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內功文化脈系溯源
欄目分類:太極八卦 發布日期:2017-06-29 瀏覽次數:次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思想界最為活躍的時期。一方面,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結晶需要總結,另一方面,社會結構變革迫切需要新思想的支撐。因此,這一時期既是思想上的“生命寒武紀”,又是承上啟下的轉折點。
老子是道家一脈的關鍵人物。作為周朝的史官,他可以接觸到一般人難以企及的歷史資料,從而使他有可能對中國自母系氏族社會,到黃帝、夏商周以來的傳統文化進行總結,同時作為一個睿智的思想家和修為高深的智者,他又把自己獨特的思想留給了后人,從而創立了道家一脈。 一、五千靈文照千古 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摟,周守藏室之史也。……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周朝末年,作為守藏室之吏的老子,預感到天下將亂,已不能潛心修行。遂辭官西去,開始了西行游歷之旅。游歷于山水之間,感悟天地之靈氣,體會宇宙虛空之玄妙,行清靜無為之妙法。后應函谷關關令尹喜之求,著《道德經》,揭開了道家學派的學術之始,以及其他諸家文化之源。
“道”是老子學說的中心思想,何為“道”,歷來見仁見智,但基本一致的看法是,“道”是一種對宇宙天地、自然萬物諸多表象的歸納總結。“道”是宇宙天地、自然萬物最基本的本性,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境界,它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老子所述的“道”,可以分兩個部分理解,一是道的本性,二是道的本體。
一、“道的本性”是任何事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表象。道是一種有質無形,相對恒定,難以表述的境界。例如,宇宙大爆炸之前的混沌鴻蒙狀態,沒有物質的存在,沒有清濁之分,只是茫茫無際的虛空,沒有時間概念的狀態。萬物未有生發之時,寂寞中的安靜,這種安靜的形態只能在意境中領會,只可感知,不能用語言和文字來描述。這種無形的境界,廣泛的存在于各個領域。諸如一顆黃豆,就是以一種“道”的境界存在,它的有質形體內,其性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相對恒定的境界就是“道”的本性。道無形無象,無聲無嗅,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故“視之不見,名日夷;聽之不聞,名日希;摶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嗷,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老子十四章》)。可以說,它是任何事物尚未發生變化之前的無始之狀。
二、“道的本體”是任何事物最基本的發展規律。例如,混沌鴻蒙經過一段時間的運化,就會發生大爆炸,形成一個新的有形有質的新境界。植物受到時間、環境、溫度、濕度的影響,從無始恒定的靜止狀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是“道”的本體在演化的過程,也是一切事物進化發展的基本規律。概括地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但是,“道”的這種特性卻不會因為本體發生變化而變化,它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始終按著自己的模式進行運化。不論是人,還是天地,都要按著“道”的這個本體規律進行演化。諸如一顆黃豆,在遇到適當的外部環境后,就會發芽、生根、開花、結果,又轉化為黃豆。這就是獨立不改,周而復始。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除了在理論上開創道家學派以外,更是養生文化的大成就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載:“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老子一方面是著述論說“道德”的理論家,同時也是養生延壽的實踐家。他提出的諸多養生理法,已作為后世道家學派,乃至眾多學派養生延壽的重要理論依據。而其實際修習的養生方法,則不被世人所熟知。
據武當太乙門內歷代口傳,老子西去途中,除了創下教化人們精神領域的“五千靈文”的《道德經》,還有相當多的上古養生具體修身養生方法也流傳了下來。雖然這些稀世珍寶經歷了幾千年的歲月沖洗,流失很多,但在武當太乙門中仍然保留記錄著古絕學的道家養生修身秘技。這些隱密之術,都是依托老子提出的陰陽太極學說的養生思想。這些思想奠定了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基石。老子所傳“九老圖”和“三清大法”、“犀牛樁”、“太極樁”等實修方法,至今仍然在武當太乙門中延續發展。
“九老圖”,顧名思義,以九幅老人圖描繪整個金丹功夫成道的過程。立日月以表陰陽。陰陽者,真鉛真汞也。在人身內陰陽真氣相抱相融,人則身體康泰。運化真陰真陽,使之混化一處始成混元一氣共鳴,方與宇宙太虛合成一體。則進入大乘高妙真空境界,萬象歸真刻刻均有玄機變化,時時靜候真機顯露始成沐浴天機。三家真元共演,龍虎同宮相聚,神也:氣也、丹也,三形歸一,暗合九九歸真之人道仙機……
“太極樁”秉承老子所創太極學說,合上古養生導引法,以仿生、導引、內觀、星象等諸多學科于一體。“下手即求天地人三才同修。所謂三才,即:(1)練人之天極——雙臂之厚重;(2)練人之無極——丹田之混元;(3)練人之太極——雙腿之輕靈。三才相合即入無極而成混元,即可功成。繼而精求勁法,在身體用勁方面,力求剛柔有度,陰陽變換有法。正如祖師所講:“勁法太極,在一法之中仍然體現。以太極樁為例,用功之時,必先以剛勁而用之,以求開筋開骨之效。剛勁用后即棄之,棄之則松,松則柔。以剛求柔,以剛用柔,以柔用剛,剛柔相濟,始合太極,渾然一體,其功乃成。”先用剛勁,剛勁用過之后就棄之,則柔勁自現。正所謂陽盡之后陰則自生,一陰一陽交替而用,周而復始則合太極。從中可以看出,太極樁勁路的剛柔變化是有法度的。太極樁的妙用,可用以下幾個方面概括:(一)下手即合太極。先動足少陽膽經,以足少陽膽經之真氣來推動足少陰腎經之真氣。以形成少陽少陰兩經相互交換,相抱相容,形成一陰一陽交替而用,周而復始之太極狀。正如閻老祖師所講:“一法之中,有先動陽而后動陰者,即抽坎中之真陽,添離中之真陰。如太極樁,先升腎中之純陽,添心中之真陰者便是。”真陽上升,真陰下降,陰陽交替,周而復始始入太極之狀,則丹功成矣。(二)易筋騰骨布氣。易筋者,通過身體姿勢的調整,使身體的筋脈得到充分的激活,從而強健有力。古語云:“筋長一寸,力長一分。”充分說明了筋腱的作用。騰骨者,使身體的皮膜和骨膜得到充分的激活,使其逐步產生形如空鼓的氣囊,從而產生巨大的抵抗外界擊打的能力。(三)換勁有法可循。在內家功夫的練法中,常常有勁力的說法。所謂勁力,就是武術技擊的勁法。內家功夫通常將勁分為兩種,一種是后天勁,即人的自身肌肉所產生的力量。別一種則是先天勁。人身體自身所帶來的潛在能量,俗稱先天勁。內家功夫首先要練的,就是通過一定的訓練方法,使先天的內勁體現出來。(四)丹田培元煉氣。“丹田煉氣”,是所有功法都要求的,太極樁在這方面尤有獨到之處。先動足少陽足少陽一動,周身內氣即開始活躍。行先天之真陽,補心中之真陰,達到坎離交媾,陰陽互換的丹道小周天境地,為周天循經行氣做好必要的準備。(五)周天行氣循經。武當太乙門的功法均以煉精化氣為修煉宗旨,以練就丹田混元氣為入手,繼而運氣行走經絡,讓丹田混元氣按內功的不同需要,而行走不同的經絡,以達到不同功夫的要求。這就是所說的“循經行氣”。太極樁也不例外,先以足少陽足少陰兩經作為循經行氣的人手,繼而行氣于督任二脈,以達小周天之目的。此乃武功及丹功所必須達到的。而行氣于大周天,布混元罡氣于周身經絡,達到“法密如籠”的境界,才是太極樁外功的最終追求。至此境界,太極樁在外功方面才達上乘功夫。(六)光華內收煉神。神為內功之主帥,煉神之清明,則意之靈便。意識是內功習練法中的君主,精神內守是練太極樁應用的必備方法,也是太極樁武道合一的具體表現。神到、意到、氣到、力到,是內家功夫內三合的基本要求。而內視煉氣的法則,則是修煉內功的共法。“內景隧道,唯反觀者能照察之”(李時珍《奇經八脈考》),更充分說明了神光內收可以開通經絡隧道的特性。光華內收以后,隨著神光的內收,練功者的心態也逐漸趨于平穩、安詳,逐步進入禪定的狀態,達到內功大成高妙的境界。
“紫氣東來三萬里,函關初度五千年”,這句話揭示了中國道家文化的開端。尹喜真人則是這一開端的重要參與者。在中國道家學說的發展史上,尹喜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也是武當道派的創始人,內丹文始派的創始人。《道德經》就是由他傳承弘揚,才有今天《道德經》嘉惠于世界眾生的局面。 二、文始初開金丹弘 老子以后,道家文化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 尹喜,字公文(公渡),號文始先生。甘肅天水人同代楚康王(前559至前545年)之大夫,他自幼究覽古籍,精通歷法,善觀天文,習占星之術,能知前古而見未來。函谷關得老子傳承后,遂棄官而游歷于錦繡山河之間,感悟靈山秀氣。后到武當山結茅為廬,在武當山三天門石壁下隱蹤修行。成道后,開武當文始和華山文始一脈,傳承千古而綿綿不絕。何謂文始?乃文明之始,文化之始也。尹喜得受老子傳道,于武當得道后,著書《文始真經九篇》以弘揚道法。《文始真經九篇》為后來道教三大經典之一,是中華古文化中最早詮釋老子《道德經》的經典,在理論上進一步闡述了“道”之理法,讓人們更進一步認清了道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并根據此原理和自身的修行經歷,完善了修真法脈,留下了金丹內煉法在武當太乙門流傳。 武當太乙門金丹內煉法,俗稱密傳丹法,門內相傳源于文始真人,主要以八部次第為修持主體。該功法以武道雙修為要旨,靜動結合,以靜為體,以動為用。動者,養氣蓄精以筑修道之基。靜者,回光返照也。“回光返照春常在,凝神人氣始成真”。即凝神合氣,以登人道真途。所謂“養氣蓄精”,即養我先天之正氣,以備開經導脈之能,續我真元精微。《黃庭經·仙人章第二十八》講:“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蓄氣以成真。”神氣相抱入門之要在于回光,回光之意在于消除常有之欲望。常有欲望者,有形世界之誘惑者是也。故《道德經》云:“常有,欲以觀其徼。”“微”即“竅”也。玄機微妙之處也。收其心,觀其形,守其境,人其無。無者,無有窮盡之虛空之態。修真之人果能處于“常無”之態,回光內照空境之妙,方知大千世界空有之別無它矣。無,天地未發之稱謂,人道仙機之初。常行回光內照,行真常之妙,觀常無常空之境,直入“無中而生其有”之態。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妙”,即虛也。虛,即空也。觀其妙,即觀其空,入其道也。“欲”,即“將行”之意。是言人能常行回光返照之法,入無欲無念之境,則先天神靈保持在清凈微微,寂兮寥兮的“常無欲”之中,洞察天地萬物造化之始的至微至妙之玄機,體悟“道生生不息”之妙。無欲無念的神靈清凈,虛空之中一點消息忽然而生,壺中猶如日照熏熏,溫暖如春,則真陽初生,則神氣相合。故無名,天地之始,陰陽重生,方顯“心死神活”妙理之精辟也……
此后尚需發三昧真火行烹煉之術,采元始真靈之大藥,行三魂合一之妙法,方有成真登圣之機
文始真人修成金丹大道,開萬古修真之門,道教文始一脈從此開山立宗,武當原始三乘九門八十一派皆以此為宗。文始真人武當成道后,云游天下,途經華山,留下文始華山一脈。故在文始派中,有武當是師兄,華山為師弟之說。此乃門戶舊說,有待于有識之士進一步考證。(待續)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