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設“國學教育”專業須厘清什么是國學
國學資訊2016-07-18
據媒體報道,中國傳統文化近幾年越來越受關注,各學校紛紛在教學計劃中增加國學課程,全國的國學教師缺口很大。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明年教育部的高校專業設置中將首次增設國學教育本科專業。教育部十二五規劃課題《傳統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研究》課題組執行主任張健介紹,目前國家提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至少應該包括國學經典、傳統藝術和民俗文化三個部分。 最近幾年的國學熱,一方面是因為群眾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多了起來…
-
周代人取名“五原則六禁忌”
國學資訊2016-07-18
周代的姓名文化在歷史上獨樹一幟,取名方式呈現多元化,既不拘一格又有規則可尋。春秋時魯國大夫申繻提出的取名五個原則和六條禁忌,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周人取名崇尚質樸 中國的姓名文化雖然源遠流長,但周代以前的歷史記載不像后來那么多,人名有限,我們只能從帝王譜系中找出一些上古時期的取名規則。周朝建立后,史籍漸多,名人輩出,有足夠的資料供我們了解各種姓氏的來源和變化多端的取名方式。 就取名而言,通過閱讀《春秋》、《左傳》、《國語…
-
回眸中華文明的創世紀——《論語還原》是這樣寫成的
國學資訊2016-07-18
《論語還原》 楊義著 中華書局 《孔子誕生2540周年》紀念郵票 資料圖片 這部105萬字的《論語還原》,是我近年來用功最多、最深的一本書。我早年多次讀過《論語》,從2007年寫《論語還原初探》至今,已是8年;2011年寫出此書的初稿50萬字,4年間大幅度修改了5稿,才最終交給中華書局。我前前后后用了8年的大量精力,對《論語》作了材料的搜集閱讀和返本還原的深度研究。 真理因其樸素自在而對人心潛移默化。初讀《論語》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以極其樸素平…
-
元大都城門命名與《周易》
國學資訊2016-07-18
五朝古都北京,是一個地名遺產豐厚的老城。一些地名的特質,還體現在與群經之首《周易》思想的微妙聯系上,它是京都文化的一部分。 據記載,中國古代都城的建筑規范源于《周禮考工記》。其中的內容富于哲理、令人嘆為觀止,然而歷史上真正將這一方案圓滿地付諸實施的是元世祖忽必烈,元大都城就是這一實踐的產物。忽必烈雖是蒙古皇帝,但傾心仰慕漢文化,并且重用漢官。營建大都城的主要負責人俱是精通《周禮》《周易》的漢人建筑學家。 根據《考工記…
-
舊時娛戲:中國古代賽馬與馬術運動
國學資訊2016-07-18
鞏乃斯的春天 鄶振明 賽馬與馬術運動在古代也稱為馳逐或走馬,是以馬的騎乘與飼養為基礎的體育活動。早在公元前13世紀的商代晚期,人工飼養馬匹并將馬用于騎乘和爭戰就已經出現,至春秋戰國時,賽馬和馬術活動就已形成,因此賽馬活動迄今在我國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賽馬活動的產生是以遠古的游獵生活為基礎的。在我國西北河西走廊的山崖峽谷中,曾發現大量的巖畫,這些巖畫中就有古代先民騎馬、狩獵、作戰的形象,這些巖畫的時間當在公元前4000年…
-
習近平以道治國,領航中國的“十個前所未有”
國學資訊2016-07-18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與時俱進、夙夜在公、領航中國,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開創了治國理政的新局面,主要表現為十個前所未有。 一是他「民族振興的擔當前所未有,提出了中國夢的戰略命題」 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總是根據人民意愿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奮斗目標,團結帶領人民為之奮斗。履新伊始,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順應民意,開創性地提出了中國夢的戰略命題,堪稱治國理政的提神之筆。他深刻指出,現在大家都…
-
雅趣說字:赤日炎炎且說“夏”
國學資訊2016-07-18
圖一 圖二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唐人高駢的《山亭夏日》描寫的是江南初夏的風光。 初夏是一個連空氣也彌漫著花香的時節,美好極了。可惜江南的初夏是短暫的,很快便是赤日炎炎如火燒的炎夏酷暑了。 不過,《說文解字》中夏的初字,與這里所說的夏日之夏字,卻不是一回事。 《說文解字》曰:夏,中國之人也。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國之人也。以別于北方狄,東北貉,南方蠻閩,西方羌,西南焦僥,東…
-
“四大奇書”:中國小說史的精彩斷面
國學資訊2016-07-17
《四大奇書話題》,陳洪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第一版,29.00元 世人皆知四大名著,有多少人知道四大奇書?其實,四大名著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才有的說法,四大奇書這個總結則在明末清初就已出現。以小說史的眼光看,四大名著是對明清小說的歷時性概括,而四大奇書則是共時性的說法四部書的成熟文本幾乎在同一時間涌現。與四大名著相比,四大奇書更像是小說史上的一個斷面。巧合的是,這兩者有四分之三完全重合都包括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
-
孔子思想的“五大智慧”
國學資訊2016-07-17
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孔子是最杰出的文化代表。孔子儒學總體上蘊含著文化、倫理、政治、教育、社會治理方面的五大智慧。它們仍可為今所用,甚至可以為全人類共享。 其一,述而有作的文化智慧。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周文疲敝,禮壞樂崩,當面臨古今之變、重建文化認同的時代課題時,孔子應之以述而有作之道,述禮作仁,一繼承一開新,由此禮樂得以存、仁學得以立、儒學得以開。借助于仁,中國傳統文化順利地實現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轉折;借助于仁,孔子…
-
黃樸民:怎樣讀《孫子兵法》
國學資訊2016-07-17
《孫子兵法》是中國最為杰出的兵學著作,被人們尊奉為武經冠冕、百世談兵之祖,自問世以來,對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它的很多合理內核,直到今天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不僅對現代軍事理論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大借鑒意義,還滲透到軍事以外的領域,對商業競爭、企業管理、外交談判、體育競賽等也有深刻的啟迪。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孫子兵法》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 閱讀《孫子兵法》要堅持三個原則,首先是要堅持回歸經典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