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門之玄,玄樂亦玄
欄目分類:道教音樂 發(fā)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道教以其深邃的文化給人以神圣與超越之感,提倡行不言之教,因而借助一定的藝術形式來弘道利人、寓教于樂。利用音樂的感染力,陶冶情操、修真養(yǎng)性、凈化心靈。道教音樂并非人們認為的僅是道教舉行齋醮科儀(法事活動)時使用的音樂,是道教進行齋醮科儀、修身養(yǎng)性、宣教布道和服務眾生時使用的音樂,所以,作為道教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道教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
一、道教音樂的緣起
道教音樂的概念,最早見諸于文字記載系東晉被道教奉為萬法之宗、群經之首的《度人經》,是在神仙祝誕,祈求上天賜福,降妖驅魔以及攝氣養(yǎng)生時使用的音樂:上帝高真,泛景太霞,嘯詠洞章,金真朗郁,流響云營,玉音攝氣,靈風聚煙,紫虛郁秀,輔翼萬仙,千和萬合,自然成真。”
此諸天中,大梵隱語,無量之音,舊文字皆廣長一丈。天真皇人,昔書其文,以為正音。
有知其音能齋而誦之者,諸天皆遣飛天神王下觀其身,書其功勤,上奏諸天……
此音無所不辟,無所不禳,無所不度,無所不成,天真自然之音也,故誦之致飛天,下觀上帝謠唱,萬神朝禮,三界侍軒,群祅束手……。”
《度人經》告訴人們明白經韻的內涵,知其音,齋戒誦經具有無限的神能。
在南北朝時期(420-589年),齋戒科儀時使用的音樂曲牌有了記錄。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北魏明帝神瑞二年(415),寇謙之稱于嵩山遇太上老君,授其天師之位,并賜《云中音誦新科經戒》,制定了《樂章誦戒新法》,遂產生了《華夏頌》、《步虛辭》等最初的道樂音韻曲牌。
唐代是道教音樂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之一。由于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對道樂的尊崇,當時的道樂在朝野都盛極一時。道教音樂由單純的打擊樂器鐘、磬、鼓等,增加了吹管和彈撥樂器。唐高宗令宮內樂工制作道調,玄宗命道士、大臣獻道曲,并親自研作和教授道樂,在宮廷內道場上親自教道士步虛聲韻”。《混元圣記》卷八記載:二月辛卯,帝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薦獻太清宮,貴異于九廟也。”《冊府元龜》卷五十四載有(天寶十年)四月,帝于道場親教諸道士步虛聲韻”。他還詔道士司馬承禎、李會元制《玄真道曲》、《大羅天曲》;詔工部侍郎賀知章作《紫清上圣道曲》;詔太常卿緯絳制《景云》、《九真》、《紫極》、《承天》、《順天樂》、《小長壽》等六曲;玄宗作《降真召仙之曲》、《紫微送仙之曲》等道曲。唐代詩人作詩也有不少提及道樂的,如張籍有卻到瑤壇上頭宿,應聞空里步虛聲”之句。唐末五代時著名道士杜光庭集前代道教齋醮科儀之大成,編輯了《道門科范大全集》,道教的齋醮儀式得以進一步規(guī)范。
宋代是道樂發(fā)展的另一重要時期。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分別創(chuàng)作道樂,多達數十首,如《步虛辭》、《散花詞》、《白鶴贊》、《玉清樂》、《太清樂》等。特別是宋徽宗好道,重用道士林靈素修改、增補道教齋醮儀式,頒《金篆靈寶道場儀軌》426部,并選全國宮觀道士進京習道樂。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道樂總集《玉音法事》,即是在北宋時編纂的,它以曲線記譜收錄了南北朝、隋唐已降的詞章和宋真宗、宋徽宗所制的贊頌50首。
到了元代,道教出現了全真與正一兩大道派,道樂也出現了兩種不同風格。全真重清修,其樂多清幽曠達而出世;而正一重齋醮與符篆,道樂雄渾而古雅。
明初,朱元璋下令清整道教,設玄教院統轄全國道教(后玄教院改稱道錄司),命道士編制齋醮儀范,道樂也由此逐漸規(guī)范化。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親定道教科儀樂章,永樂年間(1403-1424),成祖朱棣制《大明玄教樂章》,以工尺”法記譜,有醮壇贊詠樂章、玄天上帝樂章、洪恩靈濟真君樂章三部分,曲目有《迎風輦》、《天下樂》、《圣賢記》、《迎仙客》、《步步高》等14首,后被收入《正統道藏》。
清代朝廷在道樂管理上基本沿襲明代舊制。民國后,道樂與民間各地的地方曲調廣泛地融合,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道樂風格。道樂走上了多樣化的道路而且誕生了一些世界著名的道教音樂大師:如青城山中皇觀蜀派古琴大師張孔山,代表作《流水》;無錫洞虛宮雷尊殿華彥鈞,代表作《二泉映月》。
二、道教音樂的特點
道教音樂作為玄門之音,因受到帝王將相、朝廷百官及文人騷客的尊崇,后又流行民間與地方曲調廣泛地融合,它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現出特殊的道樂風格。道教音樂集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和民間音樂之大成,具有強大的社會功能屬性。其音韻清逸淡雅,縹緲空靈,使人感到猶如步入神秘清虛之境,超凡脫俗,物我兩忘。
三、道教音樂的功用
(一)齋醮科儀(法事音樂、道場音樂)
為神仙祝誕,祈求上天賜福,降妖驅魔以及超度亡靈等諸法事活動中使用的音樂,即為法事音樂、道場音樂。道教音樂是道教儀式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氣氛,增強信仰者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對神仙的崇敬。
道教音樂在宗教儀式中使用,則是悅神、降神、事神”的仙曲,是表達自身虔誠修持和通天達地”的一種手段。道教徒認為在齋醮儀式中,道教音樂有感動群靈的作用。
(二)修真養(yǎng)性
道教追求長生不老,除系列的煉丹術外,也有自己修持的其它秘要。道樂可以調氣息,和陰陽,帶給人祥和、愉悅,可祛除心塵、撫慰創(chuàng)傷,有益健康,是奉道者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行為方式,用道樂陶冶情操、抒發(fā)感情。道教徒每天必誦的《玄門日誦早晚課》持經要訣就云:誠心定氣,叩齒演音。”道教經典里有著音樂理論的《太平經》中就談到用樂時,要強調調息調氣、調和陰陽:動囚廢之氣”、動衰休之氣”、古者圣賢調樂﹐所以感物類、和陰陽”。《度人經》也云:玉音攝氣,靈風聚煙。”
道教以性命雙修,得道成仙”為旨圭。修道者認為,只要真心誠意地修煉,誠心定氣,叩齒演音,……隨愿禱祝,自然感應”。道眾在莊嚴肅穆、清幽縹緲的樂聲中,物我兩忘,其詠誦的經韻,對道教徒來說是一種神圣的語言,這種太和清音,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環(huán)境。道教徒們日誦早晚功課以進行自我修持,吐穢納新,使修煉者排除雜念、得到心靈的澄清”,凈化思維、修煉身心,以創(chuàng)造和諧人際關系之作用。平時有些道長也創(chuàng)作演奏一些道曲抒發(fā)感情、撫慰創(chuàng)傷,十分真摯吟詠自然之章以感悟人生。在這種純凈、幽雅的道樂里體悟清靜無為的心境,以達到攝養(yǎng)身心的目的。
(三)宣教布道、凈化心靈、感召眾生
道教提倡行不言之教,因而利用音樂的美感來感染人,端正社會風氣,使整個社會達到和諧統一,從而達到教育人之目的。《太平經》中就闡述過道人可以利用音樂去完成教化人,以助天治的功能。《太平經》中云:凡樂者,所以止怒也……言樂者,乃道德之門。”故舉樂,得其上意者,可以度世,得其中意者,可以致平,除兇害……”《三官北斗經》亦云:靈音到處,滅罪消愆。”由此可見,只要道樂興盛,德化敦行,社會安定,便可以減少刑罰。故道教在宣揚教理教義時,用一定的說唱藝術手段表現出來,循循善誘,導人向善、寓教于樂。
如道情。道情是中國曲藝形式的一種,最初只是說唱形式,是道教宣傳教理教義,教化、引導大眾的一種說唱曲藝,源于唐朝道教經韻。最初的道情稱道歌,是道教徒宣傳教義思想、勸世度人及募捐化緣的。主要伴奏樂器為簡板及漁鼓,因此也叫漁鼓”。如八仙張果老、藍采和在勸世度人說唱時手執(zhí)簡板和漁鼓。道情原來的題材多為道教故事,宣揚出世思想,明清后,題材擴大,并和各地民間歌謠相結合,發(fā)展成多種曲藝,以唱為主,以說為輔,也有只唱不說的,如陜北道情”、義烏道情”、湖北漁鼓”和山東漁鼓”等。
(四)服務信眾
道教音樂服務眾生的方式和途徑較多,在此主要談談道教音樂的的醫(yī)療、保健作用。
道教由于自身在其創(chuàng)建發(fā)展過程中,繼承了先秦以來神仙長生不死的觀念,故無比重視人的肉體乃至生命的延續(xù)。在其長期的修身養(yǎng)性、祛病延齡和布道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本質上說同傳統醫(yī)學具有最密切的聯系。事實上,中國醫(yī)藥學的發(fā)展,在諸多方面是以道教為基礎進而推進一體化的。
道教博大精深,其文化功能也是多重性的,作為借助一定的藝術形式來顯示自身力量的道教音樂,其功能同樣也是多重性的。玄門之玄,玄樂亦玄,同樣道教音樂與中國傳統醫(yī)學也有著密切的聯系。自古醫(yī)道同源,幾千年來,道教音樂深受傳統醫(yī)學陰陽學說”、臟腑經絡學說”及五行理論”、心神、情志理論”的影響,用獨特的音樂方式付諸于祛病延齡、養(yǎng)生實踐。《高上玉皇心印妙經》云上藥三品,神與氣、精”,在繁體字中,樂、藥、療三字同源。用樂如用藥”音樂可以調氣,動蕩血脈,舒體悅心,流通氣血,宣導經絡,與藥物治療一樣,對人體有治療的能力。晉代阮籍在《樂論》中提到:天下無樂,而欲陰陽調和、災害不生,亦已難矣。樂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氣不入。”他認為通過施樂使人的性情歸于安和、安寧從而達到身心健康。
中國傳統醫(yī)學在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等方面都貫徹著陰陽五行學說,認為病因皆是陰陽失調所致,只要利用五行相生相克調和陰陽,便能除諸疾。
1、道教音樂中具有醫(yī)學性的陰陽、五行學說
道教最早有著音樂理論的《太平經》上就闡述過音樂可以調和陰陽,祛諸疾。《漢書•律歷志》也有五行、五音學說。《太平經》卷十八至三十四中云:樂乃可和合陰陽……故元氣樂即生大昌。自然樂則物強,天樂即生光明,地樂則成有常,五行樂則不相傷,四時樂則所生王,王者樂則天下無病……”以樂治守形順念致思卻災”。
《太平經》卷五十:古者圣賢調樂,所以感物類,和陰陽,定四時五行……”卷一百一十三:天地和,則凡物為之無病,群神為之常喜,無有怒時也。……是故樂而得大角上角之間者,青帝大喜,則仁道德出凡物樂生,青帝出游,肝氣為其無病,肝神精出見東方之類。……南方徵之音,大小中悉和則物悉樂長也。南方道德莫不悅喜,惡者除去,善者悉前,赤氣悉喜,赤神來游,心為其無病……”
《漢書•律歷志》云:協之五行,則角木,五常為仁,五事為貌;商為金為義為言,徵為火為禮為視,羽為水為智為聽,宮為士為信為思。以君臣民事物言之,則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唱和有象,故言君臣位事之體也。十二律,由六律六呂而成。律為陽,呂為陰。”《漢書•律歷志》:律卜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律以統氣類物,一曰黃鐘、二曰太簇、三曰姑洗、四曰蕤賓、五曰夷則、六曰無射。呂以旅陽宣氣,一曰林鐘、二曰南呂、三曰應鐘、四曰大呂、五曰夾鐘、六曰中呂。”由三分損益法,由律得呂,表示由陽生陰,由呂得律,表示由陰生陽。陽與陽、陰與陰之調和,名為相應,陰與陽之調和,名為相合。
《太平經》、《漢書•律歷志》中的音律理論,基于陰陽”和五行”思想,認為宮、商、角、徵、羽分別六方遠近”所以感物類,和陰陽,定四時五行”,這看起來,一般人認為調樂治病似有點玄乎,但我認為至少調樂有一定的輔助作用。樂能感染人、陶冶人,它能夠導致生命機制和生理過程發(fā)生變化,發(fā)掘人的內在未開發(fā)的生命潛能,改善人的內環(huán)境系統,發(fā)展和提高人的生理和心理水平和素質,調和人體機能,調和陰陽而祛病延齡。
關于音樂療疾的機理和作用,早在《內經》中已有所論述,而在其它的中醫(yī)古籍中,對于五音療疾的醫(yī)案的記載亦頗具體詳細。1五音療疾的機理和治療原則 《黃帝內經•靈樞》邪客第七十一章曰: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五音”亦稱五聲”,是我國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徽、羽五個音級,將其分別與中醫(yī)的五臟對應,形成了宮動脾、商動肺、角動肝、徵動心、羽動腎”的對應關系。認為有節(jié)制地選聽樂曲,有利于精神舒暢、機體健康和疾病康復。
2、五臟、五行、五音體系
五臟應五行、五音……體系的建立,是早期醫(yī)學以道家思想為素材建立起來的。
《黃帝內經》將五臟又稱為五神臟,將肝心脾肺腎分別與怒喜思悲恐等五種情志變化相對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舉痛論》說 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尤乘說 調節(jié)七情以養(yǎng)氣,就可直接對肺腑保養(yǎng)。因為情志的種類與五行、五臟相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 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心病及肺,心氣不足,則血運無力,從而導致肺之氣血不暢。脾病及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肺的津氣依靠脾運化生成水谷精微提供。如果脾氣虧虛,氣血生化不足,常引起肺氣不足。肝病及肺,肝的疏泄失常,可影響肺氣的肅降,使肺氣痹阻。肝病累及于肺,導致肺之功能失常。腎病及肺,腎陽不足時,氣化不行,水液泛濫,亦可影響肺的宣發(fā)肅降功能。由此可見,情志所對臟腑的影響,都可波及到肺,使其功能受到不同的影響。調節(jié)七情對于五臟功能都有良好作用,也是直接對肺臟的保養(yǎng)。
早期的醫(yī)學著作《素問•金匱真言論》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疾醫(yī)》等典籍中就留有這樣的印記。
《金匱真言論》云: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其病發(fā)驚駭。……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以符也,其臭臊。”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帝曰:余聞上古圣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fā),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兮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音為角,在聲為呼……”
《疾醫(yī)》中說:以五味、五谷、五藥養(yǎng)其病,以五氣、五聲、五色胝其生死。……”
在我國《內經》依據五行規(guī)律,運用角、徵、宮、商、羽五音,針對不同病證,按不同音調、音量、節(jié)奏、旋律等,對有關臟腑的作用不同而產生的情志反應,創(chuàng)立了五音療法”,即宮動脾,商動肺,角動肝,徵動心,羽動腎”。道教天人相應理論認為,自然界與人是同構異質”的,音樂與世間萬物具有共同的本質屬性,因此五音與五臟、五行之性相通,五音可以影響五臟。角、徵、宮、商、羽五音分別被道教又賦予五行的屬性:木(角)、火(徵)、土(宮)、金(商)、水(羽)。
以上體例說明祖國傳統醫(yī)學五臟應五行、五音等的體系還是比較完善的。下面綜合各論將完整的五臟、五行、五音體系排列如下:
五行 木火土金水
五臟 肝心脾肺腎
五音 角徵宮商羽
五竅 目舌口鼻耳
五體 筋脈肉皮骨
五聲 呼笑歌哭呻
以上體系既處于固定模式的相生、相克相互制約的反饋系統之中,又可在不同方面運用,這些都有著玄妙的意義,有待更進一步研究、開發(fā)。把這些理論性的四時五行、人體五臟、五音等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它們的自然變化和相生相克相互影響而調和陰陽,從而達到自己祛病延齡的目的。如道教界有些百歲老道長,直至現在他們除其它修持方式外,仍堅持每天誠心定氣,叩齒演音;有些老道長雖然不十分懂得四時五行、五音等,但是他們卻在長期的修持中,無形地把四時、五行、五臟、五音等有機地結合起來,致使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得以長生久視。
3、道樂里咒”的醫(yī)學意義
咒,是道樂里經韻格式之一,它有祝告”之意。咒的語言簡單,音韻渾一。漢魏樂府的重要組成部分即為偈、咒等。咒語內容龐雜,用場甚廣,都有不同的奇功異能。咒能使人拔其孽識,截其知見,欲障除而天心現,真現出而萬念空,驅除雜念,清凈身心。咒法也被古代醫(yī)家廣泛地運用于治病中,這種祝咒在傳統醫(yī)學上叫祝由科”。這種以咒治病的傳說源遠流長,據有關文史記載,到唐代太醫(yī)署還分四科:一曰醫(yī)師,二曰針師,三曰按摩師,四曰咒禁師。”到元、明時,太醫(yī)院分十三科中,仍有祝由一科。
祝由”二字最早見于醫(yī)書《素問》,言上古之人治病,不用打針服藥,只要移易精神、變換氣質,請人施展祝由之術,即可為患者治愈病痛。《素問•移精變氣論》說:"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注云:由,從也,言通祝于神明,不勞針石,病從而可愈也。”
《太平經》卷五十《神祝文訣》云:其祝有……用之所向無不愈者也,但以言愈病,此天之神讖語也。”
誠然,在早期的醫(yī)學中咒法治病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我們不能因其富有神秘的宗教色彩,而在現代社會抹煞它的特殊意義和作用。咒語是精誠布道施法之心聲,它有時融存思、念咒、踏罡、掐訣于一體,而專注于某種境界,以形成一個多渠道聯絡的信息、指令,以調動激活體內外的潛在能量,從而實現某一愿望。在布道施法的同時,病者產生一種心理效應,能調整身體機能,故而除去邪疾。
從一定角度來說,道樂中的咒的功能也是多重性的。如《玄門功課經》中《凈口神咒》:丹朱口神,吐穢除氛,舌神正倫,通命養(yǎng)神,羅千齒神,卻邪衛(wèi)真,喉神虎賁,氣神引津,心神丹元,令我通真,思神煉液,道炁常存。”
乍一看,這是帶有宗教色彩的《凈口神咒》,然而三思乃悟,它深藏著玄機。知者易悟,昧者難行,我們的先輩們簡括玄機,把它們用咒的形式日誦于功課經上,是想能讓這具有醫(yī)學意義的神咒由后輩了悟、繼承和發(fā)揚。《凈口神咒》所講的體內神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它講的是人體生理學的內容,但又闡述了頭部各器官的狀態(tài)功能和作用。
如心神為五臟之元宰,其色赤,能棲神靈而主守之。心之神能主適陰陽、寒熱、躁靜,和調榮衛(wèi)以養(yǎng)其身。"吐穢除氛"、"氣神引津"、"思神煉液",又簡括了修性煉命,祛病健體之術。"吐穢除氛"即為道教吐納術。吐納意即吐出濁氣,納入人體所需之清氣,吐納即呼吸歸根,保住先天元氣,氣足則百病可治。"思神煉液"使神存留在身中,不使漏失,可以使人卻病祛災,就是在危絕之時,只要存住神,亦可使人死而復生”,正《內經》所謂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黃庭內景經》中說:"百疴所鐘存無英……垂絕念神死復生"﹙《肝部章》﹚;"心部之宮蓮含華,下有童子丹元家,主適寒熱榮衛(wèi)和……調血理命身不枯……臨絕呼之變登蘇"﹙《心部章》﹚。
煉液,可使"體生光華,卻滅百病"。口為玉池宮,是津液生成之所,漱咽津液可使人形體生發(fā)光華,不饑餓,而使"三蟲"﹙實指嗜欲、貪財、好色﹚死亡,從而使人心意和平而卻退百病。
一言以蔽之,道教音樂玄妙無比,是人們精神、心靈的靈媒,是治愈疾病、身體和心智的靈丹妙藥,是通天達地的神曲”。玄門之玄,玄樂亦玄。
(作者:安徽渦陽天靜宮李福道長)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