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dāng)太和拳二十二式(三)第八至十五式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fā)布日期:2017-05-16 瀏覽次數(shù):次
第八式 左開玄門
左手收回,掌根貼于右脅處,右手向體前上方揮起,以腰為軸左轉(zhuǎn)體,左腳不動,以右腳跟為軸向左旋轉(zhuǎn)90度的同時,雙手似抱大圓球云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掌心相照(見圖13)。
圖13(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隨后,左掌沿弧線向上,與鼻尖相照;右掌下落,再向左上劃弧落于左腋下,掌背貼于左大臂外側(cè)根部;左掌下落同腕、肘、肩呈一平面半圓;此時,左踮步落實地面,以腳跟為軸,由身體帶動左臂左腳向左旋轉(zhuǎn)90度,目隨掌轉(zhuǎn)(見圖14)。
圖14(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第九式 右開玄門
左手向上揮起,右手向右下?lián)]落,兩掌以逆時針方向作抱大球式反云手動作(見圖15)。
圖15(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此式與正云手式同而形反,左掌作云手后,貼于右大臂外側(cè)根部,右掌與腕、肘、肩平位圓撐,然后以身體帶動向右旋轉(zhuǎn)180度。轉(zhuǎn)體時,先右腳,后左腳,各以腳跟為軸向右轉(zhuǎn)90度,目隨掌轉(zhuǎn)(見圖16、17)。
圖16(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圖17(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第十式 一柱擎天
以左腿為柱,身體向左拔起的同時,右腿向左收提,大腿面呈水平,膝蓋以下則向左傾斜,腳面繃直,右腳后跟照于左膝前。伴同身體左拔挺立,左掌從右腋下退出并上揚,以左肘為軸,使掌面內(nèi)翻成正側(cè)掌,勁由肩送上提;右掌向下再向左順時針劃弧落于左腋下,掌背緊貼左大臂外側(cè)根部(見圖18)。
圖18(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第十一式 獅子峰
右腳下落,向右大跨一步,身體隨右腿右移,右腿呈弓步,左腿呈蹬步的同時,右手變鉤手(即拇指插于中指中節(jié),余指向中指合攏)向下再向右前方劃弧前舉,肩肘腕上抬,拳背并手指呈鷹爪式下鉤;左手也變鉤手,由體前中線向體后劃弧,與臀部呈平行線落位,鉤手翻上。前鉤手為獅頭,后鉤手為獅尾;伴隨前后鉤手劃弧,身體下沉(見圖19)。
圖19(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第十二式 繡球峰
左轉(zhuǎn)體180度,再以左腳跟為軸,左轉(zhuǎn)體90度,右腳隨后也以腳跟為軸左轉(zhuǎn)90度,成左弓右蹬步;同時,左鉤手變空心掌向右翻旋直伸,右鉤手也變空心掌扣于右肋上,右腳向前大跨一步成弓步,身體重心向右腿前移,左腿成蹬步。此時,左腳須以腳前掌為軸,后跟右擺45度。伴隨著右腳前跨,右掌前伸,與左掌合攏成空心繡球狀,定式時兩肘在下,肩肘腕指呈三角形,空心掌與心窩對照(見圖20)。
圖20(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第十三式 青龍攪海(青龍擺尾)
右掌從左掌抽回,變拇指掐于掌心,置于右肋間;左空心掌變平掌,左肘抬起,使臂平呈圓弧狀,掌指稍向上。是為左劃圓弧(見圖21)。當(dāng)劃至臂膀伸直時向身后斜下,遂變拇指掐于掌心內(nèi),向上翻掌置于左肋間。此時兩腿成馬步(見圖21)。
圖21(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第十四式 黑虎巡山
右掌從右肋間抽出,向左前方陽掌推出,右腳不動,在右掌推出之時,以左腳為軸左轉(zhuǎn)體45度,右掌內(nèi)翻,掌面向外,右臂膀呈圓弧狀,掌指稍斜上,揮掌向右劃弧的同時,以左腳跟為軸右轉(zhuǎn)至原位(見圖23)。
圖23(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當(dāng)右掌揮至臂膀伸直時,遂向身后斜下變拇指掐于掌心內(nèi)翻向上置于右肋間,兩腿仍回復(fù)為馬步(見圖22)。
圖22(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第十五式 天鵝展翅
兩掌變鷹爪拳從兩肋間抽出,兩臂高高揚起,兩拳下鉤;正當(dāng)兩臂揚起之際,右腳提起,腳尖向右斜45度,超出原腳位約一步,下落形成右弓左蹬步(見圖24)。
圖24(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本文根據(jù)《武當(dāng)太和拳全套練法》一文整理,文章由永光道長傳授,譚大江整理,選自《武當(dāng)》雜志。)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