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備于理 先知“萬物莫靈于人”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7 瀏覽次數:次
葛洪“莫靈于人”說
夫陶冶造化,莫靈于人。
注釋
○陶冶:本義陶鑄,如同陶工和鑄工造物一樣。《論衡•物勢》:“非謂天地生人與陶冶同也。”引申為孕育培養之意。《文子•下德》:“老子曰:‘陰陽陶冶萬物。’”
○造化:創造演化,指自然界自身發展繁衍的天力與功能。《淮南子•原義》:“乘云陵霄,與造化者俱。”又義,指自然界。《莊子•大宗師》:“今以一天地為大鏟,以造化為大冶。”杜甫《望岳》詩:“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靈:聰明。這里兼備聰明、機智、神奇、珍貴諸義。
○人:人類。與其他動物植物相對而稱。
譯文
大自然之力無窮造化萬物,萬物中最神奇珍貴的是人。
養生旨要
上列名句節選自葛洪《抱樸子內篇•對俗》。原文曰:“夫陶冶造化,莫靈于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知上藥之延年,故服其藥以求仙;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導引以增年。”
葛洪(資料圖)
葛洪認為,人類是自然界萬物之中最為神奇和珍貴的物種,這是與其他動物植物相對而言的。他認為人類本身亦有所謂“淺者”、“深者”的區別,其智力與功能也相應不同。其中“知”(智)者,亦分兩種,一是懂得藥力并躬身實踐,借用“上藥”(靈丹)以成仙;一是懂得養生并躬身實踐,仿效“導引”(氣功)以長壽。
儒學先師孟子曾言“萬物皆備于我矣”,東漢趙岐(約108~201)注:“物,事也;我,身也。”意思是說,世界上萬事萬物之理已經由上天賦予了我,在我的名分之內完全具備了,如果反躬自省,誠實無欺,便會感到莫大的快樂。有學者評論“萬物皆備于我”是個唯心主義命題。此屬于主觀唯心主義,還是客觀唯心主義,古今學界尚有不同看法。一種認為,孟子的哲學,以心為萬物之本,“萬物皆備于我”,即備于我心,因此,屬于主觀唯心主義。另一種看法,孟子哲學的最高范疇是天,“萬物皆備于我”是天將萬物備于我身,這是客觀唯心主義。葛洪的這個命題從屬于孟子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我認為,孟子這里的“萬物”,包容一切物與事,即泛指宇宙自然(天地)。孟子這里的“我”,則是相對于萬物(天地)而稱的人身和人事,即泛指人類(社會)。葛洪尚人的這一世界觀,體現著孟子人本主義的自然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天地間萬事萬物都為我所具備,指自然界的一切完全為“我”——人類社會之所擁有。葛洪這一觀點,道家、儒家是有聯通元素的。
葛洪“莫靈于人”之說,大抵本源于《黃帝內經》“萬物莫貴于人”論。
人乃萬物之靈
附錄1:
[戰國]《黃帝內經》“萬物莫貴于人”論
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慮之,余欲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
附錄2:
[春秋]老子“域中四大人為一”說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
附錄3:
[戰國]孟子“萬物皆備于我”論
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盡心上》)
附錄4:
[晉]葛洪“萬物人最靈”之說
有生最靈,莫過乎人。
(葛洪《抱樸子》)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中華養生通鑒》(寧業高編著)整理發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大別山文化研究院編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