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的功效和作用
欄目分類:草藥 發布日期:2018-09-21 瀏覽次數:次
【性味歸經】辛、苦,寒。歸肝、心、肺經。 【功能主治】行氣化瘀,清心解郁,利膽退黃。用于經閉痛經,胸腹脹痛、刺痛,熱病神昏,癲癇發狂,黃疸尿赤。 【用法用量】 3~9g。 【貯藏】置干燥處,防蛀。 宜忌 陰虛失血及無氣滯血瘀者忌服,孕婦慎服。【摘錄】《中國藥典》 補充內容: 郁金 (《藥性論》) 【異名】馬蒁(《唐本草》),黃郁(《石藥爾雅》)。 【來源】為姜科植物姜黃、郁金或莪術的塊根。 【植物形態】①姜黃,詳姜黃條。 ②郁金,又名:毛姜黃(《廣州植物志》)。 多年生宿根草本。 根粗壯,末端膨大成長卵形塊根。 塊莖卵圓狀,側生,根莖圓柱狀,斷面黃色。 葉基生:葉柄長約5厘米,基部的葉柄短,或近于無柄,具葉耳;葉片長圓形,長15~37厘米,寬7~10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圓形或三角形。 穗狀花序,長約13厘米;總花梗長7~15厘米;具鞘狀葉,基部苞片闊卵圓形,小花數朵,生于苞片內,頂端苞片較狹,腋內無花;花萼白色筒狀,不規則3齒裂;花冠管呈漏斗狀,裂片3,粉白色,上面1枚較大,兩側裂片長圓形;側生退化雄蕊長圓形,藥隔距形,花絲扁闊;子房被伏毛,花柱絲狀,光滑或被疏毛,基部有2棒狀附屬物,柱頭略呈2唇形,具緣毛。 花期4~6月,極少秋季開花。 分布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四川、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莖(姜黃或蓬莪術)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③莪術,詳蓬莪術條。 【采集】冬、春采挖,摘取塊根,除去須根,洗凈泥土,入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取出,曬干。 【藥材】①黃郁金又名:黃絲郁金、廣玉金。 為植物姜黃的干燥塊根,呈卵圓形或長卵圓形,兩端稍尖,中部微滿,長2~4厘米,中部直徑1~2厘米。 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色,有灰白色細皺紋及凹下的小點,一端顯折斷的痕跡,呈鮮黃色,另一端稍尖。 質堅實,橫斷面平坦光亮,呈角質狀,杏黃色或橙黃色,中部有一顏色較淺的圓心。 微有姜香氣,味辛而苦。 以個大、肥滿、外皮皺紋細、斷面橙黃色者為佳。 主產四川。 ②黑郁金又名:溫郁金、川玉金。 為植物郁金的干燥塊根。 長紡錘形,稍扁,多彎曲,兩端鈍尖,有折斷痕而呈灰黑色,長3~6厘米,中部直徑1~1.5厘米。 表面灰褐色,外皮皺縮或有細皺紋。 橫斷面暗灰色發亮,中部有l條顏色較淺的環紋,中心扁圓形。 氣無,味淡而辛涼。 以個大、外皮少皺縮、斷面灰黑色者為佳。 主產浙江。 ③白絲郁金亦為植物郁金的干燥塊根。 外形較黃郁金瘦長。 斷面內心呈白色(姜黃色素含量較少),內圈與外層之間有1條黃白色的環紋,質地模糊不透明。 味微辛,香氣亦較差。 以個大、皮細、斷面結實者為佳。 主產四川。 ④綠絲郁金為植物莪術的干燥塊根。 形狀質地同黃郁金,但表皮較粗,斷面色暗淡,深淺不一,少透明。 味辛而重,香氣不顯。 產四川。
【應用】 1.氣滯血瘀之胸、脅、腹痛。本品味辛能行能散,既能活血,又能行氣,故治氣血瘀滯之痛證。常與木香配伍,氣郁倍木香,血瘀倍郁金,如顛倒木金散(《醫宗金鑒》);若治肝郁氣滯之胸脅刺痛,可配柴胡、白芍、香附等藥用。若治心血瘀阻之胸痹心痛,可配瓜蔞、薤白、丹參等藥用;若治肝郁有熱、氣滯血瘀之痛經、乳房作脹,常配柴胡、梔子、當歸、川芎等藥,如宣郁通經湯(《傅青主女科》);若治癥瘕痞塊,可配鱉甲、莪術、丹參、青皮等。 2.熱病神昏,癲癇痰閉。郁金辛散苦泄,能解郁開竅,且性寒入心經,能清心熱,故可用于痰濁蒙蔽心竅、熱陷心包之神昏,可配伍石菖蒲、梔子,如菖蒲郁金湯(《溫病全書》);治癲癇痰閉之證,可配伍白礬以化痰開竅,如白金丸(《攝生眾妙方》)。 3.吐血、衄血、倒經、尿血、血淋。郁金性寒清熱,味苦能降泄,入肝經血分而能涼血降氣止血,用于氣火上逆之吐血、衄血、倒經,可配生地、丹皮、梔子等以清熱涼血,解郁降火,如生地黃湯(《醫學心悟》);用于熱結下焦,傷及血絡之尿血、血淋,可與生地、小薊等藥同用,如郁金散(《普濟方》)。 4.肝膽濕熱黃疸、膽石癥。郁金性寒入肝膽經,能清利肝膽濕熱,可治濕熱黃疸,配茵陳蒿、梔子;配伍金錢草可治膽石癥。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