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備于理:張三豐“人體雙三寶”說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8 瀏覽次數:次
張三豐“人體雙三寶”說
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游,外三寶不透中而憂,呼吸綿綿,深入丹田。
注釋
○精:廣義之精泛指人體一切有形精微物質,包括氣、血、津液和水谷精微;狹義之精專指男女生殖之精。內:內在;人體之內。氣:中醫指能使人體器官發揮機能的動力,人的元氣,如氣血、氣虛。神:指人的精、氣存在與運行的法則。道家與中醫認為,神寄于心,牽引心,給心以法則,使心認識本體。神就是宇宙萬物正常運行的法則。
○耳、目、口:這里人的耳朵、眼睛、嘴巴三種器官及其功能。外:指人體外部。
○逐:追隨,順應。物:指外在之物。游:游離,流動,漂浮。
○透:穿透,超越,極度。中:適中。憂:憂傷,傷害。
○綿綿:恒常不斷。丹田:中醫穴位名稱。人體臍下一寸半至三寸的地方,是人體重要穴位和部位。
譯文
精氣神為人體內在三寶,耳目口為人體外部三寶;
要始終堅持把自己穩好,不讓精氣神逐物而游漂;
要留心把耳目口護養好,莫使用極度而遭受損耗;
這樣就能呼吸綿綿不斷,靈氣深入丹田健康常葆。
養生旨要
上列名句節選自張三豐《道言淺近說》。原段文字為:“潛心于淵,神不外游,心牽于事,火動于中,火動于中,必搖其精。心靜則息自調,靜久則心自定。死心以養氣,息機以純心。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游,外三寶不透中而憂,呼吸綿綿,深入丹田。使呼吸為夫婦,神氣為子母,子母夫婦,聚而不離,故心不外馳,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動,常熏蒸于四肢,此金丹大道之正宗也。”
精氣神三寶(資料圖 圖源網絡)
精、氣、神為人體“內三寶”之說,在中醫學、養生學界頗有影響。學者認為,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養于后天,從精的來源言,則有先天與后天之分。“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非精血,無以充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景岳全書•脾胃》)。
學者認為,人的精、氣、神,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雖分為三種,卻密切關聯,合為整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附錄1:
[宋]《廣韻》“神”解
神,靈也。
(陳彭年等《廣韻》)
附錄2:
[漢]《大戴禮記》“精氣神”解
陽之精氣曰神。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
附錄3:
[戰國]《黃帝內經》“人始生先成精”說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附錄4:
[戰國]《黃帝內經》“精生神腎藏精神”說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搏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如是者,通言一身主宰之精神也。因心腎是水火之臟,法天地施化生成之道,故藏精神,為五臟之宗主。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
附錄5:
[戰國]《黃帝內經》“神合形先成精”說
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黃帝內經•靈樞•決氣》)
附錄6:
[戰國]《黃帝內經》“精者身之本”說
夫精者,身之本也。
(《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
附錄7:
[漢]《淮南子》“精神志意充耗”說
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壯,躁而日耗者老。
(劉安等《淮南子》)
附錄8:
[明]汪綺石“養生三寶精氣神”說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
(汪綺石《理虛元鑒》)
附錄9:
[清]張隱庵“本精化氣”說
精為元氣之本,氣乃精之化也。
(張隱庵《素問集注》)
附錄10:
[清]梁章鉅“集神攝精”說
人勤于體者,神不外馳,可以集神;人勤于智者,精不外移,可以攝精。
(梁章鉅《退庵隨筆》)。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中華養生通鑒》(寧業高編著)整理發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大別山文化研究院編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