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重在養肺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9 瀏覽次數:次
一到秋天,人們最明顯的感受是全身上下一派“燥象”,常見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結、皮膚干燥甚至皸裂等癥。中醫學認為,秋季燥氣當令,為秋季的主氣,稱為“秋燥”。 秋燥之氣以中秋為界,又有“溫燥”與“涼燥”之分。秋初久晴無雨,秋陽暴烈,屬溫燥性質;深秋初涼,西風肅殺,屬涼燥性質。但無論溫燥、涼燥,總是以皮膚干燥、體液缺乏為其特征。五行之中,肺臟屬金,旺于秋季。因肺喜清肅濡潤,主呼吸,與大氣相通,外合皮毛,與大腸相表里,故燥邪最易傷肺,引起咳嗽或干咳無痰、口舌干燥、皮膚干燥、便秘等癥。肺是人體中極為重要的一個器官,《黃帝內經》中說肺為“相傅之官”。張景岳說:“肺主氣,氣調則營衛臟腑無所不治。”心為君主之官,肺猶宰相輔佐君主,調治全身。肺在中醫理論當中,主要有兩大功能,一個是宣發,一個是肅降。宣發主要是通過發汗、咳嗽、流涕來表現。肅降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二是推動腸道,排泄糟粕。但肅降的功能通常要從病理狀態中才能感知到。正所謂:“善者不可得見,惡乃可見”。也就是說它的功能正常時,你根本看不到它的作用,但不正常了,才會有癥狀表現出來。許多便秘患者并不是大便干硬,而是大便無力下行;還有人小便艱澀,需良久方出。這些都與肺不肅降有直接關系。
秋天是養肺的最好時節,祖國醫學有“春天養肝,夏天養心,秋天養肺,冬天養腎”之說。《黃帝內經•素問》中講到“西風生于秋,肺,俞在肩背”。從這句話中,我們知道秋天是肺不安分的時候,在這個時候我們經常會怎樣呢?我們會經常感冒咳嗽。這是因為秋季氣候逐漸干燥,肺臟變得脆弱,皮膚黏膜水分蒸發加速,于是出現皮膚干澀、鼻燥、咽痛等現象。肺喜“濕”不愛“干”。中醫學強調,肺喜潤而惡燥,秋季氣候干燥,最容易損傷肺,因此,這一季節尤其要注意對肺的保養,預防肺病。
保養肺,需要補充富含維生素A和β-胡蘿卜素的食物。研究顯示,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和老年人,大約7 0%血清中的維生素A水平低于正常數值。維生素A的多存在于橙黃色植物中,如胡蘿卜、紅心甜薯、玉米、柿子等。另外,
人體從植物性食物中攝入胡蘿卜素后,在肝臟及腸黏膜中可轉變為維生素A被人體利用。許多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甘藍、韭菜、豌豆苗中含有較豐富的胡蘿卜素,因此也可以用來補充維生素A。
保養肺,還應注意食用補充滋陰潤肺的食物。藥食同源,有內熱的人,養肺關鍵在于清熱化痰解毒,可以吃些綠豆、芹菜、苦瓜、芥藍、白菜、蘿卜來瀉火。而陰虛的人一般偏瘦,養肺可多吃一些銀耳、百合、蓮子、梨、藕、蘿卜、荸薺、山藥、豆漿、蜂蜜等具有滋陰潤肺作用的食物。雖說養肺重在清熱潤之,但對于另外一些人是要除外的。這類人先天肺氣不足,身體沒有火力,畏寒怕冷,言語低微,動則氣喘,吸入的氧氣很少,總有吸不進去的感覺,這就叫做“腎不納氣”。這種人經常感到少氣乏力,稍有勞作則氣喘吁吁,呼吸氣促;人體抗病能力低下,容易感染外邪,易于感冒,多有畏寒、流清涕之癥;遇寒冷易發作鼻竇炎;常見皮膚干燥、皺縮、瘙癢,秋冬氣候干燥時尤其突出;?蓪е履I陽不足,使水液運行不利,出現尿頻,余瀝不盡。腎是氣之根,凡屬先天虛弱,就要從腎調理。這類人最好不要多吃寒涼之物,而應多食溫熱之品,補養腎氣。給腎一個欣欣向榮的春夏之季,這時水氣自然向上蒸騰。有了水的滋潤,人也不會感到干燥了,這就是中醫說的“辛以潤燥”。
五行之中,秋季對應的是就是“陽明燥金主氣”的肺,因此秋季也是治療肺部疾病的最佳時機。肺氣不足,法當補虛以復其正。由于肺虛無力布散氣津,必然出現津凝氣阻而痰嗽,成為虛中夾滯。若只補虛而不化痰降氣,治法未臻完善,故只有補中寓瀉,標本兼顧,才是兩全之策。針對病機,當用人參或黨參、黃芪、茯苓、五味子、蛤蚧、冬蟲夏草之屬組合成方,體現益氣補虛之法。選用上述藥物,補肺而兼顧脾腎,通過補腎使元氣得充,通過補脾使谷氣充盛。由于肺虛每成痰嗽,所以本法每在補虛同時,兼顧紫菀、款冬花、桔梗、杏仁、瓜萎仁、貝母之屬以宣降肺氣,止咳化痰,共呈補肺寧嗽之效。另外還可以艾灸督脈的命門穴,腰部的腎俞穴,肚臍下的關元穴,腎經的太溪穴。艾灸之法,溫經通脈,作用持久,是秋天補肺虛之妙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