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創太極拳 祖庭乃是武當山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6 瀏覽次數:次
太極拳源出武當道人張三豐,這已是數百年來不爭的事實。
然而自打唐豪的否定少林、武當兩大武派的《少林武當考》發表后,在中國武術界造成了一定的混亂,特別是對一些太極拳的門外漢影響更大。為了正本清源,筆者有幸參加了國家體委科研課題《武當拳派源流、拳系及內容研究》,并通過了國家體委組織的專家鑒定,澄清了唐豪等人制造的混亂,還了太極拳源流的本來面貌。
太極拳祖師是張三豐
太極拳祖師張三豐,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
太極拳祖師是張三豐(資料圖 圖源網絡)
據《明史·方伎傳》和有關典籍記載:張三豐名全一,字君寶,號三豐。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東北)人。生于元定宗貴由二年,卒于明英宗天順八年。身材頎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才華橫溢,過目成誦,學識淵博,醫術高明,道行高深,武功超絕。善嬉諧,旁若無人,因不飾邊幅,又稱邋遢道人。議論三教經書,則絡繹不絕,所以心與神通,神與道一。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興來穿山走石,能一日千里。行無常行,住無常住,人皆異之,咸以為神仙中人也。
張三豐出身書香門第,幼年入道,拜張云庵道長為師,后還俗專修儒學,曾在中山府安喜縣作過縣令,不久辭官,師從終南山火龍真人,傳以大道,命出山修煉。元泰定甲子春,南至武當,住在少祖山洞穴(人稱為“祖師洞”,元末在洞口建有一座磚石結構的殿堂,俗稱“無梁殿”,六七十年代被毀),修煉“內丹功”。張三豐在山洞居住九載,練到九轉還丹,終于練成。
張三豐練“內丹功”的實踐與體會,在他的著作《玄機直講》、《玄要篇》中多有記述。內丹功俗稱“氣功”,其行氣需要肢體動作進行導引,張三豐根據練內丹的需要,創造了太極拳。張三豐創造太極拳有幾種傳說,一種是他看到鵲、蛇相斗(俗稱“龍鳳斗”),一種是他看到貓、蛇相斗(俗稱“龍虎斗”),從中得到啟發,創造了一套靜如處子,動如飛羽,柔如靈蛇,剛如猛虎的全新拳法“太極拳”。
其實,張三豐是著名的道教學者,精通三教,而且一直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他把道家的內丹功,養生家的導引術、武術家的拳法、軍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編創和演化,作出了集大成的貢獻,創造出了一套“以內丹為體、技擊為用、養生為首、防身為要,以意領氣、以氣化神、以神還虛、以虛合道,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后發制人、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的前人沒有的全新的拳法。
這套拳法,是根據道教的太極軌跡,踏罡步斗、劃弧轉圈運行的,因此取名“太極拳”,由于包含“ 朋、捋、擠、按、采、列、肘、靠(八門),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五步)”十三勢,故又名“太極拳十三勢”,或曰“武當內家拳”。這是開天辟地以來,張三豐首創的太極拳(武當內家拳),這是武當內家拳的母拳。以后的形意、八卦,以及后來的各種門派的太極拳,都是從張三豐創造的這套太極拳中派生出來的。
張三豐創造了太極拳后,接著云游四海,北燕趙,東齊魯,南吳越,西巴蜀,隱顯遨游。于明朝初年重上武當,結廬鳳凰山下,人稱“會仙館”,捧讀三教圣書,收徒傳道授拳。張三豐先后兩次上武當山,在武當山居住達三十年。時五龍、南巖、紫霄各宮殿,俱毀于兵火。三豐與徒去荊榛,辟瓦礫,創草廬居之。
洪武年間,張三豐因收武當道教主持孫碧云為徒,張三豐事跡被傳至朝廷。洪武十七年,太祖詔求,不赴。十八年又遣臣沈萬山敦請,亦不赴。永樂四年侍讀學士胡廣奏言三豐深得道法,廣其神通。五年丁亥,永樂皇帝命給事中胡熒等齋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數年不遇。他日游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跡益奇幻。并對武當預言:“此山異日必大興。”永樂十年,成祖下詔稱張三豐為“老師”,并請入朝,不赴,唯以詩詞托孫碧云轉奏。
詩云:
答永樂皇帝
天地交泰化成功,朝野咸安治道亨。
皇極殿中龍虎靜,武當云外鐘鼓清。
臣居草莽原無用,帝問芻蕘苦有情。
敢把微言勞圣聽,澄心寡欲是長生。
成祖讀詩后封張三豐為“武當真人”。遂命工部侍郎郭進、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大岳太和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并敕建遇真宮,下旨鑄塑張三豐銅鑄鎦金像,置于宮內大殿,香火祀奉,給以帝王的待遇。
明朝歷代皇帝無不崇敬張三豐的道德武功,屢屢予以加封。明英宗天順三年封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封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又封為“清座元始真君”。
綜觀張三豐的一生,他體恤民情,樂善好施,疾惡如仇,見義勇為,詼諧風趣,和藹可親,深得老百姓愛戴。他為朝廷出謀劃策,大修武當宮觀,以真武大帝的神威,震懾眾多野心勃勃的皇子皇孫,有效地穩定了皇室內部爭權奪位、動亂紛爭的政局,使永樂皇帝能夠騰出手來平定邊患,維護國家統一,為炎黃子孫劃定了中國版圖。
他兼收并蓄,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使武當道教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成為天下第一道場。特別是他根據道教理論中的“道法自然”、“守柔處雌”等,把道家的內丹功、養生家的導引術、武術家的拳法、軍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編創和演化,作出了集大成的貢獻,創造了具有獨特功理功法、運動體系和形式的武當拳,亦名太極拳。
數百年來,武當拳以張三豐為旗幟,萬法歸宗,薪火相傳,門派林立,弟子億萬,蜚聲海內外,造福全人類。由于張三豐的巨大貢獻,古往今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尊崇。永樂皇帝還在張三豐活著的時候,就在武當山為他修建了遇真宮,鑄像供奉,香火祭祀,使他享受帝王的待遇,成為中國唯一的無冕“武術皇帝”。如今,武當山的張三豐銅像,依然展示著這位和藹可親的道德高人、太極拳祖師的風采。
張三豐創造的太極拳(武當內家拳),可以健身、醫身、防身、娛身,其宗旨為養生祛病,延年益壽,是全人類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幾百年來,武當拳派薪火相傳,弟子億萬,風行世界,成為與少林拳派媲美的武術體系,早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稱譽。
武當山自然成為太極拳的祖庭,張三豐自然成為太極拳的祖師,到武當朝圣拜祖自然形成熱潮。
太極拳祖庭是武當山
張三豐為什么在武當山創造太極拳,這是有其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理淵源的。
武當山,古名太和山,仙室山,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在這里屯兵,以武力阻擋秦國,故而更名“武當山”。秦始皇以山名設“武當郡”(后改“武當縣”),長達一千六百余年。武當山雄踞中國腹部,主峰天柱峰,與北斗星對應,周圍環繞俯首朝拜的七十二峰,使武當山處于“上貫天樞,下蟠地軸”的特殊地理位置。
太極拳祖庭是武當山(資料圖 圖源網絡)
其“氣場”舉世罕見,至今人們上了武當山無不感到目清身爽,心曠神怡。這里奇峰林立,繁花煙樹,飛云蕩霧,風景壯美,素有“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之譽。歷來被“恨山不深,恨林不密”,注重“氣場”的修真之士,視為理想的修煉之地。
據《太和山志》記載,自周康王后的兩千余年,武當山一直是隱士、道家,隱居修煉的場所。最早來武當隱居的是周康王的大夫尹喜。他本為函谷關尹,見紫氣東來,料定必有貴人來到,果然不久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駕青牛西去,路過函谷關。尹喜熱情接待老子,并拜老子為師,向老子問道。老子于是住到函谷關,寫下了傳世奇文《道德經》五千文。后來老子西出函谷關,不知所終。
尹喜卻深感《道德經》博大精深,掛印辭官,隱居武當山中,研讀《道德經》,并設法使《道德經》傳之千古。可以說老子創“道”,尹喜弘“道”,因此道家的繼承人莊子,把尹喜和老子并提,稱他倆為“古之博大真人”。后人把尹喜結庵隱居的武當山三天門石壁,稱為“尹仙巖”。
尹喜的弟子尹軌,入武當山學道,人稱“無上真人”,其門徒綿延不絕,后創立道教“樓觀派”,頗顯于北朝,尤盛于唐,影響之大,能與佛教抗衡。尹規之后,漢代的戴孟、馬明生、陰長生,唐代的呂洞賓、孫思邈,宋代的陳摶等名真高道、仙丹藥家,莫不在此修煉。
由于武當山歷來為丹士、道人修煉之地,這就必然引起歷代封建王朝的重視。唐太宗李世民,自稱是老子李耳的后裔,興道抑佛,武當山道教活動日漸興盛。
貞觀年間,均州太守姚簡奉命建五龍祠,拉開了在武當山營建道場的序幕。嗣后宋、元、明三代王朝,根據自己的政治需要,尤其推崇武當真武之神。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下詔封真武為“真君”,使真武由“天將”升為“天帥”,對“五龍祠”升祠為觀,更名“五龍觀”,并在武當山首次大興土木,修建廟觀;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封真武為“玄天上帝”,使真武由“天帥”升為“天帝”,對“五龍觀”升觀為宮,更名“五龍宮”,繼續在武當山大興土木,修建宮觀;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武當山道場建設達到鼎盛時期。
明成祖朱棣為了達到其“君權神授”,“以神治天下”的目的,除了加封真武,還調動軍民工匠30萬人,大修武當宮觀,歷時十年,建造了九宮九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殿宇房屋二萬余間的三十三個規模恢宏的皇家建筑群落。在廟的乾坤二道多達二萬余人,朝山進香的來自全國各州府縣,香火之隆盛亙古罕見,被稱為“天下第一道場”。
武當山的宮觀廟宇建設,又促進了歷代名真高道到此修煉。這些名真高道,運用自己的學識,發展道教理論,結合古往今來流傳的武術,煉內丹,求長生,為張三豐集前人內丹術和武術之大成,創立獨特的武當太極十三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由于明王朝把武當山作為皇室家廟極端重視,明朝二百余年就向武當山下了三百多道圣旨,對張三豐就下圣旨六道,彰功績,進行加封。有明以來,從皇子皇孫,文臣武將,到黎民百姓,每年都要到武當山朝拜,以顯示皇室家廟,護國家神的至尊。所有這些,都為武當太極拳向全國輻射傳播,創造了政治的,宗教的,物質的和精神的有利條件。
太極拳的功理功法源自武當道教
太極拳是武當道人創造的拳術,因此又稱“道拳”,“武當拳”。太極拳的功理功法自然源自武當道教,其可以追溯到道教的理論基礎老子的《道德經》,諸如太極拳的“拳法自然”、“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后發制人”,無不是《道德經》的“道法自然”、“柔弱勝剛強”、“不敢為天下先”的引申。具體說來,太極拳的功理功法,可以用武當道教的“三說四論”進行概括。
(1)“養生健身”的起源說
佛教修來世,道教修今世。道人修煉的目的就是為了“長生不老”,“飛升登仙”。因此,他們對養生健身十分重視。為此他們除了借外物(外丹),更主要的是導引行氣煉內丹。道教認為“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要養生必須“寶精愛氣”,氣是“人”與“仙”之間的橋梁。這種“氣”就是“內丹”。煉內丹就是“煉氣”。
煉氣的方法,大致有:食氣,即不食五谷,專門食氣,最后達到“辟谷”而“胎息”的境界;養氣,吐故納新,補充內氣,護養真氣,延年益壽;行氣,運用意念,調動內氣,周身運行,通達筋骨,驅逐百病,行氣的最高境界,是用身體內的陰陽二氣,在自身中“燒煉”,所謂“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真妙哉”。
人體就是“丹鼎”,煉出來的“丹”稱為“圣胎”。道教勝地樓觀臺刻有一幅標明“太上老君作”的對聯:玉爐燒煉延年藥,正道行修益壽丹。就是講的煉內丹。有人說,內丹練成,可以通過內視看到,為一顆發光的“金珠”。體內有了這種“內丹”(即“圣胎”,或叫“真元”),精、氣、形、神就可以凝聚不散,人就可以長生不老了。
煉氣需要導引行氣,這就產生了練拳。在練氣的時候,引入武術動作,而練拳的過程中,又滲入了練氣的目的。因此拳術的技擊價值觀念在道拳中受到氣功養生觀念的沖擊,形成了“養生第一,技擊第二”的道教武術觀。
這種道教氣功與武術運動的結合,便產生了最初的武當太極拳。太極拳講究“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講究“陰陽變換,圓弧扭絲,動中求靜,柔中寓剛,細長深勻,氣沉丹田”,建立“以丹田運化修煉為核心,以經絡氣血暢通為先導,以通過性腺系統功能為重點”的有序化程序,達到增強生命活力,延年益壽的目的,就是這個道理。
武當山著名道人張三豐,是練內丹的大家,被稱為“武當丹士”。他就是依據道教“長生久視”的需要,創造了太極拳的。這是武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一個造福千古,澤被萬代的貢獻。太極拳起源于道人養生健身,而練太極拳的目的主要也是養生健身,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2)“拳法自然”的本體說
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他法道,道法自然。”以老子“道”的本體說為理論基礎的道教,特別強調“效法自然”,“天人合一”。而且把效法自然,作為筑建武當內家拳(含太極拳)理論和技術體系的根基。遠取諸生,近取諸物,象其形,取其意,學其長,利其用,對生物、非生物進行仿效,達到反樸歸真,人與自然和諧。太極拳中就有不少“仿生”的名稱,諸如“白鶴亮翅”、“野馬分鬃”、“金雞獨立”等。
宋代周敦頤《太極圖說》講:“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太極的一動一靜而產生天地萬物,描繪了一個以太極為中心觀念的宇宙發生圖,確定了太極為宇宙本根,萬物根源的觀念。萬物之靈的人,即為一個“小宇宙”,小宇宙與大宇宙的融合,即是常說的“天人合一”。
太極拳,“拳為小道,而太極大道存焉”,“拳名為太極,實太極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而合也。”這這里,拳融道中,道存拳中,太極拳就是體現人與自然的合一,練太極拳的過程,也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過程。
(3)“圓弧運動”的軌跡說
太極拳以圓弧運動作為動作運行軌跡,這是對“道”運行規律的哲學思想的擴展和延伸。“道”是萬物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萬物的發展變化越是延伸,就離“道”越遠,而最后又返回于“道”。就是說,萬物的起點是道,最終還要回到它的起點。古人說謂的“曰道”、“曰大”、“曰逝”、“曰遠”、“曰返”,這個過程表明,道的運行規律是一個圓圈。“道”的運行軌跡的圓圈運動,是萬物“生生不息,永無窮殆”的最佳圖式。這個圖式,就是“太極圖”。
武當內家拳(含太極拳),要達到養生健身的效果,自然也要選擇這一具有生命力的優化模式,將太極圖應運于拳技,這就是太極拳重視圓弧運動的根本原因。太極圖自然也成了太極拳的圖徽,在這個圖徽模型指導下,太極拳的運動方式和路線,也成為曲線、弧線和圓線。
由張三豐太極拳而產生的形意拳和八卦掌,運動軌跡也是圓圈。形意拳有三圓歌訣:“胸脯要圓氣下沉,脊背要圓是猴形,虎口要圓如三角,三圓齊出是真形。”至于形意拳的“三扣”、“三抱”、“三月”的弧形,更是枚不勝舉。八卦掌的運行軌跡則是大圓套小圓,小圓練成無圓,即使是無圓,也是外無圓而內有圓(即意念中的圓),無論走轉運掌,還是意念練氣,都離不開圓或弧線,因此人稱八卦掌為“圓圈連環掌”。
太極、形意、八卦以圓弧為運行軌跡,不僅表現在外觀形體運動的路線和定勢姿態上,也反映在身體運動的特點上。練拳者以腰為軸心,無一不貫穿著圓弧運動,隨著動作的變化形成“大弧帶小弧”,“大圈套小圈”,或者平圈、立圈、八字圈等各種圓弧運動。人稱太極、形意、八卦的身法都是“圈兒”,是有道理的。
太極、形意、八卦都以圓弧為運行軌跡(資料圖 圖源網絡)
(4)“拳法陰陽”的技擊論
道教把世界看成陰陽對立統一的整體,這種對立統一,《易經》用“陰陽”二字概括,《八卦圖》用“—”(乾卦)、“- -”(坤卦),代表陰陽。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結合,產生了生生不已,無窮無盡的變化。武當內家拳(含太極拳)的一招一式,都是以陰陽為根本的。太極拳論講“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形意拳論講“陰陽暗合,形意三源”,八卦掌論講“內講氣功分三節,外有手法分陰陽”,都是此理。太極、形意、八卦行拳時的進退,上下,前后,左右,虛實,開合,動靜,剛柔,隱顯,緩急,就是遵循這種陰陽變化規律的。不懂陰陽,就無法練習太極拳。
太極拳在交手中,強調把敵我雙方當作陰陽對立的整體來看,根據攻守,順逆等陰陽變化規律和對手動作特點,采取相應對策,以便克敵制勝。太極拳技擊時,“以柔克剛”,“以靜制動”,“避實就虛”,“隨曲就伸”“后發先至”,“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都是根據陰陽變化規律的具體運用。
(5)“后發制人”的戰術論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據此進而提出:“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即是愛民,像父母愛護子女一樣愛護老百姓;“儉”即是無奢侈,清心寡欲,淡泊自守;“不敢為天下先”即是謙虛詳和,不敢進寸而得尺。
以老莊思想為理論基礎的道教創造的太極拳,深受老子思想的影響,在太極拳的技擊戰術上,強調“后發制人”。“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太極拳以不發先動為主,遇敵來擊,先以化勁化之,待其不穩,從而擊之,則用發勁”。“打手之時,彼不動,則我亦不動,以靜待之;彼若微動,且動必有一方向,我意在彼之先,隨其方向而先動,則彼必跌出矣。”所有這些論述,都是講“后發先至”。后發所以能先至,前提就是避實就虛,引進落空,以此戰而勝之。
(6)“守柔處雌”的戰略論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不僅是對立的統一的,而且是運動的發展的變化的。這個變化是雙向的,即可以向正方向變化,也可以向反方向變化。帶有樸素唯物辯證法的《道德經》中講:“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就是說,正陣可以轉化為奇陣,善良可以轉化為妖孽,禍中伴隨著福的征兆,福里潛伏著禍的根苗。老子根據這一轉化的規律,提出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觀點。就是說,道的運動是向相反的方向轉化的。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最好經常處于柔弱的地位,這樣就可以避免走向死亡。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由于水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又說:“知其雄,守其雌”。這種貴柔崇雌,崇弱尚下的思想,對太極拳的拳理拳法的影響是極大的,構成了太極拳的“尚意不尚力,貴化不貴抗”的守柔處雌特點。在練拳時講究“崇尚柔化”,最忌用力,務使全身放松,氣血貫注,日久自然練成內勁。這種柔化,可以柔化筋骨,常葆青春,延年益壽。可以柔化內勁,富含彈性,隨勁伸縮,柔中寓剛。在技擊時則能“以柔克剛”。《武當拳法秘訣》中講,守柔處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以柔克剛。“攛不與斗,貼跌更奇,彼來兇勇,圈插敵之。以柔克剛,以疾克遲,以靜制動,以曲取直”。
以柔克剛的技藝境界,對練太極拳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身法上,要靈活,似游龍,如飛鳳,輕快若風;在手法上,要隨心而動,擊出似閃電,出手不見手;在步法上,要隨心投足,步走奇正八方,使對方迎之不見首,隨之不見其后;在心理上,要不怕近,不怕剛,不怕猛,順乎自然,因勢利導,彼不動,我不動,彼動我先動;在練功上,要內練精、氣、神,三華聚頂,外練力、速、變,意動形起。發勁時,似乎柔軟如綿,實則堅硬如鐵。迎戰時,以變應變,隨境而化,隨意而變,隨心所欲,似攻似守,似發似收,猶如水之無所不至,氣之無所不入,戰敵則無所不適,克敵則無堅不摧。誠如此,就達到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的目的了。
(7)“化惡揚善”的道德論
太極拳祖師張三豐歷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因此太極拳理論吸收了儒家的“仁學”和“禮儀”,十分重視武德,講究化惡揚善。武當拳派看重武德,自張三豐起不是弟子選師父,而是師父選弟子,授拳時首在變化弟子的氣質道德,而且規定收徒傳拳時的“五不傳”:
心險者不傳;好斗者不傳;狂酒者不傳;輕露者不傳;骨柔質鈍者不傳。
武當道教強調“為善”始能“保真”。認為,人為萬物之靈,由于后天習染,才墜入惡淵,必須耐心化度使其復本。用之于拳術,被迫出手,應禮讓三招,即使出手使對方不傷為上乘,化而使對方無所施其力為主要。
(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太極拳源出武當道人張三豐》整理發布,作者老森,選自老森博客。)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