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真相(八):《醫學入門》揭示練功禁忌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6 瀏覽次數:次
《醫學入門》(以下簡稱《入門》)是由明代醫家李梃編著,全書分相當于總論的《卷之首》及相當于各論的內(二卷)、外集(五卷),“內集詳于運氣、經絡、針灸、脈、藥;外集詳于溫暑、傷寒、內傷、雜病、方論”。書末之《習醫規格》,對習醫者的業務和醫德提出要求。
《醫學入門》(資料圖 圖源網絡)
自謂“醫能知此內外門戶,而后可以設法,治病不致循象執方,夭枉人命,故題之曰《醫學入門》”(《卷之首·集例》)。此書正文引經據典且多為歌賦,以注補充闡述,注文引錄各家之說,附以己見。有關氣功的內容集中于《卷之首·保養》(以下原文凡未注明出處者,均錄于《保養》),并散見于《集例》和《習醫規格》等處。
一、提出練功禁忌
李氏把氣功分為內氣搬運的動功,精神內守、身心凝定的靜功,含有“舞蹈意”的導引三類,并認為動功有使“氣血從軌”的作用,靜功能使“身心凝定”,而導引則能“養血脈”。
此外,他還用內丹論述了精氣神與人體健康的關系。認為“丹書朱砂、鉛汞、龍虎等說,俱是借喻身心,惟心息相根據之說,最為直接明顯。心主乎息,息根據乎心,心息相根據,則精氣神滿而病卻矣”。但總體上,李氏《入門》較為重視導引(即動功)的作用,指出:“終日屹屹端坐,最是生病,人徒知久立、久行之傷人,而不知久臥、久坐之尤傷人也。”
李氏對于氣功副作用和練功禁忌的論述是他書所少見的,他明確指出:“內動運任、督者,久則生癰;運脾土者,久則腹脹;運丹田者,久則尿血;運頂門者,久則腦泄,內動固不然矣。至于六字氣雖能發散外邪,而中虛有汗者忌;八段錦雖能流動氣血,而中虛有火者忌。”
但聯系氣功實際分析,上述之“運任、督者,久則生癰”唯恐臨床難以見到;至于“運脾土者,久則腹脹;運丹田者,久則尿血;運頂門者,久則腦泄”中諸“者”字之前,恐加上“不當”更接近臨床實際,即運脾土不當者,久則腹脹;運丹田不當者,久則尿血;運頂門不當者,久則腦泄。
六字氣大概是指六字氣訣(即六字訣),該功法注重呼氣,長于祛邪瀉實,非但“中虛有汗者忌”,而且中虛無汗及其他虛證患者,也當忌用或慎用;但關于八段錦的禁忌,則多少有些“憑空”。盡管如此,李氏此說對于幫助人們正確認識氣功的作用,避免可能產生的副作用,還是很有意義的。
六字氣訣注重呼氣(資料圖 圖源網絡)
二、論述操作細則
李氏認為:“據方書神農起醫藥之方,黃帝創導引之術,后世傳之失其真耳……惟《醫林集要》所載古導引法,間有一二明顯可行者……故錄一二最要者,以備養生者擇焉。”按:《醫林集要》即《醫林類證集要》,王璽撰于公元1482年(明成化十八年),刊于公元1515年(明正德十年),是一本綜合性醫書。
其論“專以《內經》、《本草》為主,外考各醫師家儀說,有發明經旨者,爰作論斷,分門析類,厘為十卷”(《醫林類證集要·鄭善夫序》)。其中關于導引的內容,以《巢氏病源》與《道藏》所收者為主。所錄導引法共八種,包括虛損(導引)、開關法、起脾法、開郁法和治腰痛、治積聚、治遺精邪泄瀉、治痰雍。
這些方法可以分為5類,第一類為自我按摩,如“治積聚”法的要點是“外摩積聚所在”;“治遺精泄瀉”法的核心為“摩擦臍輪”,如用于無病者的養生,則“更擦腎俞、胸前、脅下、中脘、涌泉”。
第二類為上肢運動類,如“開關法”之“胛骨并肩,向前圓轉”;“起脾法”之“挺身以兩手相叉,極力扒左、扒右”;“治痰壅”法之“以兩手向后,合手拓腰向上,急勢振搖臂肘”。
第三類為推拿,如“治腰痛”法需要兩個人操作,患者“正東坐,收手抱心,一人前躡其兩膝,一人后捧其頭,徐牽令偃臥”,極似推拿中的踩蹺法。
第四類為常人難以學練者,如“開郁法”中的“以左手搭右肩,右足搭左膝腕委中而行;右手搭左肩,左足搭右膝腕委中而行 ;良久復以左手前拍腹,右足搭膝蓋而行 ;右手向后拍腰,左足搭右膝蓋而行”。
第五類為虛損導引法,實為一組練功時的“三調”操作細則,謂:“有火者,開目;無火者,閉目。無汗者,閉氣至極;有汗者,不必閉氣。欲氣上行以治耳目口齒之病,則屈身為之;欲氣下行以通大、小二便及健足脛,則偃身為之;欲氣達于四肢,側身為之。欲引頭病者,仰頭;欲引腰腳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欲引臂病者,挽臂;欲去腹中寒熱、積聚諸痛,及中寒身熱,皆閉氣滿腹,偃臥亦可為之。但病在頭中胸中者,枕高七寸 ;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臍下者,去枕。”其內容可能多取自《醫林集要》以外的其他“古導引書”,除“有火者,開目 ;無火者,閉目”為氣功界多能接受以外,其他內容所包含的實際意義各家有不同看法。
三、闡述氣功理論
《入門》中的氣功理論,多見于《集例》、《先天圖說》、《保養》和《習醫規格》等處。
《集例》中的“保養以助藥力,若專恃藥而不知養性,則藥亦難效。古人皆先養性,不愈而后服藥”,明顯是結合氣功來說的,其中還反映了李氏防重于治的醫療思想。
《先天圖說》“人之百病,皆由水火不交,故以后天坎離繼之。血屬水,氣屬火,血陰而氣陽也。離中虛,真陰存焉;坎中滿,真陽寓焉”之論中,道教氣功“取坎填離”,欲將后天“還原”為先天返老還童的練功旨意體現的非常明顯。《保養》以氣功養生的“治未病”思想,在以下論述中得以充分體現:“保養可勿藥乎?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則麻黃、桂枝、理中、四逆之劑,不必服矣……寡言語以養氣,則四物、四君、十全、三和等湯,又何用哉 ?”認為“導引為虛損、氣血不周而設”,能補虛行滯。
此外,李氏還認為氣功鍛煉對醫生也有益處,故對從醫者提出了既要練功,又要熟讀儒家之書的要求。他在《習醫規格》強調醫者“每早對《先天圖》靜坐,玩讀”儒家經典,“每五鼓清心靜坐,及早起仍玩儒書一二,以雪心源”。究其原因,在于“血由氣生,氣由神全”,而心主神明。
清心靜坐(資料圖 圖源網絡)
“人之精神極欲靜,氣血極欲動”一語,是李氏對此前諸家關于動靜關系論述的概括性總結。因其言簡意賅,通用性強而被后世氣功家所廣泛應用。
主動與主靜是中醫養生學的兩大流派,其淵源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莊子》對動、靜養生都有論述。在《刻意》篇中,莊子有“熊經鳥伸”和以此養生的記載;雜家著作《呂氏春秋》中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將運動與強壯形體相聯系 ;《內經》盡管主靜,但也接受了這一“動”的思想,《素問·上古天真論》將“和于術數”作為養生的主要手段之一;華佗的五禽戲則將上述以動養形的理論落到了具體的方法中。
而清靜無為,以靜養人體之神的思想,也源于老莊。《老子·第二十六章》的“靜為噪君”,《莊子·天道》的“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等,是其“始祖”;《內經》“恬淡虛無”是對其的認可,《千金方》的“養性”是對其的發展。總之,養生學中以動來保養形體(其流派學界名之“動形派”),以清凈保養精神(“精神派”)的學說,被李氏吸收后提出的上述論點,發展了氣功學中動靜的理論,對指導氣功養生治病,均有一定的意義。
事實上,李氏還是偏愛動功的。他認為“終日屹屹端坐,最是生病,人徒知久立、久行之傷人,而不知久臥、久坐之尤傷人也”。這也許就是他輯錄前人功法時,只錄動功而不錄靜功的原因所在。
總之,作為一部綜合性醫學著作,《醫學入門》剖析的氣功副作用及提出的練功禁忌,可以幫助人們全面正確地認識氣功的作用;該書的動靜觀不但繼承了前賢之說,又有了一定發展。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古代醫學名著中的氣功(八)——《醫學入門》中的保養》一文整理發布,作者黃健,選自《現代養生》期刊,2011年12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