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論“精、氣、神”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5 瀏覽次數:次
古代中醫學說認為,“精、氣、神”這三者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它既是人體最基本的物質,又是人體生理復雜的功能表現。古代氣功家也很重視“精、氣、神”,聲稱: “上藥三品, 神與氣精”。( 《道藏》洞真部) 練氣功,就是通過“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的具體步驟,達到養生健身的目的。老子對于古代氣功有比較深刻的了解,他對“精、氣、神”三者及其相互的關系,也有比較深刻的認識。
老子論述“精”在人體中的作用:“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俊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五十五章)從養生的目的出發,老子既重視精的作用,同時也重視氣的效能。老子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結聚真氣,使身體柔和,達到保健的目的。老子又說: 心使氣日強。”(五十五章) 心是氣的主宰,因為練氣功的時候,精神意識是能夠控制氣的運行的。《胎息經》(《道藏》洞真部)說:“神行則氣行,神住則氣住。”元代蕭廷芝的《金丹大成集》(同上) 說:“氣是添年藥,心為使氣神。”這都是對老子“心使氣”的最好解釋。“強”者,通過練氣功使身體強壯也。老子充分認識到氣在人體中的作用,故既倡導“專氣致柔”于前,復宣稱“心使氣曰強”于后。
“精、氣、神”(資料圖 圖源網絡)
對于“精化為氣”的現象,老子雖然沒有明確指出,但大致上也已模糊地察覺到了。老子說: 赤子“未知牝牡之合而俊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精之至也”,指元精充盛,“和之至也”,指元氣淳和,例如:“沖氣以為和”。( 四十二章)嗄,《玉篇、口部》:“嗄,所訝切,聲破也。”赤子整天號哭而小嗓門不沙啞,這是何故?“精之至”導致“和之至”,即精化為氣,保護赤子的嗓門不沙啞也。這里,我們可以依稀看到老子學說中透露出的“精化為氣”的跡象。
氣功家常說的“練氣化神”,大抵是指通過練功積聚真氣( 或曰元氣),打通督脈,補益腦髓,從而使人神志清明。老子對“神”也很重視,他說: “谷神不死”。(六章) 意即養神才能不死。文字學家于省吾先生說:“《想爾注》:‘谷者,欲也’。精結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精不死。”( 《雙劍滲諸子新證》)
老子重視養神,并且又認為只有在培養元氣的基礎上才能養好神。“神”是在氣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氣,“神”無所寄托;只有依賴氣,“神”才能發揮它的功能。老子說:“ 神得一以靈,……神無以靈將恐歇。”( 三十九章)這里的“ 一” 指的是什么?唐代成玄英說:“ 一,元氣也。”( 見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引成說) 老子的意思是說,“神”只有依靠元氣才能“靈”,即發揮它的功能。相反,“神”一旦失去元氣的滋養,它的功能也就干涸枯萎了。《太平經》說: “神者,乘氣而行,故人有氣則有神,……氣亡則神去。”《云笈七簽》卷五十九引《延陵君修養大略》:“精者身之根,根者氣之位。精全則氣全,精泄則氣泄,氣泄則神乘而去之。” 所謂“氣泄則神乘而去之”,用來解釋老子的“神無以靈將恐歇”,是恰到好處的。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道家老子和古代氣功》一文整理發布,作者張榮明,選自《體育文化導刊》期刊,1986年第3期。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