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近現代時期]
欄目分類:道教人物 發布日期:2017-06-22 瀏覽次數:次
第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1862—1925年),字松森,號曉初,亦號小巖,張炳祥(仁晸)長子。生于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八月初七日,乃清光緒庠生。道貌岸然,風儀峻整。精于道法,并善文章。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嗣教,乃請封其祖培源、父仁晸為光祿大夫。虔修世教,承先啟后,厥功頗偉。間搜求譜牒,續補五十代至六十一代天師傳,曰《補天師世家》傳于世。他在后跋中說:元旭忝承先職。……溯諸以上十二代,均付閉如,爰捜求譜碟,旁參碑銘,并先世之遺墨筆記,與年來之聞見于先父前者,續纂成編。”
民國伊始,張元旭同張勛相來往。張勛篤好道術,遣使往龍虎山,迎接張元旭移駕軍府,建壇設醮。民國三年(1914年),由張勛推薦張元旭進京半月,在新華宮獻醮三壇。袁世凱又復授正一嗣教大真人,賜號洪天應道真君,頒正一真人印”,更賜以三等嘉禾章”及道契崆峒”匾額。其后吳佩孚召之于洛陽,孫傳芳延之于江寧,天師之勢一度復張,行蹤常在京、津、滬、漢各地。
1912年上海的李佳白等曾電邀張元旭加入世界宗教會。張元旭在9月間應邀至上海參加中外教務聯合會,并在尚賢堂演講道教源流,宣稱:獨是宗教由他國而來者,國民尚祟奉之,國家亦保護之,況本國固有之元粹、列圣相傳之正宗.烏可令其慚滅不施保救之力焉?”述張陵為道教之宗,以修心煉性為宗旨,以印劍丹決傳于子孫,世守勿失,起于漢,盛于唐,昌明于宋,悉歸純正,非旁門左道。在滬期間,張元旭依靠上海地方正一派道院和道士的力量,舉行了中華民國道教總會”發起人會議。發起書中提出昌明道教、以維世道、以道為體、以法為明”組織宗旨。發布中華民國道教會簡章,在上海組織上海道教公會以及中華民國道教會上海總機關部。并擬辦醫院、學校、實業等,但因多種原因未有結果。民國八年(1919年),被推為萬國道德會”名譽會長。九年,又被推為五教會道教會”會長。其后,張元旭多次來滬,以符箓賜于信徒,以職牒傳予道士,受度者甚多。
民國十四年(1925年)乙丑正月廿二日于滬羽化,享年六十三歲,在位二十一年,葬揚家后山(天師府北約2公里)。元旭生子六:長子恩溥,次子貞芝(又名仰生),三子榮齡(又名復齡),四子修齡,五子幼歿(名不詳),六子祥芝。
以上文章轉自黃帝龍的新浪博客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