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岳廟:講述700年的道教故事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金秋的北京,空氣中彌漫著喜慶、祥和的氣氛。對于喜愛旅游的人來講,10月是北京最好的季節。俗話說:“上車睡覺,下車看廟”。在北京的道教廟宇中,白云觀和東岳廟是道教信徒及喜愛道教文化的人們心向往之的兩處場所。
張宗師始創,袁道長延續
北京東岳廟是道教正一派在華北地區最大的宮觀。該廟宇經過近700年歷史的云煙,依然保持著昔日巍峨壯觀的風采。據稱在新中國成立前,東岳廟就失去了道士的蹤影。當時間又過了60個年頭,在國家各項事業迅速發展態勢的催化下,2008年1月14日,北京市政府相關部門將道教請回了東岳廟,5月3日,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局、中國道教協會、北京市委、市政府,朝陽區委、區政府等相關部門單位的領導齊聚東岳廟,為剛成立不久的北京東岳廟廟務民主管理委員會頒發了道教的《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使這座古老的道教廟宇,在新時代恢復了原有的道教場所功能。
在天高云淡的10月,記者來到了位于北京朝陽門外的東岳廟,去探尋近700年來這里的道教信仰文化。從朝陽門向東行駛1公里,記者看到了位于朝陽門外大街的東岳廟。道路的北側是號稱占地6萬多平方米(現實際為4.7萬多平米)的東岳廟,道路的南側則是一座高大精美的琉璃牌坊,默默地佇立在繁華的鬧市中,見證著東岳廟的歷史興衰。
在東岳廟,記者見到了北京東岳廟廟務民主管理委員會主任袁志鴻道長,袁道長也是新中國成立后東岳廟的首任住持。雖然50多歲了,他卻精力充沛,正在忙于東岳廟的宗教場所恢復工作。袁道長年輕時在江蘇茅山入道,上世紀80年代被選送中國道教學院學習,在中國道教協會長期從事教務工作。
袁道長告訴記者,張宗師是北京東岳廟的開山始祖,名留孫,字漢師,生于1248年,羽化于1321年。張留孫是信州貴溪(即今江西鷹潭市境內)人,自幼從伯父學道江西龍虎山上清宮,為龍虎山上清宮道士,是張宗演弟子。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召36代天師張宗演赴朝,張留孫從行。張宗演離京后,張留孫被元世祖留于京城作為天師代表。由于張留孫治療太子和皇后的疾病有功,很快就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寵信。元世祖在京城建崇真宮供張留孫居住,封張留孫為玄教宗師,授道教都提點,賜銀印,統領江北、淮東、淮西、荊襄道教事務。鐵穆耳元成宗稱帝,對張留孫更加贊賞。大德年間,元成宗鐵穆耳加封張留孫為玄教大宗師。武宗及仁宗出生,都由張留孫取名。在張留孫地位日益顯赫的同時,玄教也逐漸形成。他的門下聚集了高徒數十人,分別在崇真宮和江南各地大宮觀擔任道職,管理江南道教事務,從而構成一個比較龐大的道教派別。泰山凌云蒼穹,頂天立地,象征中華民族的脊梁和精神,古往今來,中華子孫都崇拜泰山神圣東岳大帝。而對泰山神圣東岳大帝,張留孫更為崇敬!他已近70歲時,見元大都(今北京)未有泰山神東岳大帝的廟宇,遂自愿籌資興建東岳廟。元仁宗執政的延祐六年(1319年),時已71歲的張留孫在齊化門(即今朝陽門)外買好了地,籌建東岳廟,但還沒來得及興建廟宇,他便羽化了。其徒弟吳全節接手建造。吳全節少時入江西龍虎山上清宮學道。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他隨張留孫北上大都,成為張留孫的高足和助手,頗受元朝皇帝的重視。張留孫羽化后,吳全節承襲師職,制授特進上卿、玄教大宗師。吳全節秉承師志,用6年時間建成了大殿、大門、東西兩院,塑了神像。朝廷賜名“東岳仁圣宮”,并在其東配殿供有開山祖師張留孫的塑像。
在東岳廟的展室里,記者看到了新中國成立前后東岳廟的最后一位道長傅洞奎(1911-1996年)的遺照。東岳廟的正一派道長從明朝一直傳承到民國時期,先后傳承了23代。袁道長告訴記者,“抗戰”爆發,東岳廟也未幸免于難,先后成為日軍司令部、國民黨偽警察署。從此以后,東岳廟難以尋到道士的身影,直至去年,袁志鴻道長帶領10多位道長入駐東岳廟,東岳廟的宗教場所身份才得以體現。
東岳廟里有了道長的身影,中斷了70多年的宗教活動重新恢復,這引起了許多普通百姓的關注,同時,人們產生了疑問——此前東岳廟的民俗活動同道教到底有什么關系?每遇到這種情況,這里的道長就會向百姓解釋:民俗與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許多民俗來源于宗教。比如說,東岳廟供奉的是東岳大帝,東岳廟成為泰山信仰與社會群眾聯系的場所和紐帶,以信仰為核心逐步衍生出了東岳廟廟會等民俗活動!皷|岳廟作為道教場所體現的是信仰,對于普通民眾來講,東岳廟廟會體現的是民俗,但無論如何,廟宇的本質是宗教信仰的場所,是開展宗教活動的地方!痹绝櫟篱L如是說。為了如法地開展好道教活動,展示中國道教徒的良好形象,袁道長帶領東岳廟廟務民主管理委員會制訂了包括早晚課活動開展等十余項清規和制度。每月農歷初一、十五及祖師誕辰、重大道教節日,東岳廟都會舉行法會,舉辦法事活動必“請水蕩穢”、“揚幡張榜”,住持要拈香,并帶法師高功畫榜敕幡,這成了東岳廟的一道新的信仰文化景觀。作為東岳廟的當家人,袁道長一心想著如何管理好東岳廟,如何為信眾服務。值得一提的是,袁道長對于政府能將東岳廟歸還道教界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他心里還一直思考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推動東岳廟所在地朝陽區的文化建設。為此,袁道長正在準備提案,計劃在北京市政協會上以政協委員的名義,建議政府將東岳廟前的神路街恢復為步行街,同時恢復朝陽門外大街上的東西兩座牌樓和縱軸線上的正山門。“如果恢復了歷史文化景觀,不僅彌補了朝陽CBD商貿氣氛濃厚而傳統文化內容略顯欠缺的不足,還可以推動朝陽文化經濟的發展!痹篱L對朝陽區的文化經濟建設充滿了憧憬。
主祀東岳大帝,旁供各類神仙
東岳廟的主殿是岱岳殿,殿內供奉著管理陰陽兩世尤其是幽冥世界的最高主宰泰山神東岳大帝,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泰山神 被加封為東岳天齊大生仁圣帝,故世稱東岳大帝。東岳大帝的祖庭在泰山岱廟,北京東岳廟乃是其行宮。泰山在古代被視為距天最近的地方,與王朝的命運息息相關。據說秦始皇之前曾有72位國君到泰山朝覲,自秦始皇起,泰山更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的圣地。但在民間,自東漢以來,即流傳著泰山為治鬼之所的說法,認為人死歸土,都要到這里接受審判。泰山腳下的蒿里山、梁父山,便成了招人魂魄的幽冥地府,泰山神則被奉為冥界之王。
相傳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岳大帝的誕辰。自農歷三月十五至三月二十八日因祝賀大帝誕辰而形成的東岳廟廟會,延續數百年,直至1949年。東岳廟的廟會在北京歷史上時間最早、規模最大,是京東經濟、文化中心。廟內現存的大量碑刻,是研究民間信仰及其群體結構的重要史料。其中,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玄教大宗師張留孫神道碑》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過去在東岳大帝誕辰日,東岳廟要舉行東岳大帝出巡的盛大慶典。出巡的意思是東岳大帝于這一天巡視人間社會,走街串巷,監察下民,勸善懲惡。出巡時,東岳大帝圣像被放在八抬大轎內,由香客們抬著,隊伍的前面有旌旗鼓樂導引,有兇神惡煞的判官,有披枷戴鎖的“罪人”。所經之處,觀者如堵。出巡之后,香客們再把東岳大帝圣像抬回廟內大殿中,并向東岳大帝進獻新的服飾,焚香后才算禮畢。然后人們在廟外茂密的松柏綠樹之下,開懷暢飲,享受神人同樂的歡娛,直至天黑。
東岳廟六十七司
從瞻岱門向北放眼望去,岱岳殿煞是恢弘,體現出中國傳統“天子中而處”的禮制規范。正是按照這一原則,道教先輩在中軸子午線上建起了神路街的琉璃牌坊、廟門、洞門牌坊、瞻岱門、岱岳殿、穿堂、育德殿、后罩樓及東西相對稱的殿堂。東岳廟的“主人”東岳大帝供于中軸線上的岱岳殿,中軸線東西兩側廡廊建筑都與中軸線規整的殿宇對稱均勻地分布展開。所供神靈鬼蜮既有陽世間的人杰賢臣如韓愈、岳飛、文天祥等揚眉吐氣,也有奸佞如秦檜等被審判,以形象來宣揚“善惡有報”的歷史永恒主題。東岳廟的七十六司構成了生死往復、善惡報應的系列群像,充分反映出道教生死循環的教義觀,以此警示社會眾生。如瞻岱門所懸掛的由書法家歐陽中石題寫的楹聯“陽世奸雄,違天害理皆由己;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東旁門楹聯“陽是陰非,在爾心還想欺飾;假善真惡,到此地難討便宜”、西旁門楹聯“倚勢欺人,人或容神明不;瞞天昧己,己未覺造物先知”等等內容發人深省。
東岳廟除塑有東岳大帝和七十六司神像外,還供奉有其他眾多的神靈仙真。據稱,東岳廟曾供有3000尊神,號稱神像最全的道教宮觀。據1928年北平社會局對東岳廟的神像進行統計,那時尚有神像1316尊。東岳廟的神像中,既有天界至尊玉皇大帝、科舉之神文昌帝君、伏魔大帝關圣帝君、蕩魔天尊真武大帝、賜福赦罪解厄天地水三官大帝、眾星之母斗姥元君等天界大神,又有保佑婦女兒童、賜子廣嗣的碧霞元君、子孫娘娘,還有保佑人們發財的文武財神、賜給人們姻緣的月老、除瘟去疾的五瘟神、行醫治病的藥王、保護糧倉的倉神以及灶王爺等民俗之神,以及建筑業祖師爺魯班、騾馬行的祖師爺馬王爺、梨園界的祖師爺喜神等各種行業之神。
記者徜徉在神像與碑林之間,體味著東岳廟歷史的厚重與神奇,也為其如法的管理及道長們的現代意識而擊掌贊嘆。
(信息來源:《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