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不與四時同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21 瀏覽次數:次
飲茶有益于健康,但飲茶當四時有別。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而茶葉也有寒、熱、溫、涼性味之別。古代養生家認為,要達到喝茶健身的理想效果,須根據四季氣候的特點與各類茶葉的性能,以及人體生理代謝的適應能力等擇而飲之,做到“飲茗不與四時同”。
春飲花茶長精神
春三月,“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人體也處于舒長發放之際,經過隆冬,人們久居室內,必然“內熱積貯”,因此,應注意驅寒御邪,扶陽固氣。再者,雖然大地復蘇,陽氣生發,給萬物帶來了生機,但這時人們卻普遍感到困倦乏力,表現為“春困”現象。
花茶是集茶味之美、鮮花之香于一體的茶中珍品,“花引茶香,相得益彰”。有詩贊曰:“香花調意趣,清茗長精神。”如茉莉、珠蘭、桂花、玫瑰花等花茶,這類花茶甘涼而兼芳香辛散之氣,香而不浮,爽而不濁,具有理氣、開郁、祛穢、和中作用,有利于散發積聚在人體內的冬季寒邪,促進體內陽氣生發,令人神清氣爽,精神振奮,有利于消除“春困”和排除“春愁”。
常見的菊花茶就能抑制多種病菌,增強微血管彈性,減慢心率,降低血壓和膽固醇。同時,可疏風清熱、平肝明目、利咽止痛消腫;茉莉花茶則有理氣寬中、健脾安神、化濕止痢、和胃止痛的良好效果;桂花茶具有解毒、芳香避穢、除口臭、提神解渴、消炎祛痰、治牙痛、滋潤肌膚、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金銀花茶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利尿養肝、抗癌;至于珠蘭花茶,則具有治療風濕疼痛、精神倦怠、癲癇等作用,對跌打損傷、刀傷出血也有一定的療效。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和肝病患者、少女經期前后和更年期女性等皆宜飲花茶。
泡飲高檔花茶,應選用透明玻璃蓋杯,取花茶3g,放入杯里,用初沸開水稍涼至90℃左右沖泡,隨即蓋上杯蓋,以防香氣散失。2~3分鐘后,即可品飲,只覺芬芳撲鼻,令人心曠神怡。
夏飲綠茶好清涼
夏三月,烈日炎炎,溽暑蒸人。由于氣溫高,人體大量出汗,體內津液耗損,體力消耗多,精神難振作,這時以性味苦寒的綠茶為好宜,清湯綠葉,給人以清涼之感。綠茶屬未發酵茶,清鮮爽口,略帶苦寒,“寒可清熱”,最能祛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對口腔和輕度胃潰瘍有加速愈合的作用。而且它營養成分較高,還具有降血脂、防血管硬化等藥用價值。綠茶內茶多酚、咖啡堿、氨基酸等含量較高,有刺激口腔黏膜、促進消化酶分泌的作用,夏日常飲,能清熱降火,消暑止渴,強身健體。
沖泡綠茶,只取90℃開水泡之。高級綠茶和細嫩的名茶,其芽葉細嫩,香氣也多為低沸點的清香型,用80℃開水沖泡即可。沖泡時不必蓋上杯蓋,以免產生熱悶氣,影響茶湯的鮮爽度。
秋飲青茶可潤燥
秋三月,天高云淡,氣候干燥。由于空氣濕度小,汗液蒸發較快,人們易覺皮膚、鼻腔、咽喉等處十分干燥,如口干舌燥、嘴唇干裂等。中醫稱之“秋燥”,這時宜飲用青茶。
青茶,又稱烏龍茶,屬半發酵茶,介于綠、紅茶之間。常見的烏龍茶名品有福建烏龍、廣東烏龍、臺灣烏龍,以閩北武夷巖茶、閩南安溪鐵觀音為著名。但烏龍茶類很多以茶樹品種而分,有鐵觀音、奇蘭、梅占、水仙、桃仁、毛蟹等。這類茶色澤青褐,沖泡后可看到葉片中間呈青色,葉緣呈紅色,素有“青葉鑲邊”美稱,既有綠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紅茶醇厚的滋味,爽口回甘。其性不寒不熱,溫熱適中,可潤養肌膚,潤喉利咽,益肺養陰,最宜于金秋保健。烏龍茶習慣濃飲,注重品味聞香。沖泡烏龍茶需100℃沸水,泡后片刻將茶壺里的茶水倒入茶杯里,品時香氣濃郁,齒頰留香。
冬飲紅茶暖心田
冬三月,天寒地凍,萬物蟄伏,寒邪襲人,陽氣閉藏,人體生理活動處于抑制狀態,新陳代謝低緩,這種保護性反應,即為中醫學所說的“冬藏”。因而冬天喝茶以紅茶為上品。紅茶甘溫,可養人體陽氣,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糖,可增熱暖腹,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還可助消化,去油膩。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經過充分發酵,使茶鞣質氧化,故又稱全發酵茶。茶鮮葉經過氧化后形成紅色的氧化聚合產物――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這些色素一部分溶于水,沖泡形成了紅色茶湯。紅葉紅湯,給人以溫暖的視覺享受,頓有一股暖流溫潤心田之感。
傳統功夫紅茶名品有湖紅、宜紅、寧紅、滇紅、閩紅、粵紅、臺紅、祁紅,以安徽祁門縣的祁紅為著名。沖泡紅茶,宜用剛煮沸的水沖泡,并加以杯蓋,以免釋放香味。英國人普遍有飲“午后茶”習慣,常將祁紅和印度紅茶拼配,再加牛奶、砂糖飲用。在我國一些地方,也有將紅茶加糖、奶、芝麻飲用的習慣,這樣既能溫中和胃,又可增添營養,強身健體。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