是道教約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惡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條規。 所謂律,是禁止道士某些不當行為的規則,是道士犯戒…
-
中國人民大學成立禮學中心
國學資訊2016-07-17
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禮學中心日前成立。孔子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彭永捷介紹,中心旨在推動禮學走出書齋,將禮儀及其精神滲透到現實生活中,形成一套適合公眾生活且可供公眾選擇的禮儀方案,重建現代禮樂生活方式。中心以弘揚禮樂傳統,復我禮儀之邦為目標,將在禮制史、禮學與儒家核心義理、禮學典籍的整理以及如何在當代制禮作樂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并向大眾推介文明禮儀。 中心成立儀式上,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就禮學研究及重建禮…
-
名人故居:譚嗣同故居——書劍肝膽托昆侖
國學資訊2016-07-17
譚嗣同故居一隅 雪 村繪 今年,是譚嗣同誕辰一百五十周年。坐落在湖南瀏陽城北正南街的譚嗣同故居大夫第,雖然歷經百年的風霜雨雪,盡覽天地人間的滄桑演變、歲月血火,卻依然莊重肅穆、靜默矗立,在時空的長廊上思索、凝望。 雖臨暮冬時節,天空又飄著細細的冷雨,然而當我們走近大夫第,看到門前高大的香樟樹郁郁蔥蔥地守護著莊嚴的門庭,便如同有一股暖風撲面,心胸豁然開朗。進入前廳,銅鑄的譚嗣同半身雕塑映入眼簾。盡管廳內的燈光不是很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