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備于理:以人為本 以命為本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7 瀏覽次數:次
陶弘景“貴人貴生”觀
稟氣含靈,惟人為貴。人所貴者,蓋貴于生。
注釋
○稟:稟承;承受!鸷喊;容納。
這二句意思是說,天地間稟受著天賦命運和靈氣,所孕所生的萬物之中,唯有人類是最為珍貴的。
○蓋:發語詞。○生:活著。與“死”相對。引申為生命。
這二句意思說,人生所最珍貴的是他的生命。
譯文
天與地含靈氣孕育萬物,萬物中唯人類最為珍貴;
人生中名財物皆不足道,心快樂體健康命最珍貴。
養生旨要
上列這段名言集中體現了陶弘景的社會人生價值理念,鮮明地表達了他的“以人為本”的世界觀、“以命為本”的人生觀和“以精氣神為上”的養生觀。
陶弘景(資料圖)
作為養生學家,陶弘景具有驚世醒人的論述。若問,天地萬物何最貴?陶弘景鏗鏘響亮地回答:“人”;騿,人生于世何最貴?陶弘景理直氣壯地說:“命”;騿,生命之中何最貴?陶弘景堅定明確地指出:“精神”。這話在今天看來似乎很平常,但在1500多年前,能面對“神權、君權、父權”橫行天下而百姓“命賤如草”、權貴者“草菅人命”的社會發表此論,誠如后世論者所贊,“好比一聲驚人醒世的巨雷,一曲護衛人權的頌歌”。即使在今日,對于那些信奉和迷戀“權力至上”、“金錢至上”、“享受至上”的人們來說,仍舊別具警世醒人的意義。
當然,“以人為本”的世界觀、“以命為本”的人生觀和“以精氣神為上”的養生觀,并非陶氏首創,這中華傳統社會觀、道德觀和養生觀的凝結、傳承與提升的漸進結果。早在夏、商、周即有萌動,歷春秋戰國,百子諸家,更加興盛,至漢晉六朝,臻至完備。為讓讀者了解這個漸進發展過程,選擇幾個代表性作品附后。
陶弘景“貴人貴生”觀是受[漢]皇甫隆、[晉]葛洪影響,其理論基礎源于《呂氏春秋》“貴人貴生”論和《黃帝內經》“萬物莫貴于人”論。此后,對醫藥學、養生學和社會學,都有一定積極影響。
貴人貴生(資料圖)
附錄1:
[戰國]《呂氏春秋》“貴人貴生”論
天地之性,惟人為貴,人之可貴,莫貴于生。
(《呂氏春秋·貴生》)
附錄2:
[漢]皇甫隆“貴人貴生”論
臣聞天地之性,唯人為貴。人之所貴,莫貴于生。唐荒無始,劫運無窮。人生
其間,忽如電過,每一思此,罔然心熱,生不再來,逝不可追,何不抑情養性以自保惜?今四海垂定,太平之際,又當須展才布德,當由萬年。萬年無窮,當由修道。
道其易知,但莫能行。常聞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壯。言人當朝朝服食玉泉,啄齒,使人丁壯有顏色,去三蟲而堅齒。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潄津,令滿口,乃吞之。啄齒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曰“練精”。
(轉引自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養性序》)
附錄3:
[唐]孫思邈“人命至重”觀
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故以為名也。未可傳于士族,庶以貽厥私門。張仲景曰:“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兢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務。崇飾其末而忽棄其本,欲華其表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進不能愛人知物,退不能愛躬知已。卒然遇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后震栗,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戇若游魂。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赍百年之壽命,將至貴之重器,委諸庸醫,恣其所措。咄嗟喑嗚,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涕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夫何榮勢之云哉?”此之謂也。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自序》)
附錄4:
[清] 錢德蒼“人貴人瑞”歌
大地生萬物,惟人最為貴。
人中有好人,又是人之瑞。
好人行好事,好人懷好意。
好人讀好書,好人入好隊。
好人敬父母,真如敬天地。
好人惜陰騭,勝過惜名譽。
好人戒好色,好人輕貨利。
好人節服食,好人羞調戲。
好人不殺生,好人不造罪。
好人不匿怨,好人不立異。
好人必大量,好人必正直。
好人必小心,好人必遠慮。
好人有禮智,好人有仁義。
好人有信行,好人有廉恥。
惡人罵好人,好人不答對。
惡人打好人,好人只躲避。
惡人求好人,好人也周濟。
雖然學吃虧,自有便宜處。
貧賤做好人,自然衣食給。
富貴做好人,益發行得去。
少年做好人,到底會成器。
老年做好人,福壽增萬倍。
惡人做好人,消盡平生穢。
好人做好人,傳與兒孫繼。
我要學好人,一生學不會。
但愿好人多,代天扶元氣。
(錢德蒼《解人頤·增改陳眉公好人歌》)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中華養生通鑒》(寧業高編著)整理發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大別山文化研究院編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