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文化流派——三豐派(五)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6 瀏覽次數:次
我們一直強調說,內丹的玄關是修出來的。只有明白了內丹玄關的具體修法,以后理解玄關的含義,就不會出現現代丹道文化千奇百怪的玄關論點。
祖師在《道言淺近說》中說:
“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只此八字,便是下手工夫,須一片做去,分層次而不斷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內也。心未清時,眼勿亂閉,先要自勸自勉,勸得回來,清涼恬淡,始行收入氣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視眾山眾水,如燃天燈而照九幽九昧,所謂凝神于虛者,此也。
調息不難,心神一靜,隨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調息也。調息者,調度陰蹻之息,與吾心中之氣,相會于氣穴之中也。
心止于臍下曰凝神,氣歸于臍下曰調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靜自然,曰勿忘;順其清靜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潑而心自在,即用“鉆”字訣:以虛空為藏心之所,以昏默為息神之鄉,三番兩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氣融合,不覺恍然陽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關發現時也。
凝神調息(資料圖 圖源網絡)
這一段話是祖師對內丹功修出玄關的精妙之論,是祖師身體力行的修真體悟,是祖師告訴我們怎樣用具體的修煉方法,一步步修出“真息”,修出“玄關”的下手方法。
我們時常告誡學子們,要想修命、修真,最好先把這段話背誦下來,以便在打坐的時候,一邊默誦,一邊修真,會有很好的誘導作用,有閉門捉賊的效果,不至于犯“除卻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總是差”的毛病。
這是祖師用道的至理,在教導我們修真的基本規則,它比習練氣功的那種心中默誦“空”、“靜”等字句的暗示效果要好得多。
祖師告訴我們,“凝神調息,調息凝神”這八個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和調息,是內丹術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的一種共生關系,用二者的相互影響,由深入的凝神,依仗心平,才能氣和的進階,去實現快速的入靜、入境。
這是一個符合人類生命規律的下手方法的打坐,能夠讓一個修煉者循逕而入,不至于想入非非,不至于走向修真過程的我執和枯寂的一事無成。
故祖師說修真,這個“平”字最妙,內心安寧平靜,人的呼吸就勻細深長,而呼吸勻細深長了,心念會更加地平靜、安靜,逐漸進入“鉆杳冥”的玄關境地。而實現這一步的要點,祖師說凝神和調息,是要“分層次而不斷乃可”的。
祖師講凝神的具體步驟是:“心未清時,眼勿亂閉,先要自勸自勉,勸得回來,清涼恬淡,始行收入氣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視眾山眾水,如燃天燈而照九幽九昧,所謂凝神于虛者,此也。”
祖師講調息的具體步驟是:“調息不難,心神一靜,隨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調息也。調息者,調度陰蹻之息,與吾心中之氣,相會于氣穴之中也。”
調息是自然的一種狀態,重真息結果,不重呼吸的技巧方法。故祖師說:“調息者,調度陰蹻之息,與吾心中之氣,相會于氣穴之中也!边@句“調度”是漸進而入的過程,“陰蹻之息”是真息的息乎其息的狀態。
內丹學“陰蹻”含義
關于內丹學“陰蹻”的含義,丹書人云亦云、互為非是現象比較嚴重,難以有統一的答案。
我們從祖師的這一段話中,完全可以理解陰蹻的寓意,它不是有人揣測的中醫會陰穴的部位,也不是李時珍說的“內景隧道,唯往返者能照察之”的執相,而是一種修真過程,實際的修真進階。
祖師在這里告訴我們,內丹學的修真過程,還有一個逐步“鉆杳冥”的過程。按照這個鉆杳冥的原則,對于一個修真者,首先要對心念進行調控,就是祖師說的“未修大藥且修心”的調整。這個過程要做到“凝神于虛”的“入境”,才能幫助我們實現快速入靜。
凝神于虛,快速入靜。(資料圖 圖源網絡)
現代丹道意守肉體的某一個部位,或某一個竅穴的方法,這樣的修真,都是祖師在《玄機直講》中批評的,是道門修真最容易犯的落入有為的錯誤。
祖師告訴我們修真的時候,要“心止氣歸”,要“勿忘勿助”,要“以默以柔”,要保證呼吸的活潑和心的自在。只有在這樣的心態下,我們再逐步去“鉆杳冥”,去入境,會不知不覺出現“不覺恍然陽生,而人如醉矣”的情狀。這種“不覺恍然陽生”是一種什么境界呢?緊接著祖師有一句振聵發聾的話:“真消息,玄關發現時也”,一語驚醒夢中人。
果然內丹學的玄關,就是這樣的一種情狀,靠“鉆杳冥”修出來的“真消息,玄關發現時也”。
一個修真者,如果長期執著于肉體的某個部位,長期用“伍柳派”的那種提氣法,去運行任督二脈的所謂的周天,渴望得到打通任督二脈的奇跡出現,則這樣的運氣方法和修煉心態,是嚴重違背了祖師這句“息活潑而心自在”的理法原則的。
我國目前流行的氣功養生類丹法,包括臺灣及日本、東南亞地區的一些修法,大都是落于執著的有為法,這對于一個虔誠的修真者,容易出現《悟真篇》形容的“誤他永劫在迷津”的貽害,往往終其一生,也就只能在肉體上瞎糊弄,在臭皮囊上做活計。
所以佛門大德批判諸于此類的丹法,是容易導致一個修真者,出現“正見永失”的偏差。祖師也批判這些丹法是“離了己身不是道,執著己身事更遭”的戕害身心行為。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可與作者進行交流,聯系郵箱gaoshuai1968@163.com)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