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陸西星東派內丹學特色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02 瀏覽次數:次
陸西星
道教內丹學自宋元時期形成南北二宗之后,明清時期又出現許多新流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明朝后期陸西星所創的東派丹法。
陸西星(1520—1601),字長庚,號潛虛,又號方壺外史。揚州興化人。少為儒學生員,博學能文。因九次參加鄉試皆未中舉,遂棄儒從道,周游各地。后自稱在修煉中感應呂洞賓降臨所居北海草堂,授以丹法要決,遂入棲霞山隱居著述。主要著作有《南華副墨》、《方壺外史》、《三藏真詮》等。其中《方壺外史》系叢書,收入《參同契測疏》、《玄膚論》、《金丹就正篇》等十余種內丹著作。
陸西星雖宣揚內丹修仙,但本人未曾出家受戒,不受全真教規約束。他生前亦末創立宗派,但其內丹學說自成一家,有超出宋元內丹南北二宗之處,并且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帶,因此后人稱之為內丹東派。另有清人李西月所創稱內丹西派。
陸西星雖自稱其內丹學出自呂洞賓,但實際上承襲宋代金丹派南宗。在內丹修煉方面仍主張性命雙修,從筑基煉己、攝心修性入手。其《青天歌測疏》稱:“學道初關,先須煉己,煉己者克己也。克己去私,私欲凈盡,本體湛然,乃見真性。”煉性時“務使一念不生,萬緣頓息,孤輪獨擁,朗照千門”。煉性之后采藥臨爐,取坎填離,煉精化氣等命功修煉,則強調男女雙修,其說受南宗陰陽派影響較大。其代表作《金丹就正篇》明確指出:“金丹之道,必資陰陽相合而成。陰陽者,一男一女也,一離一坎也,一鉛一汞也。此大丹藥物也。夫坎之真氣謂之鉛,離之真精謂之汞。先天之精積于我,先天之氣取于彼。彼,坎也,外陰而內陽,于象為水為月,其于人也為女;我,離也,外陽而內陰,于象為火為日,其于人也為男。故夫男女陰陽之道,順之而生人,逆之而成丹,其理一焉者也。”由此可見,陰陽丹法是以模擬男女陰陽交合,精氣互施的生人之道為其理論基礎,又稱“人元大丹”。生子與煉丹的程序雖有“順則生人,逆則成丹”之不同,但皆須采取分藏于男女身中的先天之精和先天之氣為藥物,使之交合為一,取陰補陽,其原理相同。人類稟天地元氣,父精母血而生,先天精氣分藏于男女,此乃不可移易之事實。因此煉丹采藥,精氣合會必須男女雙修,而不能在孤陰孤陽身中自修而成,此乃自然之理。因此陸西星認為男子煉丹必須從“他家”身中采取先天真氣以為外藥,因為“坎中之陽”只藏于“彼體”。他在《玄膚論》中總結陰陽丹法原理說:“須知彼我之氣,同一太極之所分,其中陰陽之精互藏其宅,有不可獨修者。”
其實陰陽丹法,就是早期黃老家的房中術與道教煉丹理論結合的產物。南宋張伯端后學陳達靈、翁葆光等人以陰陽雙修說解 釋《悟真篇》,創陰陽丹派。當陸西星生活時代,明世宗好金丹房術,男女雙修說在社會上影響甚大。當時有所謂《純陽真人既濟真經》、《修真演義》等道書流傳,假托呂洞賓、鄧希賢等仙人傳授,講述男女三峰采戰之術。名為煉丹,實則誨淫。此種修煉術在明清之際的小說,如《金瓶梅》、《肉蒲團》中亦可見到。
明末社會風氣對陸西星亦有所影響。例如在其書中所說“擇鼎”,即選取初潮少女作為煉丹伙伴。宣稱“人元鼎器必須端正勻停方為美好”;“人元要擇活鼎,活鼎者,謂彼意思伶俐,不畏我忌我而解調”。又說:“初鼎(處女)乃柔弱之火,溫和之氣,足以長養發生而成大丹。若敗鼎(已婚生育之女)則燥烈之火,甚能消鑠真氣,賊害丹爐……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又有所謂“調鼎”之法,即為準備采外藥前的“調弄功夫”。《三藏真詮》說:“采藥臨爐之時,要正心誠意,不得妄起邪淫,專以一真相感,相眷相戀,使彼求而我應,彼動而我靜,如此方為合妙。”按此擇鼎、調鼎之說,顯然受古代房中術中“相女”、“臨御”等方術影響。只要對照《醫心方》中有關論述,即可明了。
陰陽丹法雖受房中術影響,但畢竟與專講御女采戰的“泥水丹法”有所不同。道教史上正統的內丹雙修派(如南宗陰陽派、東派和西派),所說的雙修方法,并非男女直接性交合煉,而是女性配合的男子獨修。即所謂隔體神交或離形交。“男不寬衣,女不解帶,敬如神明,愛如父母,皆此凝神聚氣而已”。(《三豐全書》卷三引語)陸西星認為:陰陽雙修主要是為先天真元之體己破的中老年男子修煉而設,其法術“無傷于彼”。雙修采藥只是丹功中的一節而已,此外還有入手(煉己)、調息、守中、用敬,以及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等修煉程序。其功法與清修派大抵相似。在命術方面,陸主張“真火無候,大藥無斤”,不拘泥繁瑣法度。《玄膚論》云:“所謂內煉,一言以蔽之曰,綿綿若存而已矣。”
總之,陸西星對道教內丹學有重要貢獻。他將宋元以來陰陽雙修派的理論系統化,并對雙修的具體方法有較為詳明的描述,使之更易于入手修行。陰陽丹法作為內丹重要流派之一,其中雖不無糟粕,但雙修派對男女兩性生活中生理結構和心理感受的探討,亦有類似現代性科學的合理因素。
(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研究室編《中國道教基礎知識》,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