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真相(九):《針灸大成》開辟養(yǎng)生新路徑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fā)布日期:2017-05-16 瀏覽次數(shù):次
《針灸大成》(以下簡稱《大成》)由明代楊繼洲原著,靳賢補輯重編,刊行于萬歷二十九(1601)年。共10卷,所述內容十分廣泛,總結了明之前針灸學的主要成就,糾正了某些穴位的定位與功能,論述了多種病證的診治并附案例,故有人名之為《針灸大全》。
《針灸大成》(資料圖 圖源網絡)
此外,楊氏之論還涉及養(yǎng)生與氣功,他對氣功“不揣鄙陋,掃卻旁蹊曲徑,指出一條大路,使人人可行”(《卷七・任脈經穴歌》),內容以內丹及其相關的任督脈為主。
一、明任督以保其身
楊氏認為,只有對經絡,尤其是奇經八脈中的任督兩脈的重要性有了正確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達到養(yǎng)生保健、延年益壽的目的。
“但在僧道,不明此脈,各執(zhí)所尚,禁食、禁足、禁語、斷臂、燃指、燒身,枯坐而亡”。也有練功者,因不明任督脈而沒能收獲應有的效果,其中“有存中黃一事,而待神氣凝聚者;有運三華五氣之精,而洗骨伐毛者;有搬運周天火候者;有日運臍,夜運泥丸煉體者;有呼九靈,注三精而歸靈府者;有倒斗柄而運化機者;有默朝上帝者;有服氣吞霞者;有閉息存神者;有采煉日精月華者;有吐納導引者;有單運氣行火候者”。
在列舉上述種種誤區(qū)的基礎上,作者提出了“明任督以保其身”的觀點。認為任督脈是“人生養(yǎng)之本,調攝之源。督則由會陰而行背,任則由會陰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雜,合之以見渾淪之無問,一而二,二而一也”。
為了使氣功愛好者準確地掌握通任督、運周天的方法,他還指出:“督任原是通真路,丹經設作許多言,余今指出玄機理,但愿人人壽萬年!”并結合自身的實踐,介紹了周天功的步驟和具體的方法。
其步驟為:“先依前注,導引各經,調養(yǎng)純熟,即仙家之能筑基是也。然后掃除妄念,以靜定為基本,而收視返聽。含光默默,調息綿綿,握固內守,注意玄關,頃刻水中火發(fā),雪里花開,兩腎如湯煎,膀胱似火熱,任督猶車輪,四肢若山石,一飲之間,天機自動,于是輕輕然運,默默然舉,微以意定,則金水自然混融,水火自然升降,如桔槔之呼水,稻花之凝露,忽然一粒大如黍米,落于黃庭之中……到此之時,意不可散,意散則丹不成矣。”
其對方法與作用的描述是:“先將四門外閉,兩目內觀。默想黍米之珠,權作黃庭之主。卻乃徐徐咽氣一口,緩緩納入丹田。沖起命門,引督脈過尾間,而上升泥丸;追動性元,引任脈降重樓,而下返氣海。二脈上下,旋轉如圓;前降后升,絡繹不絕。心如止水,身似空壺,即將谷道輕提,鼻息漸閉。倘或氣急,徐徐咽之;若仍神昏,勤加注想。意倦放參。久而行之,關竅自開,脈絡流通,百病不作。”(以上原文均見《卷七》)
楊氏將一個小周天的過程描述得如此生動具體,其對該功法的熟悉程度與習練體會由此可見一斑。
二、順氣機綜合調攝
作為一部針灸學著作,《大成》在精論針灸理論與實踐的同時,還主張針灸與藥物等其他治療方法并用,以綜合調攝人體之氣機。
針灸與藥物等其他治療方法并用(資料圖 圖源網絡)
《卷三・諸家得失策》謂:“人之一身,猶之天地,天地之氣,不能以恒順,而必待于范圍之功,人身之氣,不能以恒平,而必待于調攝之技。故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故藥與針灸不可缺一者也。”
從全書的內容來看,楊氏此處之“藥”,當泛指針灸以外的所有醫(yī)療方法,故該書《卷十》有《保嬰神術》專論小兒按摩;《卷九・醫(yī)案》中載有“子和治一婦,久思而不眠,令觸其怒,是夕果困睡,捷于影響”的情志療法;在《卷六》、《卷七》中又詳論任督與周天及其氣功療法。這些均顯示出他對中醫(yī)綜合療法的鐘愛與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他還引《導引本經》論述了氣功的作用與操作。如《卷六・足太陰脾經》引《導引本經》之論,“善衛(wèi)生者養(yǎng)內,不善衛(wèi)生者養(yǎng)外;養(yǎng)內者安恬臟腑,調順血脈,養(yǎng)外者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而酷烈之氣,內蝕臟腑矣”,借以說明氣功鍛煉時的入靜恬淡有調臟腑、順氣血,內養(yǎng)衛(wèi)生之功。
《卷六・手少陰心經》引《導引本經》之論,說明了調心方法的重要性:“夫心乃一身之主宰,生死之路頭也。是故心生則種種欲生,而神不入氣;心靜則種種欲靜,而神氣相抱也……故人常宜燕居靜坐,調心息氣,食熱戒冷,常要兩目垂簾,返光內照,降心火于丹田,使神氣相抱。故太玄養(yǎng)初曰:‘藏心于淵,美厥靈根。神不外也。’”由此論述了調心在氣功鍛煉中的核心地位。
同卷《手太陰肺經》則引《導引本經》之論,說明了調息的方法與作用,謂:“肺為五臟之華蓋,聲音之所從出,皮膚賴之而潤澤者也。人惟內傷七情,外感六淫,而呼吸出入不定,肺金于是乎不清矣。然欲清金,必先調息,息調則動患不生,而心火自靜,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寬中體,三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用無障,而細其心,令息微微,此為真息也。蓋息從心起,心靜氣調,息息歸根,金丹之母。”顯然是結合內丹來論述的。
按:《導引本經》是否為書,各家之間不一,有人認為這是一部氣功專著(見:馬濟人著《實用中醫(yī)氣功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的橫排本《針灸大成》也持這一觀點,所有導引本經,均作加書名號;也有學者認為“導引本經”不是書名,“本經”指本條經絡解(見:李鼎,針方導引兩相通——《針灸大成》論導引,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4年,3:40),認為《大成》對任督脈及五臟均有導引法,其“先依前注導引各經”為“筑基”,“前降后升”為周天運行;“導引本經”是對導引五臟及其經絡的方法,并指出這體現(xiàn)了該書將“針、灸、攝養(yǎng)之法”合為一體的特色。兩說均有一定依據(jù)。
三、談體會指點細微
由于楊氏自身有較高的氣功修養(yǎng),并精于內丹,故他對如何練好氣功(尤其是內丹),有許多切身的體會。
如上所述,楊氏認為練小周天功時,要“先將四門外閉,兩目內觀”;同時,還提倡除“六害”、存“十少”、調“五要”,如果“六害不除,十少不存,五要不調,雖為小節(jié)之常,終為大道之累”。對上述“六害”、“十少”及其與練功的關系,作者都有闡述:“何名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曰廉貨財,四曰損滋味,五曰屏虛妄,六曰除嫉妒,六者有一,衛(wèi)生之道遠,而未見其有得也。雖心希妙理,口念真經,咀嚼英華,呼吸景象,不能補其失也。何名十少?一曰少思,二曰少念,三曰少笑,四曰少言,五曰少飲,六曰少怒,七曰少樂,八曰少愁,九曰少好,十曰少機。夫多思則神散,多念則心勞,多笑則肺腑翻,多言則氣血虛耗,多飲則傷神損壽,多怒則腠理奔浮,多樂則心神邪蕩,多愁則頭面焦枯,多好則志氣潰散,多機則志慮沉迷。”
靜氣凝神(資料圖 圖源網絡)
但對“四門”、“五要”他未作說明。結合歷代氣功經典和氣功鍛煉的基本要領,筆者以為“四門”之“門”,意同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塞其兌,閉其門”之“門”。
老子之說指的是堵住耳目官竅,關閉知欲的門戶,楊氏之說當指將眼、耳、鼻、口等人體四個與外界溝通之“門”關閉,而將兩目轉為“內觀”,以利練功者的入靜。
“五要”,古代氣功典籍少有提及,僅在武術著作《少林拳術秘訣》中有論,該書第二章《五要說》謂:“初練習時,要漸進不可猛進;既得方術,要以恒心赴之、勤敏持之,不可中道停輟;練習時,要節(jié)戒色欲與狂飲;已成功時,要靜氣凝神、涵養(yǎng)謹慎,不可有恃術凌人與好勇斗狠之事;出外游行時,要謹慎宗法、皈依十戒,傳授他人,亦宜以此。”其觀點與《大成》似較吻合,可供練功者參考。但《秘訣》為近人尊我齋主人所編,1915年中華書局出版,在時間上,大大晚于《大成》。故“五要”的出處與具體內容,待考。
總之,《大成》作為一部針灸學專著,如此精辟論述氣功,這在同類書中可能是絕無僅有的。其中關于經絡(尤其是任督脈)與氣功關系的論述,足以與同時代的《奇經八脈考》一比高低;關于內丹作用與鍛煉方法的論述,又與專門的丹書不相上下,值得氣功研究者一讀。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jù)《古代醫(yī)學名著中的氣功(九)——《針灸大成》中的養(yǎng)生“大路”》一文整理發(fā)布,作者黃健,選自《現(xiàn)代養(yǎng)生》期刊,2012年第1期。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