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真相(十):《雜病源流犀燭》異病同法有奇效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6 瀏覽次數:次
《雜病源流犀燭》(以下簡稱《犀燭》),清代醫家沈金鰲(1717~1776年)撰于1773年,為《沈氏尊生書》的重要組成部分。
《雜病源流犀燭》(資料圖 圖源網絡)
卷首為“總論”,先分上、下論述《脈象統類》與《諸脈主病詩》;其后三十卷分臟腑門、奇經八脈門、六淫門、內傷外感門、面部門、身形門等,論述多種常見病證的源流與證治,其論病證之治除藥物外,還附有許多以氣功療法為主的“導引”和“運功”,并認為“導引、運功本養生家修煉要訣,但欲長生必先卻病,其所導所運,皆卻病之法……病者遵而行之,是可佐參藥力所不逮”。
該書對氣功的論述,資料豐富、視角獨特,為后世研究者所鐘愛。
一、傳承經典功法,保存氣功古籍
1.青睞經典功法,推崇“周天”、“六字訣”。
《犀燭》中的功法,均為歷代所傳的經典,其中尤以對周天功、六字訣的應用最多。該書將明代曹士珩的“南北規中引”(實為周天功),作為防病治病的通用功法附錄于書的卷首,值得一提的是,沈氏在輯錄時,除詳錄具體的操作方法外,還錄了“運規十二則”,對練功時的12個主要的注意事項,一一交代。
六字訣也是沈氏應用最多的功法之一,如在“肺氣滯澀保養法”中,推薦“宜常呬吸,以和其氣”;對于五臟中心、肝、脾、腎的氣滯澀保養法中,也遵臟腑與六字相配的原則,分別推薦“呵以泄其火”、“常噓”、“輕呼”、“吹氣”諸法。此外,在《卷二·諸氣源流》論述“五氣滯澀”時,重申了這種用法,沈氏對六字訣的青睞由此可見一斑。
推薦“吹氣”之法(資料圖 圖源網絡)
2.引用前人之論,保存《保生秘要》。
沈氏在《犀燭》中所用的氣功功法,大凡均非“原創”,主要引自《保生秘要》(以下簡稱《秘要》)、養生書及臞仙之論,另有少量引自《類聚》、《千金方》、《得效》等書。其中尤以對《秘要》的引用最多。據考,《秘要》為明代曹士珩所著的氣功著作,原書疑已佚。
《犀燭》所引的大量功法為后世勾勒出了該書的概貌:
一為附于卷首之末可供諸病選用的“南北規中引”,共兩式七法。其中歸元、周天二法為南旋式,垠背、行庭、通關、絳法、滌穢五法為北旋式。從鍛煉方法來看,兩式均屬周天功,氣行腹面經絡的為南旋式,氣行背面者為北旋式。
二為導引、運功之法,分列于咳嗽、哮喘、傷食嘔吐、噎膈、臌脹等四十余種病證之后的氣功功法,為后世研究《秘要》及其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臞仙,舊時借稱身體清瘦而精神矍鑠的老人,如宋代劉克莊《最高樓》謂:“這先生,非散圣,即臞仙!鄙蚴纤呔唧w指哪位“臞仙”,未明;養生書是具體指一部書,還是泛指各種養生書籍,亦待考。
二、彰顯三個結合,完善氣功療法
1.臨證處方中的功藥結合。
氣功與藥物結合應用于臨床雖非沈氏所創,但他對這種治病模式的應用,在歷代醫家中可能是最為全面的。
《秘要》在四十余種病證的治療中,均先列“導引”、“運功”,再附方藥;對于一些特殊的病證,作者還作了具體的提示,如在《卷六·心病源流》“心氣滯澀保養法”中,引《秘要》之論,既要“常呵以泄其火,吸以和其心”,又“當飲六一燈心湯、豆蔻香茹水”。
論“肝滯澀保養法”時,主張“宜常噓吸為補瀉之法,和其肝氣”,并“宜燒蒼術香,清晨飲屠蘇酒、馬齒莧”!毒戆·虛損癆瘵源流》論癆瘵之虛癆導引時,引《秘要》曰:“掌心無事任擦搓,早晚摩兩脅腎俞耳根涌泉;令人搓百四十回,固精多效。朝煅人乳酒,飲清潔童便或服循環水,用姜棗以暖脾宮,或用秋石代鹽,取其滋陰降火。若虛損無力服參者,宜依方進氣,取效天然。至危漏底,諸藥難治者,用好臍帶數條燥為末……”與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所用之法非常相似。
氣功與藥物結合(資料圖 圖源網絡)
此外,沈氏還十分注意將外治法與氣功同用,如對小便閉癃推薦《秘要》的治法:“搓小紙捻入鼻中,俟打嚏噴,小水自通,此治閉塞。若遲塞,多搓掌心及涌泉穴,退火安靜,或再行運功法,自效!比绱恕八幬锿,更加調養,則并可卻而生科延”。
2.氣功鍛煉中的動靜結合。
由于動、靜對人體有不同的作用,故動靜結合是氣功鍛煉的一大基本原則!断瑺T》中的動靜結合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就是許多病證的氣功療法中,于“導引”、“運功”中分別介紹兩種動靜不一的方法。如在《卷一·臟腑門·咳嗽哮喘源流》中論治咳嗽時,引用的導引法:
一是《秘要》的保健功:“伸足坐定雙捏兒訣,用力撐起,低頭躬身漸下,以兩手扳足尖三次,隨原訣用力仰起,次咽津下降幽闕!
二是《秘要》的“歸元凝神一法”等靜功,必要時還要“引腎水澆灌肺火”!毒硭·脾病源流》論治脾病時,先引臞仙的一則導引法:“可大坐,伸一腳,屈一腳,以兩手向后反掣各三五度;亦可跪坐,以兩手拒地,回顧,用力虎視各三五度!
再引《養生書》的一種修養法:“常以季夏之月朔旦,并四季之末十八日旭旦,正坐中宮,禁氣五息,鳴天鼓十二通,吸坤宮之黃氣入口,十二咽之,閉氣五十息!比绱藙屿o結合的詳細論述,在古代無論是醫著,還是氣功專著,都是非常少見的。
3.疾病處置中的防治結合。
防治結合是中醫的一大特色,在醫療氣功中更是有其特殊的意義。
沈氏重視防治結合的思想,體現在他對多種病證提出了“修養”法,其對脾、心、肝的“修養”,引用了《養生書》的方法,如 :“(養脾)常以季夏之月朔旦,并四季之末十八日旭旦,正坐中宮,禁氣五息,鳴天鼓十二通,吸坤宮之黃氣入口,十二咽之,閉氣五十息!
對于鼻病、齒病則另引他書之法,如“齒病修養法”,引《養性書》曰:“齒宜朝暮叩以會神。一云 :以集身神,若卒遇惡,當叩左齒三十六,名曰打天鐘,若辟邪穢叩右齒,名曰擊天磬。若存念至真,叩中央齒,名曰鳴天鼓 !庇忠肚Ы鸱健吩唬骸懊砍科,以一捻鹽納口中,以溫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齒即牢密!
再引《類聚》曰:“凡人患齒不能食果菜者,皆齒露也,為鹽湯含漱,叩齒神效!贝送猓摃毒矶·身形門·身形病源流》中的“養生療病要法”也是結合氣功展開的,其先引“太乙真人七禁文曰:一者少言語,養內氣 ;二者戒色欲,養精神;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臟氣;五者莫嗔怒,養肝氣 ;六者美飲食,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再從精氣神與人體疾病和健康的關系,加以展開。
少思慮,養心氣。(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三、證治異病同法,體現氣功特點
異病同治是中醫學辨證施治的具體體現,表現在氣功學中則為異病同法,這在氣功臨床是非常普遍的,但在古代醫學著作中直接用文字表述者卻并不多見。《犀燭》中的異病同治有幾下以種表達方式:
一是在引用功法時直接加以說明,如《卷一·臟腑門·肺病源流》中介紹治療咳嗽的“導引”和“運動”方法時,均標以“哮喘同”;《卷六·膀胱病源流》中介紹治療小便癃閉的“運功”時,明確交代“及小腸癥同法”。
二是對于不同的病證,選用相同的功法 ,如《卷十一·奇經八脈門·七疝源流》中治療“疝痛”所用的功法,與《卷七·膀胱病源流》中治療膀胱病所用之功法,完全相同,均以《秘要》之動功:“用手緊鼎幽闕,納氣數口,而緊緊頂閉納之。”再配以靜功“從外腎提氣到內腎,右運二七遍,即從內腎想一火提到頂門外,略凝,而后行吹吸之法”。
三是在介紹一種疾病的治療功法后,再說明其可以兼治何病,在《卷六·心病源流》中有治療心痛的“運功”“兼治胃口痛”之論。
總之,以引用功法的數量多、治療病證多而著稱于氣功界的《雜病源流犀燭》,其主要貢獻在于:一是較為完整地保存了明代氣功專著《養生秘要》;二是通過動靜結合、防治結合、功藥結合,以及異病同法,完善了氣功療法的應用體系。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古代醫學名著中的氣功(十)——《雜病源流犀燭》中的“引導”與“運動”》一文整理發布,作者黃健,選自《現代養生》期刊,2012年第3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