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誦:海市蜃樓
國學資訊2016-06-24
把夢想與現實定位正確方向, 沒有夢想的人生猶如一汪死水的池塘。 尋夢,追夢,逐夢的日子值得珍藏, 現實往往卻讓我們黯然神傷。 生命本來就是曇花中的瞬間輝煌, 但那剎那的絢爛已具有一生的神往。 不要苛求諸事都如我們所想, 幸福之鳥往往都在苦難背后守望。 繼續吧!想你所想。 堅持吧!仍在路上。 財富并不是幸福快樂的源頭, 精神富足才會讓人秋高氣爽。 看那海市蜃樓的稍縱即逝, 定能讓我們活在知足的當下。 …
-
節氣·物候·小寒——天寒地凍 滴水成冰
國學資訊2016-06-24
小寒、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后兩個節氣。小寒屬十二月節氣,一般在公歷1月57日之間,今年小寒交節是1月6日6時08分,此時太陽位于黃經285。根據中國多年的氣象資料,小寒基本是一年中氣溫最低的日子,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于小寒,民間也常有小寒勝大寒的說法。從冬至開始起的計算寒天的九九,三九是最冷的時段,也總在落在小寒節氣內。 上一個節氣冬至,地面得到的太陽熱量最少,但土壤深層還有一些熱量可以向上散發,所以冬至并不是全年最冷的時…
-
朗誦:感嘆有無
國學資訊2016-06-24
常常漫步擁擠的街市, 熙熙攘攘的人群偶爾會把我輕輕的觸碰。 仰望高樓林立的城市天空, 人們心靈深處的距離如同遠隔星球。 心中泛起漣漪,孤身獨處鬧市的我,何為我有? 其實,一無所有。 常常駐足在雪山的巔峰, 微微的清風悠柔的把我撫摸。 仰望高聳入云的山頭, 我們的靈魂在山谷與萬物交融相通。 心中獨發遐想,孤身蹴立千山萬壑的我,何為我有? 其實,擁有萬物。 …
-
面具:藏戲宗教文化
國學資訊2016-06-24
面具在藏語中稱巴,是一種集宗教文化、傳統藝術和民間風情相結合的文化現象,在西藏有著悠久的歷史。西藏面具以藏族的原始祭祖和藏傳佛教為背景,種類豐富、色彩鮮明、形態各異,主要用于各種民間表演活動,它與人們日常生活、勞動、娛樂有著直接的關系,遍及西藏各地。 談起西藏面具的分類,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葉星生對記者說:西藏面具可分為宗教面具和民俗面具兩大類。宗教面具又分為跳神面具和懸掛面具。跳神,藏語稱之為羌姆,西藏佛教密宗寺…
-
南京高淳有個“迷宮村” 700年的六合陣
國學資訊2016-06-24
在我們這里,可不是隨便能進村的,沒有村里人帶路,很容易就陷在了迷宮里。 這個宛如迷宮的村莊就在高淳縣淳溪鎮,這個名為河城村的村莊有1000多戶村民。據當地村民說,河城村有著悠久的歷史,村民大部分姓趙,而且是宋太宗趙光義的后裔,有趣的是,古村落的建筑還保留著當時祖先布置的六合陣,若有外鄉人進入,如沒有村民帶路,就如同進了迷宮,也難怪河城村得了個迷宮村的美名。 村民們都是宋太宗的后裔 剛進村莊,外鄉人就會被眼前左一條、右一條的…
-
茶有暗語,你知道多少?
國學資訊2016-06-24
茶有暗語,你知道多少?(圖片來源:資料圖) 中國是茶葉大國,茶葉產量是世界最大的,而中國人習慣以茶會客,這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禮儀文化,以茶待客是我們最高的待客之道。但是看似簡單的一杯茶其中其實暗含了許多學問,除了泡茶講究,斟茶、品茶、添茶都有講究,不同的做法有著不同的暗語,那么你真的懂茶的禮儀嗎? 一、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
-
閑話人生
國學資訊2016-06-24
遇見不論早晚,真心才能相伴;朋友不論遠近,懂得才有溫暖。 轟轟烈烈的,未必是真心;默默無聲的,未必是無心。 把一切交給時間,總會有答案。平淡中的相守,才最珍貴;簡單中的擁有,才最心安。 一路走來,其實我們都在尋找一個可以說心里話的人。快樂有人分享,就會加倍;痛苦有人分擔,就會減半。 無論何種心情,只要有人懂,就是最好的安慰。陪伴于無形,是心與心的對語;感動于無聲,是魂與魂的聆聽。 互訴的是心聲,給予的是心疼;相通的是心靈,滋潤…
-
朗誦:感恩惜福
國學資訊2016-06-24
人生跨越山外山, 經歷艱辛與溝坎。 磨練心志增定慧, 無不他人多羈絆。 恭順恩人容易做, 禮敬惡人難上難。 感恩上天巧安排, 惜福明理堂前歡。 人的一生中會有各種各樣的際遇,也會有很多讓他至死都不能釋懷的往事在心頭集結,人的良知始終在心底深藏,只是蒙蔽了塵埃而已,中華民族是一個感恩惜福的民族。 記得有一天一個漂亮的女司機如同往日一樣,打扮的漂漂亮亮開始了她一天的工作。中巴車如同往日一樣穿行在荒涼崎嶇的山路上,這時車上有三個男子酒后開始…
-
無情說法
國學資訊2016-06-24
洞山良價禪師,當他初次見云巖禪師的時候,問道:有情說法,說給誰聽? 云巖:有情聽! 洞山:無情說法時,誰能聽到? 云巖:無情能聽到。 洞山:你能聽到嗎? 云巖:假如我能聽到的話,那就是法身。你反而就聽不到我說法了。 洞山:為什么呢? 這時云巖舉起拂塵,對洞山道:你聽到了嗎? 洞山:聽不到。 云巖:我說的法你都聽不到,何況是無情的說法呢? 洞山仍不明白,再問道:無情說法出自何典? 云巖回答說:《彌陀經》不是記載說,八功德水、七重行樹,一…
-
林則徐的《十無益》格言
國學資訊2016-06-24
清朝重臣林則徐五十四歲的時候,寫了一個十無益。他將一些常被人們看作有益的東西,分別做了界定,也就是說,如果不滿足某種條件,一些看來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沒有益處。 這十無益既是林則徐自己的修行標準,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則。 一、存心不善,風水無益 《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如果心存不善,逆天而行,無疑是自取滅亡。 風水無益,即謂如若為人不善,多行不義,其不僅上愧祖宗,更是下損子孫。 二、不孝父母,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