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學者李繼生
欄目分類:道教人物 發布日期:2017-06-21 瀏覽次數:次
李繼生,男,漢族,編審,1939年出生于泰山腳下,全國自學成才優秀人物、山東省地方志系統先進工作者。原為山東省泰山志編纂辦公室主任,1998年退休后任山東省華促會泰山世界遺產研究會會長、齊長城研究會會長、省花卉奇石藝術家協會副主席、省宗教研究會和孫子研究會理事,泰山學院、泰安黨校、泰安老年大學客座教授、《萬里長城》雜志社記者、中國先秦史學會會員.泰山研究院研究員。
1983年之后,他全力投入《泰山志》的編纂工作,并以練筆的方式先后出版三部專著《東岳神府岱廟》(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古老的泰山》(中國新世界出版社)、《泰山游覽指南》(山東友誼社出版),成為改革開放后宣傳泰山、弘揚泰山文化作出了貢獻。
1986年年底,受國家建設部委托,主筆編寫了向聯合國申報的中國首批世界遺產目錄——《中國泰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先后兩次派專家考察團考察泰山,李繼生任主講,由于他那淵博的知識和生動地講解,使世界遺產委員會進一步確認:泰山不僅是世界自然遺產,而且是自然與文化融為一體的典范,從而為世界遺產開創了綜合遺產(也稱雙遺產)的先河。”為此,國家建設部專門為他下達了《城景便字15號文》予于表彰,《大眾日報》以一片熱心頌岱宗”為題刊登他的事跡,泰安市直機關為其記功一次。1988年協助北京大學編制出版了《泰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和《泰山風景名勝資源綜合考察與評價》,榮獲國家建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9年《中國園林》第一期發表了他的重要論文《泰山世界遺產的特征及其價值》。
1990年7月,臺灣中央研究院以著名學者管東貴為首的文物考察團”考察泰山,李與其探討了中原大戰時,馬鴻逵部于1931年在泰山蒿里山挖出唐玄宗祭地玉冊疑案之事。他們當即提供資料證明:當年不僅挖出唐玉冊,還有宋真宗的玉冊,1950年馬將軍赴美就醫,將其存入某銀行;1971年馬夫人尊馬將軍臨終之命送回臺灣,現由故宮博物院保管陳列。”從此,國寶失傳疑案真相大白。李特撰寫《泰山唐宋玉冊疑案叢考》,臺灣《故宮文物月刊》主編張月云女士據此文,又邀請臺灣著名學者那志良,鄧淑蘋、阮芝生等撰寫封禪論文,于1992年元月出版了《唐宋玉冊專輯》,向海內外介紹中國的封禪制度。
1990年11月間,李繼生根據臺灣道教協會尋問泰山王母池歷史沿革及現狀的函件,連夜撰寫了考證文章,用翔實的資料論斷《山海經》所說的昆侖山就是泰山,王母池就是西王母的重要發源地。根據這一論斷,臺灣道教協會組織了226人的朝拜團,來泰山舉行盛大道場活動,并年年形成定制。
1993年《泰山志》代表《山東省志》向國內外發行,被評為山東省社科成果一等獎。1994年山東省成立了山東省人文自然遺產保護與開發促進會”,特聘李繼生為專家組組長,對全省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跡進行了調查,制定了權威性的保護條例和開發意見;1996年他發起并組織了 齊長城考察活動”,獲得了豐碩的成果,轟動了國內外,受到山東省委省府的表彰與嘉獎,并出版了精品巨著《齊長城》;1997年10月,國家建設部與泰安市在泰山舉辦了紀念泰山列入世界雙遺產十周年暨學術研討會”,他在大會上宣讀了重要論文《泰山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當之無愧的國山》:深入地闡述了泰山五千年的豐厚內涵,總結了當代史學家、考古學家的研究新成果,進一步確立了泰山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2000年因泰山前山索道應按《泰山總體規劃》予以拆除,而泰安市不僅不拆反而違章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從而引發全國14位著名專家學者及各大媒體的大聲疾呼:保護泰山,拆除中天門至岱頂索道!”李繼生為保護泰山雙遺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及捍衛《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國家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泰山總體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接受了多家媒體的采訪,坦誠地講述了泰山五千年天人合一的保護歷史,揭露泰山索道破壞地質地貌、神圣氣氛、旅游環境及制約經濟發展所造成的嚴重惡果。自8月30日《中國環境報》刊載記者程曉菲訪談泰山著名學者李繼生”之后,《華夏時報》、《人民日報》、《齊魯晚報》、《人民日報·海外版》、CWW國中網均轉載其論點。由此,這位知名泰山學者遭到父母官歇斯底里地文革式”批判:你是什么專家,是泰安人民的叛徒、內奸、敗類!”然而,一年之后,泰山在中央領導及全國人民的關注下,泰安的新任領導正按照《保護世界遺產公約》及《泰山規劃》的有關部門規定,對泰山進行全面整治。2003年新華社對外部主編的《中國與世界》第1期開始連載他的重要論文《泰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泰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等。
李繼生在研究泰山的同時,還結交了國內外眾多的專家學者,培養了一大批研究泰山的新秀及導游員,人稱弟子三千。2001年泰安市旅游局為規范導游講解,出版了他的《泰山導游詞》。近幾年,他又撰寫了長篇論文——《夏禹源于泰山初探》和《三皇五帝及三代之祖探源——泰山蒙山古史考》,已引起學術界極大關注。另外,在長期對古文化和古文字的研究過程中,還練就了一手既規整嚴謹,又具開拓奔放的大篆書體,曾多次獲全國金獎,并被日韓及東南亞各國政要.名流所收藏。
李繼生坦率直爽、誠懇待人、淡泊名利、無私無畏,為宣傳泰山、保護泰山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無愧為泰山之子”。目前,他雖已年過花甲,但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正孜孜不倦地與國內外學者繼續探索泰山文化與華夏文明的關系,探索東方文化對世界知識經濟的影響,繼續為弘揚泰山文化做出新的貢獻。
我與民盟二十五年
我于1985年入盟,參與了改革開放后第一屆民盟泰安市委成立大會,先后任綜合支部、文藝支部副主委。我跟隨民盟市委25年,在黨和民盟省委的正確領導下,與時俱進,開拓進取,親歷泰安民盟組織在參政議政中不斷成長壯大的里程。受其教育與影響,我則竭盡全力,把自己學到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服務于兩個文明建設。
我原為中小學音樂教師,1983年調入泰山管理局任山東省泰山志編纂辦公室”主筆,有幸參與《山東省志》分志——《泰山志》的編纂工作,先后任副主任、主任、執行主編等。為圓滿完成新時代第一部山東省志的龍頭文化工程而兢兢業業,自強不息:征集古今資料、查閱歷代典籍幾百部,考察峰戀溪谷、古建遺址幾百處,登記碑碣、摩崖刻石兩千多塊,積累摘抄札記、手稿初稿幾千萬字。在實地考察中,烈日下曾多次中暑,冰雪中曾被凍病,深山中曾被餓暈,攀爬中曾被摔傷。我在走進泰山、認識泰山、學習泰山的同時,又不斷對其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采眾家之長,集眾師之智,遂之激發了我的感悟與靈性。在25年內,時代賦予的重任、歷史授予之使命造就了我、鞭策了我,從而為弘揚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保護世界雙重遺產努力拼搏,創造了九個第一。
一、主編了建國后黨委領導,政府修志”的第一部新山志。風雨十年磨一劍,眾志誠城結碩果:1993年由國家主席江澤民題簽書名、國務院總理李鵬題詞、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姜春云作序的《泰山志》代表《山東省志》向國內外發行,趙志浩省長親臨泰安參加首發式。爾后,《山志》被評為山東省社科成果一等獎,我也屢次被評為山東省地方志系統先進工作者”(附《榮譽證書》照片)。后來我又受省史志辦領導之委托,撰寫了《記新編泰山志編纂經過及為現實服務的事例》,向全省推廣經驗。在整個編纂過程與發行后的歲月中,山志直接為現實服務,充分發揮了新編地方志存史、資政、教化的主要功能。
二、撰寫并出版了改革開放初期第一批宣傳泰山的專著。1985年,由于胡耀邦總書記登臨泰山極頂的影響而遂使泰山旅游進入新高潮。同時又為迎接第一屆泰山國際登山節,我受泰山管理部門的委托伏案疾書,于1986年至1987年先后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國家外文出版局新世界出版社、山東友誼書社、泰山管理局陸續出版了我的《東岳神府岱廟》、《古老的泰山》、《泰山游覽指南》、《泰山導引》、《泰山導游詞》等(附照片)。為此,《大眾日報》社記者劉秀池撰文《一片熱心頌岱宗——記泰山研究工作者李繼生》。 在此期間,我還協助北京大學著名教授謝凝高和楊辛編制完成了《泰山總體規劃》和《泰山風景名勝區綜合考察》。《規劃》被國務院批準實施后成為保護泰山的上方寶劍”,《考察》被國家建設部評為科技進步一等獎”。
三、1986年底,我受國家建設部委托,執筆編寫了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的首批世界遺產——《中國泰山自然與文化遺產》(附照片),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贊揚。1987年5月和1988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先后兩次派專家考察泰山,我任主講,使世界遺產委員會進一步確認:泰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融為一體的典范,開創了世界綜合遺產(又稱雙重遺產)的先河。國家建設部專門為我下達了《城景便字15號文》(附照片)予以表彰:為編寫世界自然遺產目錄——中國泰山的材料,1986年11月至1987年6月我們借調了泰山志編輯室的李繼生同志參加了編寫工作。在此期間,他執筆編寫了泰山的文化、歷史及部分自然資源方面的內容和章節,并做了全書的修改、校對和印刷出版工作……他在編寫遺產目錄的工作中認真負責、積極肯干,協助泰山管委會及有關部門在時間緊、要求嚴的情況下,很好的完成了任務。在聯合國派專家盧卡斯先生考察泰山時,他又不辭辛苦,生動地介紹了泰山資源,外賓非常滿意(附照片)。”遂之,多次接受媒體采訪,泰安與山東電視臺為我錄制了專題片——《泰山學者李繼生》。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世界遺產之中國檔案》、《方志中國——千秋大業》均載對我的業績采訪,向國內外進行廣泛宣傳。同時,我連續撰寫文章《泰山世界遺產的特征及其價值》、《我與盧卡斯先生》、《泰山世界遺產申報經過》。
四、為泰山培養了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導游員,推動泰安市導游隊伍建設與旅行社的規模發展。我先后與泰山管理部門、旅游局、旅行社及各大賓館合作或個人舉辦導游培訓班”20多次,為旅游局導游服務中心”舉辦的培訓班授課10余次,故號稱弟子三千”。
五、在中國大陸首次破解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盛傳新軍閥中原大戰時馬鴻逵部于1931年在泰山腳下蒿里山建烈士祠時,掘出唐玄宗李隆基祭地玉冊之疑案。當年各大報紙均予以報道:馬鴻逵賣給了美國人,從此杳無音信。
1990年7月我陪同臺灣中央研究院以著名學者管東貴(原籍山東人)為首的文物考察團”考察泰山時,共同探討了海峽兩岸有關泰山文化的重大事件,涉及到蒿里山玉冊之事。他們當即表示:當年不僅挖出唐玉冊,還挖出宋玉冊,報界只報道了唐玉冊。1950年馬將軍赴美就醫將其存入洛杉磯某銀行;1971年馬夫人遵馬將軍臨終之命,將國寶送回臺灣,現有故宮博物院保管陳列。”他們返臺后,應我的請求,博物院玉器處處長鄧淑萍女士將有關資料全部寄給我。從此,國寶失傳疑案在大陸真相大白。我撰文《泰山唐宋玉冊疑案叢考》,1990年9月我在泰山管委舉辦的第一屆國際泰山學術研討會”上,向與會中外學者宣讀了我的文章,轟動了大會。臺灣《故宮文物月刊》主編張月云女士,又據此文,特邀請臺灣著名學者那支良老先生及鄧淑萍、阮芝生等撰寫封禪論文,于1992年元旦出版了《唐宋玉冊專輯》(附照片),向海內外介紹泰山封禪制度。
六、在史學界第一次提出泰山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是遠古帝王活動的中心”。為此,我引用大量古籍資料和史學研究新成果,結合考古新發現和本人對眾多古遺址、古地名、古村落之考證,先后撰寫論文《泰山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1997年在慶祝泰山列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十周年紀念大會”上進行宣讀)、《三皇五帝及三代之祖探源——泰山、蒙山古史考》,全面而深入地論證三皇五帝及夏、商、周三代之祖蓋源于泰山和蒙山前的古雷澤一帶和古冀州的汶泗流哉。這里既是三皇五帝活動的中心,也是三代之祖的原始居住地;既是新石器時代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誕生地,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從歷史學、考古學、統計學、五行學等多方論證了史學家呂思勉在《先秦史·民族原始》中所言以嵩高為中,乃吾族西遷后事”和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所斷自上古以來,帝王之都皆在東方”的歷史真實。從而撥開籠罩歷史天空達兩千多年的迷霧:三皇五帝,特別是炎黃二帝及其裔三代之祖均源于東方,后西遷中原,一反疑古派的傳統觀點,為國家起動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重要信息,已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2008年關于建設中華文化標志城”的問題,在兩會”期間引起了風波,非議頗多。于是我在《泰蒙古史考》的基礎上,又與濟南市史志工作者傅道津合作撰寫了《對建中華文化標志城的建議——構建圣帝(黃帝)、圣人(孔子)、圣山(泰山)之標志城》。建議省政府領導應站在全國人民都能接受的立場上進行規劃設計:要以海岱文化圈和大汶口文化為核心,替代區域性很強的孔孟文化,且要建在泰山腳下的汶河兩岸為宜。此《建議》已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視。
七、自古以來,我首次發起并組織了于1996年起動的《泰山五老考察齊長城活動》。山東省華夏文化促進會《簡報》以泰山世界遺產研究委員會(我任會長)創意開展齊長城調查》為題向社會披露;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布了消息。考察隊在華促會梁步庭、劉眾前、高逢五等老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歷經一年多的艱險跋涉,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填補了一項歷史空白,轟動了國內外,受到中共省委宣傳部和省文化廳的表彰與嘉獎。宣傳部還撥專款出版了精品工程書——《齊長城》。書中載入我5萬多字的《齊長城考察概述》及論文《齊長城沿線是天然地質地貌博物館》,還有《關于加強保護齊長城的建議》等。《概述》詳細記述了考察隊踏察齊長城沿線18個縣市區的98個鄉鎮的山川村落、地質地貌、文物古跡、傳說故事、風土民情、考古發現等經歷,為今后考察者提供了翔實而可靠的第一手資料。《保護建議》于2005年修改為《實施齊長城保護與管理的十條建議》,在省人文自然遺產促進會召開的保護利用齊長城人文自然風景帶研討會”上予以宣讀,為省政府編制《齊長城總體規劃》和制訂《保護辦法》所采納。
由于泰山五老考察活動的影響,2001年齊長城被公布為國家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爾后,我又于2006年至2010年先后率北京長城學會會員、北京媒體記者組、泰山戶外活動俱樂部驢友和泰安電視臺、山東電視臺,多次重考齊長城,進一步宣傳和落實《齊長城保護辦法》。泰安電視臺留下了有史以來第一部最完整的大型影視紀錄片,為今后保護與利用、宣傳與研究齊長城提供了歷史性的資料。我也創造了三次全程考察齊長城的紀錄,成為全面了解齊長城遺址現狀的第一人。
2008年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董保華在中國文化遺產日”時,專程到泰山聽取我關于在齊長城上如何落實《長城保護條例》”的匯報。同年底,我應邀參加《首屆中國長城論壇》大會,作重點發言人:重審齊長城既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萬里長城”和泰山世界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多重光環。同時宣讀了我的文章《齊長城與國內外世界遺產的保護信息》。2009年《中國長城博物館》第一期又載我的《齊長城的保護與破壞》。
八、在書法界,我是以金文大篆書寫泰山題材的第一人。因文字的出現是文明社會誕生的重要標志之一。既然要探討中華文明的起源,必然要涉及源遠流長的古文字演變,并要從泰山歷代碑刻書法藝術中汲取營養。在此基礎上,我又深受近代金石書畫大師、篆刻家朱復戡老先生曾多年僑居泰安而留有大量作品的影響,便從臨摹《泰山秦刻石李斯小篆碑》,逐漸過渡到書寫金文大篆。
古文字在歷史演變的長河中,篆書是座豐碑,大篆更是中流砥柱,不僅是方塊字的源頭,也是書法藝術的母體。我以此為本,既繼承規整嚴謹之傳統,又加之以開拓奔放的時代氣息。于是專門篆書泰山作品,全面展現泰岱文化的古老與博大:從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圖象文字,到清代金石學家吳大澂泰山摩崖碑刻;從介紹泰山神、泰山圣母、黃老道家、泰山隱士,到書畫《五岳真形圖》、《太上老君清靜經圖》、《道教符篆碑》;從帝王遺跡舜王冢、禹王廟、秦皇漢武行宮、霸王墳、黃巢墓,到以孔子為首的歷代圣賢和名流大家,無所不為之。為此,泰安市政府為我舉辦了個人書畫展。
因我的篆書是研究泰山的副產品,僅為宣傳泰山而已,雖經常參與各類書畫筆會,也曾多次榮獲全國大賽金獎,但從不參加各級的書法協會。
九、在泰山大旅游方面,我受民盟市委或文藝支部委托,年年撰寫政協會議《提案》,或直諫泰安市主要領導的文章,是采用率最高和產生效益最好的建議者。如2000年后不斷呼吁建立大汶口文化博物館”和游樂園”、2006年《淺談泰山泰安的水資源及其利用》等,均已進入具體實施階段;2005年后針對泰山旅游滯留不住客人而連續撰寫《挖掘泰山文化精髓,振興泰安旅游經濟》、《怎樣挖掘泰山文化精髓,促進泰山旅游經濟的發展》,深入分析旅游瓶頸”結癥所在,提出具體解決辦法;2010年末又提出了《為泰安創建國際旅游城市的幾點建議》和《亟待解決的泰山景區亂埋亂葬現象》,目前民盟領導正在研究之中。我還經常代表民盟組織到駐泰各大專院校和部隊舉辦泰山世界遺產講座”,傳播泰山文化知識。2010年10月又獲全市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附照片)。
總之,在慶祝民盟山東省委成立七十周年之際和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我在黨和民盟組織的培養與關懷下,不斷增強光榮感和使命感。我要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回顧歷史,弘揚傳統,老驥伏櫪,再創新績。
注:此文為省民盟約我撰寫《紀念省民盟創建七十周年》而為之。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