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晚年的養生之道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21 瀏覽次數:次
心胸開闊以養性
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u矩概括他一生幾個階段的特點。他的話就是很深刻的養生經。人到了老年,自己的行為能把握得住,也能放得開,進入一個人能解脫一切的狀態,這時,不為世事所困擾,對一切順境、逆境都看得很開,變得眼界高超,虛懷若谷。但這又不是看破紅塵,消極避世,而仍然是積極進取,追求理想,享受生活樂趣。所以孔子晚年還致力于編撰《春秋》,不倦地學習《易》,以至韋編三絕,還繼續給弟子上課。有一次楚國大夫葉公問孔子的學生子路:你們的孔夫子是個怎樣的人?子路一時不知怎樣回答人。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后對子路說:孔子這個人啊,發憤時可以忘了吃飯,高興時什麼憂愁都扔掉了。他啊,連快要老了自己還不知道。 (《論語.述而》)應該說,正是這種開闊的心境使孔子獲得了長壽。
飲食講究以養生
孔子晚年飲食很講究,有八不食的習慣,從現在的保健、飲食衛生觀點看,大部分也是正確的,要求高的。這八不食分為三類:
1.色味方面:食物變顏色了不吃,變味了不吃。
2.食物質量方面:糧食陳舊了不吃,魚和肉不新鮮了不吃,不時新的菜蔬不吃。
3.作方面: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飯菜不吃,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酒和熟肉不吃。
這八不吃,對飲食衛生的要求很全面,對當代人也是一種啟發。孔子還很強調吃相,他說:食不語,寢不語。就是吃飯時不要說話,睡覺時也不要說話。孔子有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指糧食,膾指切碎了的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多吃經過精加工的糧食,吃的肉切得越細越好。這是大有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齒不好,腸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減弱,食物太粗,肉不切細,不煮爛,便咬不動,會引起消化不良癥。孔子晚年堅持了這一飲食原則,保證了營養的攝人,是他長壽的重要保證。孔子的這句話還可作另一種理解,那就是老年人要多食用美食。美食就是經過精巧烹調,色香味俱全的菜,能刺激人的食,使人胃口大開。現代很多營養學家都主張:保健食品應該是美食,如果經濟條件允許,我們應提倡家庭美食。家庭也可以作美食。美食精細以頤年,對老年人來說,這不是一種奢求,而是養生的需要。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