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的人體力學:勁力不分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fā)布日期:2017-05-02 瀏覽次數(shù):次
太極拳與人體力學
力學是研究宏觀物體機械運動規(guī)律的科學。人體力學是它的一個分支,它應用力學原理,研究體育運動中人體或器械的機械運動規(guī)律,探索人體結構和機能的生物力學特性,尋求合理的動作技術原理,為制定最佳運動技術方案和預防運動創(chuàng)傷提供科學依據(jù)。
人體力學認為,人體運動的一切動作都是在大腦調控下肌肉收縮所引起的有目的、有意識的運動行為。人體力學涵蓋有:研究人體運動與作用于人體的力之間關系的人體動力學;研究人體運動平衡條件的人體靜力學;研究運動中人體局部或整體轉動原理的人體轉動力學以及研究人體內生物流體(血液、氣體、尿液、淋巴液及其體液)流動規(guī)律的人體流體力學等。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和實驗手段的更新,有關科研機構在競技武術技擊動作和競賽套路的難度動作的研究上已取得重大成果。他們應用人體力學原理和現(xiàn)代實驗儀器(測力儀、運動圖數(shù)分析儀、三維立體攝影、計算機處理等)的定性、定量分析,為不同規(guī)格的動作找出了合理的技術要求,制定出科學的訓練方法。2008年春晚《行云流水》節(jié)目中,演員們能將難度動作巧妙地融入整個套路之中,他們那出神入化的精彩表演,就是這些科研成果的生動體現(xiàn)。
太極拳是人體運動的一種形式,它的一切運動,也無不受人體力學的各種規(guī)律所制約。應用人體力學相關知識來研究太極拳術,是致力于發(fā)展太極拳事業(yè)的志士仁人的共同責任。
太極拳是一個古老的拳術,它在創(chuàng)立和傳承過程中深受傳統(tǒng)陰陽哲學和道家功法的影響,由于歷史的種種局限,使得某些認識與現(xiàn)代科學不符,加上當代某些傳承者不但自己不與時俱進,不用現(xiàn)代科學知識去演繹古人的結論,反而指責敢于創(chuàng)新者‘“流于狂妄”,致使一些重要概念模糊不清,弄得多年練拳者還是一頭霧水。本文試從三個與力有關的問題略陳淺見,以求拋磚引玉。
勁與力不能分
在太極拳界,人們習慣地把勁力二字分成兩個不同的概念,認為人體先天自然之能是力,經(jīng)后天某種特殊訓練所得之功才是勁,有形者力,無形者勁,直出者力,圓轉者勁。甚至將人體自然之力通稱拙力,只有經(jīng)過種種玄妙功法訓練出來的、具有靈性和深得陰陽之秀者才算勁,由此而提出“用意不用力”,打太極拳可以用勁,但不能用力。
什么是力?恩格斯講:從靜止到運動,就是力的表現(xiàn)。人體力學認為,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tài)或發(fā)生變形,都是力的作用,是能量從出擊部位傳遞到被擊部位的一種趨勢,它看不見,但感覺得到,用測力儀可以測出其動力或靜力效應,在實踐中,能使被擊部位改變速度或遭受損壞。
①人體由206塊不同形態(tài)的骨、400多塊肌肉(約占男性體重40%,女性體重35%)和相關關節(jié)組成運動系統(tǒng)。骨是支架、關節(jié)為連接,肌肉是動力。人體的一切運動,都是由神經(jīng)中樞發(fā)布指令(即通常講的“意”),轉由身體各部位神經(jīng)傳導興奮波(即通常所講的“氣”)引起相應部位肌肉收縮,帶動肌腱和關節(jié)轉動,使肢體做出各種形態(tài)的運動,包括直線、曲線、平動、轉動、復合動等多種形式,形成以人體為中心的方圓立體形象,實現(xiàn)力與美的完美結合。
②影響人體力量大小的因素是先天素質與后天科學訓練的有機結合。如合理的訓練可使人體肌肉的橫斷面增粗、毛細血管增多,以增強能源供應。一般人的肌肉中,只有60%的可動纖維,通過較長時間與一定負荷的訓練,可動纖維可提高到90%。合理安排運動員的訓練強度、頻率和某些特定動作重復,可使運動員在爆發(fā)力、耐力、柔韌性、速度等都得以增強。一個人戰(zhàn)斗力的強弱,是各項動能綜合素質的體現(xiàn),其核心仍然力量素質,也不是需要什么玄妙功法才能獲得。
③查遍正規(guī)辭書,沒有發(fā)現(xiàn)對勁力二字的相反涵義的解釋,翻閱其他拳種的典集,也很少看到將兩個字分開來應用。在太極拳競賽規(guī)則中提出要求“勁力順達”我以為定義十分準確。事實上,堅持將這兩個字人為地分開使用,對當前太極拳運動的推廣、發(fā)展并無實際意義,好象人們將“喜歡你”、“愛你”硬要分成兩個概念,實在只是“文字”游戲而已。我們要多從科學訓練的方法上下功夫,不要把精力消耗在這種“文字"游戲之中。
內力外力怎樣分
在太極拳界,對于力的內外之分,有種種不同的界定,比較習慣的認識是:凡在大腦指揮下,通過肌肉收縮,關節(jié)屈伸所發(fā)出的力都是外力,只有通過若干內功功法(諸如站樁、踵息、胎息、運睪丸等)修練而成的體內能量才算內力,它可以不受大腦支配而自動運轉到肢體的各個部位,又可因條件反射而形成各種運動。這些看法內涵不清,外延不明,普通練太極拳者根本摸不著頭腦。按人體力學的觀點來解釋,應該這樣區(qū)分。
①人體在大腦指揮下通過肌肉收縮所產(chǎn)生的運動,不論是人體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相對移位,還是人體與周圍環(huán)境的相對位移,都是人體自身所儲備能量釋放的結果,都是內力的體現(xiàn),至于不同動作的勁力大小,是由該動作的使用目的所決定,小到僅使肢體某部分緩慢位移,大到快速出擊并使被擊部位受到損害,都是在大腦控制下自我調節(jié)的結果,不能因此來區(qū)分小者是外力,力量大者才是內分。汽車在行駛中加大油門就加速,縮小油門就減速,都是由發(fā)動機內部決定的,你能分內力外力嗎?
②所謂外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于地心引力而引起的地球對人體的支撐力,摩擦力以及空氣阻力、水的浮力等,二是人與人之間一方施力于對方而引起的反作用力。這兩個方面都屬于外力,它與人體自身的肢體運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人們生活的大氣層中,雖然地心引力時刻都與人體的日常生活緊密關聯(lián),但它仍然屬于外力的范疇。
③內力是人體運動的根據(jù),外力是影響人體運動變化的條件,只有兩者完善結合,才能最大限度發(fā)揮人體潛能。在行拳過程中,怎樣做到既使自身上下左右和內外協(xié)調一致,又能恰到好處的接轉和運用外力,就能處理好自身和諧及自身與環(huán)境的和諧,真正做到像陳長興要求的那樣,“身欲動而步以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為之催迫”,做到“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內外相聯(lián),前后相需",把內外兩種力量結合得天衣無縫,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四兩千斤如何撥
“四兩撥千斤”一辭最初出自萬歷(1573〜1620)年間根據(jù)民間諺語選編的《增廣賢文》,該書中有:“一肥遮百丑,四兩撥千斤”。唐代婦女以肥為美,宋代則以文弱清秀為尚,自唐至明相距900多年,可見此語流傳已久。清乾隆(1735〜1795)年間,王宗岳在《打手歌》中寫了“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將其引入太極拳。在當代各方面引用此語者事例很多;1965年“八·六海戰(zhàn)”,我海軍憑著敢于近戰(zhàn)夜戰(zhàn)的硬骨頭精神,以小艇擊沉臺灣海軍的兩艘大艦,是軍事上的四兩撥千斤;中央政府以小量資金反哺農(nóng)業(yè),換來了億萬農(nóng)民積極性和連年農(nóng)業(yè)大豐收,是政治上的四兩撥千斤;商家讓小利,賺大錢,是營銷上的四兩撥千斤;可見此話并非太極拳的專利。
四兩撥千斤的戰(zhàn)術運用,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①雄厚的實力是勝算的基礎。國與國交戰(zhàn)是拼國力,人與人交鋒是拼體力。太極拳界前輩們敢于與國內外高手交手,是以長期刻苦磨練所積累的體能和技術素質為前提的,陳照奎曾講過:如果不需要力量,你何必下功夫練內功。據(jù)傳他自己就練就了力舉二百斤的臂力。王宗岳四句話的前兩句“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要求既要練就捋擠按四方面的勁力,又要具備靈活運用的技巧,還要練就能上下相隨,周身一家的全面素質,你才有本錢敢于他人對陣,在對陣中見機使用四兩撥千斤的戰(zhàn)術。
②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是取勝的必要條件。拳諺講:能舍己從人,才能引進落空,能引進落空,才能四兩撥千斤。舍已從人要有個度,不及難以造成示弱的假象,過了就被人牽走了;引進落空也要能準確把握時機,不及會頂牛,過了就引進落實了。只有真正形成我順人背的局面,才能牽住牛鼻子并順勢將人發(fā)出。雙方對陣的形勢是千變萬化的,我順人背的戰(zhàn)機不是時常可以出現(xiàn)的,你必須學會多種攻防戰(zhàn)術才能從容應敵,千萬別把這一條看成什么時候、什么情況都可使用的法寶。
③孫子講:“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太極拳受道思想影響較深,過份講求不爭,無為、主柔、守雌,在戰(zhàn)術上注重研究防守,主動進攻的戰(zhàn)術則研究不足。從央視主辦的《武林大會》的幾個門派的擂臺競技中,我們得到許多重要的啟示j實力強者,技藝也能發(fā)揮,實力弱者,僅管平時技巧很多,一遇強大對手,他的招法根本使不出,有時還逼得連抬架都無能為力,只能被動挨打。在國家逐步將功力競賽引入全國賽制的今天,有志于習武的人要下決心從事功力訓練,光喊四兩撥千斤的口號是注定會吃虧的。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一項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既有寶貴的精華,也有封建主義糟粕。堅持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其進行科學分析,吸收文明成果,剔除錯誤觀點,澄清模糊認識,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才是推動事物進步的動力。中醫(yī)是比太極拳更加古老的文明,他們現(xiàn)在要讓針灸進實驗室,并且提出,實驗研究的目的是修正或更替舊的理論框架,而不是用實念數(shù)據(jù)來證明舊框架的科學與偉大。那么太極拳為什么不用現(xiàn)代人體力學的理論和現(xiàn)代實驗手段來驗證,用現(xiàn)代語來加以說明呢?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一項事業(yè)興旺發(fā)過的動力。太極拳面臨著進奧運和國內普及提高的兩大挑戰(zhàn),歷史逼著我們要發(fā)奮圖強,棄舊圖新,我輩同仁要勇敢地擔此重任,讓太極文明在世界各地生根開花。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