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陳宗仲道長(一):苦志煉性道心堅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余從髫齡至今,于文武道醫方面拜師20余位,但對我影響最深,令我最為懷念者,當屬陳宗仲道長。恩師陳宗仲道長羽化登真雖已整整15個春秋了,但其言談笑語音容宛在,與其相處相隨的歷歷往事,如在昨日。
陳宗仲道長
少年好道 不慕塵緣
恩師陳宗仲道長,俗名陳守業,道號陳涵谷,戒號尊伯子,以道號行世,系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三代玄裔,世居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西柳溝石文(現柳泉鄉東坪村)家風清正,耕種為生受耕讀傳家之影響,恩師自幼使入私塾讀書,接受正統的國學教育,這為他后來學醫修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恩師雖出身殷實人家,但不慕榮華,不戀紅塵卻獨好黃老釋道之學,常做出塵超世之想,13歲便往來廟觀,與僧首過從甚密舊時之人,常成家較早,恩市少年時期便被迫完婚,婚后出塵之心未變,曾對妻言明自己出家入道之志。不久,其妻因故早歿,恩師遂偷偷出門離家,欲訪師入道,豈料旋即被家人追回,之后又重娶妻室,再累塵緣。
20歲離家求道 出世之心愈堅
雖然如此,恩師求道修真之速與日俱增:多年后,已育子女數人,恩師出世求道之心愈堅。20歲時,他毅然棄家出走,拜玄門高道、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二代玄裔龐理玉道長為師出家學道。后又隨當時譽滿陜甘的一位老道醫(該老道醫仙號如何稱呼,我未曾詳詢恩師)系統學習道家醫藥學整整7年,尤專中醫外科傷科與針灸。其間,恩師曾到華山、樓觀臺、八仙宮等名山大觀云游參學所歷奇事甚夥。40來歲時,恩師在蘭州城關區皋蘭山中紅泥溝志公對常住修行。
志公觀洞內修行 苦心孤詣
志公觀位于風景秀麗、泉水甘洌的紅泥溝山谷中,東依皋蘭山,道長西靠五泉山三面環山,谷口朝東,誠為藏風聚氣之道家修行寶地。統古谷中東南崖壁上有—洞,名曰志公洞,相傳為南北朝時志公修行之處,修的志公觀之古建筑群在蘭州解放初和“文革”期間損毀死據。恩師初到孫女志公觀,廟宇房舍無所存,他便邊一邊在山崖原有洞穴中居住修行,回邊開鑿考洞穴,修建新房舍,經多年辛勞,與信眾修建了老公洞和很排單房,可謂嘔心瀝血,苦心孤詣。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恩師乃民國年間出家修行的老道長,身上保留著全真派—脈相傳到的優良道風這在今之青年出家人身上已難得—見。老師早年修秀完全依經全真派的苦行傳統形圪食,苦志煉性直到陰余歲時,我還見他經常用樹根鑿制木缽,我與恩師—起住廟的日子里,恩師吃飯時常用自己鑿制的木缽盛飯,吃完飯不讓洗碗(木缽):而是在缽中倒些開水涮凈體中食物碎屑后直接喝下恩師深知:“粒米文錢,乃世人之膏脂,農夫之血汗(邱祖語)”有一次,吃完飯我用面湯洗鍋,并說面湯去油污比洗滌劑還好,恩師當場給于嚴厲的訓誡,并引經據典教育我,令我一生難忘。
太上老子“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的教誨是恩師我反一生恪奉的信條,他姓苦行,克勤克儉,對生活從來都沒有任可要求。醒船N余歲時,身邊無人、獨處深谷的恩師生活異常窘困,他常將觀中過內審會時變搜長毛的饅頭、花卷曬干后貯存起來,吃飯時用就泡爛直飯可,常說·餿掉了我也要把它吃掉”!這對常人來說根本不可思議,重任三師吃了變質食物卻從不得病,一切如常,這是他老人家苦修—生我的特殊體質所決定的,也就是他常說的“效驗”(功大效驗)。每當險 初及老人家晚年用就泡度摸、吃搜飯的情景,我便心如刀絞,淚涌雙眶。
(文/車誠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