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太極拳理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02 瀏覽次數:次
幾百年來,歷代太極拳名家終身致力于太極拳之研究,不斷推動著太極拳運動的發展。如同世間萬物的運動變化一樣,太極拳的招招勢勢均存在于客觀世界之中,并有其科學的自然規律性和社會實用性。太極拳流派繁多,基本理論內容豐富,但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太極拳的哲理;二是太極拳的醫理;三是太極拳的拳理。
太極拳的哲理是太極(易)文化。《易經·系辭》載:“易有太極,易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這是說,“太極”是一種最高的理念范疇,“太極”是派生萬物的本源。宋代的大思想家朱熹認為:“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用今天的話講,《易》文化講得是哲理,是宇宙的根本規律,是矛盾的量變和質變等。太極拳拳家引申其義:1、有意動無形動的狀態是太極;2、指中和之氣。太極拳起點腹內的中和之氣;3、指臍。比附人體,臍為太極;4、指命名的拳種。用陰陽對立統一體,相反相成的辯證法,具體地應用到太極拳中。
太極拳的醫理主要是講中醫經絡學。經絡是人體氣血、津液動行的主要通道,是人體各個部分之間相聯結的途徑,遍布全身。人體所有的臟腑、器官、孔竅,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組織,是靠經絡的溝通和聯絡,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經絡通則體健,不通則病生,太極拳纏繞運動的纏絲勁練法,正是結合經絡學說,讓人體之無形之氣,以丹田為基礎,循經絡而運行全身,從而達到疏經絡、調氣血、通陰陽、養腑臟、濡筋骨、利關節而強身延年。
太極拳的拳理指太極拳技法的原理,包括技術要求理論、練拳要求機理、推手技擊原理等。太極拳的拳理,核心是易理,易理是講陰陽,把易理貫穿于拳技當中。它包括纏繞螺旋,柔中寓剛,避實擊虛,順應客觀條件變化而變化,以意行氣,勁由內換,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因敵變化等內容。歷代太極拳名家結合實踐,作出了許多的理論著作,其中包括太極拳的拳論、拳訣、拳經等,都屬于太極拳的拳理。拳論是論述太極拳的理論,如陳長興的《太極拳十大要論》,陳照丕的《太極拳總論》等;拳訣即拳的竅門和妙法,太極拳中有拳訣、劍訣、槍訣、刀訣、推手訣等,如陳鑫的《爭走要訣》及《太極拳經歌訣》等;拳歌是反映拳藝的文句,如打手歌、走架歌等,其中著名的是陳王廷的《拳經總歌》,陳清平的《太極拳總論附歌》等;拳經是經典理論,主要是論述拳法要義,指導實際練習,如陳清平的《太極拳正宗論五字妙訣》、陳鑫的《太極拳纏絲精論》等。
太極拳的十大理論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和歷代太極拳家們的努力,太極拳的理論也不斷完善,不斷更新,使之道理日漸明朗,愈來愈易于言表,愈便于深入淺出,向太極拳演練者進行指導。
一、太極氣論
太極拳中對氣的陰陽是這樣劃分的:呼氣為陽氣,吸氣為陰氣;體內上升之氣為陽氣,下沉之氣為陰氣。陰氣與陽氣之間的相互關系為:陽氣上升仍為陽氣,陽氣下行即為陰氣;陰氣上升即為陽氣,陰氣下行仍為陰氣。
氣為人的生命之根本,而氣的根本卻在于陰陽,沒有陰陽變化的氣就成為死氣。學習太極拳,必須懂得太極氣的陰氣與陽氣的重要性。人身上陽氣就象天上的太陽一樣重要,假若陽氣一旦失去了正常的位置而不能發揮其重要作用,那么人就會減損壽命或夭亡,生命機能也暗弱不足。就象天體之所以運行正常,正是由于太陽的光明普照而顯現出來一樣,人的陽氣也應當在上在外,并且起到保護身體,抵御外邪的作用。但是,演練者必須曉得,在人體煩勞過度時,陽氣就會亢盛外張,并導致陽精逐漸耗竭。假若如此多次重復,陽氣愈盛,而陽精愈虧,對演練者身體極為有害。因此,演練太極拳不可過度,適中生益,過度傷人。
演練太極拳必須在心平氣靜之時開練,切切不可在大怒大惱之時練拳,并且盡可能修身養性,減少生氣不愉快的機會。因為,人體中的陽氣,在大怒之時就會上逆,血隨氣升而淤積于上,與身體其它部位阻隔不通,使人發生薄劂。一旦傷及諸筋,更為糟糕,使人體中筋馳縱不收,而不能隨意運動。這都是十分危險的,對人體極為有害。
人體中的陽氣,既能夠養神,并能夠使人精神慧爽,還可以使身體中諸筋柔韌。這就是陽氣的功用。
陰氣與陽氣是同時存在的。陰氣是藏精于內不斷地扶持陽氣的,陽氣是衛護體外使身體表面固密的。如果說陰不勝陽,陽氣亢盛,就會使血脈流動迫促,若再受熱邪侵,陽氣就更盛,就會發為狂癥。如果說陽不勝陰,陰氣亢盛,就會使演練者體內五臟之氣不調,以致九竅不通。所以,只有使人體內陰陽平衡,無所偏勝,才能達到筋脈調和,骨髓堅固,血氣暢順。這樣一來,演練者便可內外調和,邪氣不能侵害,耳聰目明,氣機正常運行。
陰氣與陽氣的關鍵,以陽氣的致密最為重要,陽氣致密,陰氣就可固守于內,如果陰氣與陽氣二者不協調,就如同一年之中的四季失去了平衡,只有春天而無秋天,只有冬天而沒有夏天一樣。由此而來,陰氣與陽氣的配合協調,相互為用,是維持正常生理狀態的最高標準。所以,陽氣亢盛,不能固密,陰氣就會竭絕。陽氣和平,陽氣固密,人的精神才會正常。如果一旦陽氣與陰氣分離決絕,那么人的精氣就會隨之而竭絕。
至于有人所分清氣與濁氣,也不外乎陽氣與陰氣。清氣為上升之氣,即為陽氣;濁氣為下沉之氣,即為陰氣。總而言之,氣不可無陰陽之分,就象人們所說的: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呼吸,口不能無出入。
太極拳中氣的根本與作用就是這些,雖分為二,實際上歸屬于一。學習太極拳者處理了陰陽二氣之間的關系,對于養生與練拳都是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
二、太極神論
神是精氣的外發之表現,也叫做靈氣。世界上無論什么事物,只要它具備的精神足,其神情必然自足。對于人來說,精氣雖然是存在于五官為骸的身體之中,實際上是體現在人的身體外部。太極拳演練者若心、手、眼具到,就是有神的體現。沒有神情的人如同死了一般,是根本不會動的人。
神在人身體外的表現不止于眼的一處,但是只有在眼上面體現的神情顯而易見。所以,演練者習拳訓練之時,眼神至關重要,千萬不可東張西望,也就是做到目不妄視,必須讓眼光隨著主手的往返來回移動。
例如在太極拳套路打懶扎衣這個動作中,演練者之目光必須隨其右手中指徐徐而行。懶扎衣中手運到頭,目光也到頭,牢牢地將目光盯在中指尖上,不能隨便亂張望。這樣的話,就可將演練者全身的精神都集中在這個動作上,懶扎衣這一招便會從前到后皆有精神,這都是由于精神集中的緣故。
若打單鞭這一個動作,則必須使演練者將目光集中在左手之上,慢慢運行,到單鞭這個動作打完之時,再將目光集中到左手指尖上,也不能隨便張望。打撇身拳,演練者須將目光集中在左右腳尖上;打肘底看拳及小擒拿,須將目光集中在肘底拳上;打斜行拗步時右手在前,須將目光集中在于右手上;打抱頭推山時,兩只手雖然都在前,但是其中分有主次,以右手為主,此時,演練者雖然也目光并注,但是也必須將偏注于右手之上;打指襠拳,須將目光集中在下打之上;打下步跨虎,須將目光集中在上方;打掩手肱拳,須將目光集中于前方。基本上是不論上下左右前后哪個方向,只要是主要的動作方向,就必須將眼光集中在那個地方。拳路中也有目光集中在別的地方,但實際上要批的卻是相反地方,這正是聲東擊西、左顧右盼、指南打北的神機妙用。
古代人常講大將軍八面威風,就是指拳術高超者,眼光四面競射,渾身上下,處處均有精神所在,也就是形成咄咄逼人的八面威風。
太極拳本來是世上所沒有的,陳王廷根據陰陽開合之理,并參閱了黃帝內經、針炙大成,在108式長拳的基礎上創造了太極拳,于無處生有,似乎也是很神秘的。但是,又要演練者悟徹太極拳是由太極陰陽變化而創,由太極圖的道理演變而來,動靜、快慢、剛柔、虛實、開合運轉變化是隨意自然的變化,太極神情可自然體現出來。
三、太極拳論
何為太極拳,這個問題恐怕是眾多的太極拳演練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一個太極拳愛好者迷上了太極拳,又十分下功夫地學習,但若弄不清什么是太極拳,處于茫然之中,自然拳術再練也無所長進,甚至敢于背本逐末,走上邪路。
弄清什么是太極拳,首先必須弄清楚太與極這兩個字的來源。太字原為大。易乾上講,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意思就是說大字是世上萬物形成之前的乾元之境,無邊無際。后來,當人們想表示比太字含義更廣、更深、更遠、更高之境時,就在大字的底下又加上了一點,成之為太,含義為無比、無際、無止、無沿、無上,比大字之義更上一層,直至虛靈。這即為太字之源。極字原意為房屋中間頂端順房之木,即屋脊之棟,含義也為最高、最巔、最上。
但是,要講太極之義,還必須先弄清無極之義,因為太極之本為無極。中國古代哲學中派生宇宙萬物的本源,原始混沌之氣境即為無極。而總括天地萬物之理,便成為太極。無極之境是靜止的,意理行而生太極。太極動便產生陽,動極便靜,靜而后生陰,于是,兩儀便產生,接著由兩儀而生出四象,四象再生出八卦,從而產生了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進而推衍為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所以說,太極本無極。
知道了太極與無極這兩個詞的原意,再來看太極圖,領會太極拳之由來。古代的道家把太極形象為○,意為太極是一氣循環,運動開始,即界分陰陽,但是只是一個圓圈的圖案,如同表示無極之景,很難以與太極區別開來,更難以表示因太極所動而產生的陰陽兩儀之變化。于是,道家們便又制出了陽動陰靜圖,并且以陰陽圖的左部白色圖案為動陽,以右部黑色圖案部分為靜陰。白色圖案中有黑色圖案來表示動陽之根,在黑色圖案中有白色圖案來表示靜陰之根,最終于動陽的白色圖案中以一個小圓圈的方式,將兩種顏色的圖案連接在一起。稱這個小圓圈為太極。但是,陰陽圖當中的小圓圈子并不是小圓圈,而是與最外邊的大圓圈是一體,也即是同一個圓圈,意在表明陰靜與陽動的變化皆在太極之中,是太極的原有之物,然而人們用畫筆卻難以僅用一個圓圈既能表示太極,又能顯示出陰靜與陽動的變化關系,所以才于太極大圓圈當中陰陽變化顯示之后再畫出一個小圓圈,這也又是書不能盡言,畫不能盡意的一種銜生表現手法。這也就是太極陰陽圖的產生根源,它的產生根本上就是要向人們展示一個古老的、科學的哲理;陽生于陰,陰產于陽;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太極拳正是由陳王廷根據太極陰陽圖中的陰與陽,動與靜的變化而創造的。首先,陳王廷創造太極拳時根據太極圖中陰陽之變,將招招勢勢的動作都分出了虛實變化。強調演練者在演練太極拳時,做到放松全身、虛靈頂勁、含胸塌腰、松腰養氣、沉肩墜肘、氣沉丹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上下承接、連綿不斷、動中求靜、上虛下實、上身靈活、下盤穩固,從而形成順應自然變化的太極拳。
其次,陳王廷又根于太極陰陽圖中的“動生于靜,動極又靜,靜極復動”的靜動之變原理,要求演練者必須于拳路變化中動中求靜,放慢運動,以自己靜中所生之動來克制對方的莽動,從而取勝。
再者,陳王廷又根據太極陰陽圖為圓形,而將自己所創拳路動作盡量多呈弧形,作圓周或半圓周的運動。
正是因為陳王廷所創拳路是以太極陰陽圖為本,并在多方面具備太極陰陽圖之性與形,所以才取拳名為太極拳。
四、太極心論
世界上只有人是萬物之靈,而心又為人體五官百骸之靈。所以,心為人一身之主。只要心一動,五官百骸自然聽其指揮,隨其運動。如果出現身體某些部位器官沒有按著心中指令目標路線進行運動,則是因為演練者自己的心力沒有達到,不可歸罪于身體某部。
當前,拳術十分盛行,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形成了一股熱潮,正蓬勃興起,有關于武術之類的書刊雜志也如雨后春筍般紛紛而現,經史備載,子集流傳,名家論著,實在很是不少。但是,若要演練太極拳必須知道太極拳是太極陰陽圖而發。太極圖外面的形跡和里面所包含的精意形象地體現出拳勢之上,也就是說太極拳既有成形可見的套路,又有無形意會的拳理,這兩者若不能有機地結合在一塊,演練者就不會明白拳理是如何發于拳勢,更不會懂重拳勢的運動實質上是在運氣和養先天自然之元氣。
學習太極拳必須心中具備恒勁,面對高手不要行遠自返,登高自卑,望洋生嘆,臨淵羨魚,半途而廢。要以自己的能力與自己的智慧深悟打拳之理的高層奧妙。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演練者專心致志,刻苦學習,一定會對太極拳心領神會。學習太極拳,切不可認為拳道是耍把戲的技術。在學習時馬馬虎虎,吊兒郎當,只想偷懶。這樣的心理驅使演練者,他也就只會白搭功夫,浪費力氣,虛度時光,一事無成。
因此,學習太極拳,演練者開始練習之前必須先練心,平心凈氣,清除一切私心雜念,然后再開始練拳。如此一來,演練者身體自然靈動,下體自然穩重,任天機往來,運自身開合,憑太極元氣全身周流。
五、太極意論
在太極拳中十分注重意的運用。這個用意主要是指演練者的身體在充分放松的情況下,大腦皮層運動中樞神經對人體各部位按照太極拳技擊演練的技術要求進行的一種神經支配活動。
太極拳是一種輕沉兼備,內外兼修的運動,動作要求沉穩,圓活連貫;身體姿勢要求立身端正,不偏不倚。太極拳運動中五官百骸的運動都是十分有分寸,十分有神韻的,是以意催形,形氣結合,而意又發自于心。所以,演練者只有心正時發出的意念指令才會使四肢正確運行,而在心術不正時發出的意念指令則會使四肢運行入邪道。這也就是說演練太極拳者貴在誠意,而誠意貴在松靜,只有在身松氣靜的情況下,大腦中發出的對拳路運動的意識才能夠集中,細致如微,全神貫注地支配各個動作進行姿勢調節,引導周身氣血流通無阻無滯,推掌出手,投腳拗步,無不使潤血精氣達于腳尖手指,身法自然端正。一旦演練者急切慌張或者心不在焉,其演練太極拳的身法手式步形必然非偏即倚,不中規矩,不合拳理,不順自然。
初學太極拳者,在動作尚不熟悉乏際,再加之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處于緊張擴散狀態,正確的、完整的動作概念尚未形成,演練起來,偏重于用力,以力正形,手腳不隨,上下不合,動作笨拙,身體僵直,連以形帶意也談不上。
當演練者在一定時間內,經過不斷的艱苦的正確訓練,初步建立了完整的、正確的太極拳動作姿勢與技術概念,基本上可以保證自己的形體達到太極拳的套路熟練,規格合度,演練自如的各項技術要求程度之時,就可以追求意的訓練,先由以形帶氣,進一步向以意催形、形氣結合的高層次發展。
當演練者能夠洞徹太極拳理,并將太極拳理貫注于整個太極拳套路之間時,演練者的太極拳術水平已達到了一個高層次的水平,即可達到以意催形,內外兼修的程度。這個時期,演練者對太極拳套路的認識及演練都有十分明顯的變化,拳術套路練的十分精練嫻熟,絕無冗腫繁雜忘動動作,舉手投腳均有技擊含義,即便有時出現了身體偏斜,也是正確的偏斜,并在偏中寓于正意,纏綿自然,發力合時,力大千鈞,與外家拳術截然不同。
演練者必須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練拳有兩種練法,一個是由理而發進行練習,一個是由氣而發進行練習。如同有些練硬手的人,絕對是為了練氣,若練成,照樣能夠技擊運用將人打死,也是十分地威猛,咄咄逼人,赫赫唬人。但是,一旦將硬手與練意的太極拳相比較起來,畢竟稍遜一籌,理占先天,先天占后天,一先一后,一高一低,絕不可同等而論。
所以,演練者必須達到吾之意可知,彼之意可想,知己又知彼,主動權在于自己一身之上,當進則進,當退則退,進退自如,尋機發力,豈有不勝之理。
以上所論,就是太極拳用意及練意的精妙之處,演練者必須留心體會,以審其意之所發是否合乎根本。
六、太極理論
太極拳的道理也是同萬事萬物的銜變歸統道理一致。學習太極拳,演練者自己心中必須明白,雖然太極拳術分套路與技擊兩部分,并且千變萬化,無往非勁,變化多端,神秘莫測,勢態各異,但是,其勁歸根結底是由一源而發。
太極拳的一源就是演練者從頭頂到腳底,內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膚毫毛、四肢百骸相聯而成的一個身體。這一個身子整體順其性之自然,行其事之當然,合乎人心之同然,究乎天理之所以然;一開一合,順其自然;一剛一柔,絕無勉然;一動一靜,恰合天然;全練皆然,一虛一實,久而久之,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后相需,以一貫之。但是,演練者要達到這般程度的功夫并不是容易的事,不可性急,因為這不是一時半刻就能練就的,它需要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轉換過程,功到自然成。
當演練者具備了上述功力之后,在出擊上也必須把握時機,掌握分寸,伺機而動,一旦出手,如龍威虎猛,出敵所料,急如閃電,瞬間完成動作;如需要靜,務必寂然湛然,一動也不動,站在自己當站的地方,如泰山一般穩固。也就是要求演練者當靜身體無一不靜,全身里外上下沒有一處參差牽掛的地方;一動身體無一不動,全身前后左右不準一處有猶疑抽扯的地方。干凈利落,迅雷不及掩耳,不假思索,不犯疑義,如高流端下,令敵不能防御并處于茫然被擊之中,這就是太極拳技擊的主要綱領。勁以積日而有益,功能久練而后成。
學習太極拳,如同學習其它各門科學的方法一樣,都必須深入領會其中所蘊涵的道理,然后才有可能成功,事不分大小難易,術不論高低深淺,學習者只有下了功夫才會有所進步。既不可急燥,又不能坐等,只有按照順序規律,循序漸進,才能夠使自己真正融會貫通,演練者方能使自己身體百骸筋節,自相貫通,上下表里自相聯絡,達到散者而統,分者而合,四肢百骸歸屬于一源隨心所欲的高層境界。
七、太極招論
太極拳是武術中的一種,它主要是運用手與足或正、或偏、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招落旋轉,順其理而得法,按其法而呈形,這個形就叫做勢,一般都稱作招。演練者學習太極拳,必須得考慮這一招是由何而起,中間手足如何來運行,運行到勢末如何收起,明白外面是什么形狀,身內走的是什么勁別,并在心中仔細揣摩這一招之下與下一招之上這兩招的中間怎么樣地承上啟下的,同時還必須得使身內血脈貫通,不能夠出現一絲一毫的隔閡,而將上下兩招分為兩截。
學習太極拳套路招勢的方法就是由一招自成一招,使千百招如一招,一氣貫通,招招相連,勢勢貫串,不能間斷。
象太極拳中懶扎衣一招,運動時,先把右手從左腋前端手背朝上,手指朝下,先轉上一個小圈之后,再從下斜而上行,過上星、神庭前面,越右耳外側,徐徐運行。當胳膊展開到八九分之時,千萬不可開滿,若先開至滿,在技擊的應用上必然處于被動局面。將手與肩運平,接著順轉圈用纏絲勁由腋下從里外斜纏到中指。千萬不可向后掰,若掰,必然無力;也千萬不可太彎,太彎,則也無力,一定要達到不偏不倚,曲中求直時為最佳。左手則是倒轉,也用纏絲勁,由手外掌過手背纏到肩后外腋處停。將兩手合住勁,右手如新月半彎之形,內氣之運似停止而實際上并未停止,若停則氣斷,當內氣運到十分滿足之時,則下一招已經接住從此而起。這是懶扎衣中上體的運動變化。
在懶扎衣一招中,右腳也是與手同時劃半個圓圈展開,先落仆參穴,后過涌泉穴,再至大敦穴、隱白穴而止,這時所落之腳為虛腳。之后,右腿再順纏勁由大敦而起,過腳面,行至腳外腓,再從涌泉穴斜纏至內裸骨,一直由內向外逆行斜纏,纏過大腿,纏至腰間。左腳的腳趾向前,用倒纏絲勁,由外向里而纏,一直纏到大腿根處之后,再歸于丹田之中。懶扎衣一招的運動中,演練者必須保持右手與右腳一齊起。若要合時,說合,全身上下官骸一齊合住,不要讓一處不合住。不合,則氣不能達于四梢,不利于技擊之運用,這是太極拳中一招的規矩,必須嚴格遵守。
太極拳招勢之中,一般以手動為陽,手靜為陰;手背為陽,手心為陰;前則為陽,后則為陰;但是,也有陰中之陽,陽中之陰,在手足的運行之中,哪個手為主,那個手即為陽,哪個手為輔,那個手即為陰。但是,也有一些招勢之中是先陽后陰,外陽內陰,無論怎樣變化,一陰一陽的變化必須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歷代太極拳名家都十分注重于對一招一勢中的身體運動的研究,從中悟出精妙的太極招勢之理,并應用到太極拳的技擊實踐中去,從而方能達到功夫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學習太極拳必須得對太極拳中的每一招一勢,結合著有關太極拳的理論,進行研究,克服和排除書面理論中因為文字化而帶來變異,繼爾,方能吸取精華,去其糟粕,使自己的功夫向爐火純青的高層境界發展。
八、太極情論
打太極拳同樣有情,如果沒有情,就不會產生欲揚先抑這樣活潑充滿天機的運行變化了。沒有情至的演練太極拳象木偶泥人一般,只有機械地做幾個動作,如同死蛇塌地一般,呆笨無比,沒有一點點景致,又有什么意思可談呢?因為太極拳的本身也包涵有一定的表演性與娛樂性,健身性和技擊性,演練太極拳時,必須能夠讓旁觀之人眼想快看,口中樂道,心中愿學,總而言之,就是能夠打動人心才行。
許多太極拳名家演練起太極拳來,能與音樂合起拍來,手足運行,身形變換,高低抑揚,舒展大方,猶如輕歌漫舞,在人們一片噓噓驚奇贊嘆聲里,暗自將意行遍周身,寓無限太極天機于拳路變化之中,既鍛煉了功夫,又陶冶了人們的情操,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一點是太極拳創造者得天獨厚之才的衍傳,其它拳術不可于之相比。
對于現在學習太極拳者來說,在太極情上更應當重視。發達的現代通訊設施能將演練者的太極拳表演之情傳遍全世界,人們則以更高的水平來欣賞,來要求。
太極拳的演練絕不可以無情,無情則會失去它本身價值和奧妙的一半,然而,若是與人進行推手體現技術之巧,則又斷斷不可有情,若是因人情而為太極拳術,就會使演練者失去太極拳本身價值和奧妙的全部。
太極情是矛盾而又統一的哲理體現,演練者不可以無情,也不可以有情,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符合太極拳所秉的太極之理的。
九、太極景論
演練者打太極拳時一開一合,時擒時縱,或屈或伸,有來有往,一片神行,曲折如畫,妙趣橫行,自然天成,奇情無比就謂之太極之景。
太極情離不開太極理,是因有理方能生情;太極景則又離不開太極情,則緣無情而不可成景。太極理與太極情、太極景之間存在著相承的關系,無此即無彼,有此必有彼。但是,若是演練者神智不開化,心中無妙趣,其打太極拳也斷然難具太極之景。
演練者若想打拳呈現太極景,需要有一個秩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會立思而得。首先,要求演練者必須遵守太極拳的運動規律,不得隨意造次,格守拳理。其次,演練者就必須得動用腦子,思想太極拳理與太極套路之間的內在關系,琢磨透徹,牢記在心,將布署的運動規律銘刻在自己的腦海中。然后,演練者就可以根據太極拳的運動規律對自己所練習的布署招勢姿態進行從意思到形體的微妙修改,使自己的形體運動更合乎太極拳的運動規律,進而將太極拳運動的規律溶化并呈現在自己的形體運動之上,即為出神入化,一招一勢,一開一合,一上一下,均賦太極拳理于其中,太極情便油然而生,太極景也自然天成。演練者若練拳達到這個境界,演練起來,太極拳打得如同天花亂墜一般,神行變化,令人莫測,機關重疊,令人驚奇,身法嫻熟,令人叫絕,此時正是,里面有情,外面生景。
太極景對演練者的要求就是打起拳來務必奇景無比,讓外人觀看之時,產生歡快舒暢。津津樂道,頻頻樂觀的激情,就如同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炊煙飄繞的陽春三月去郊游,處處重柳嬌花,層層山明水秀,令人觸目興懷,心曠神怡,有盡三百里嘉陵山水不足與比之景。
演練者若將太極景練至這般境界,其太極拳技也逾中而偏上了。
十、太極性論
中國古代哲學家把太極分做陰陽兩部分,以天與日為陽,以地與月為陰,陰陽既生,剛柔則現。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相反的勢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互相依賴,互相制約,互相轉化,相互為用的一體就為太極性,也即是剛柔相濟。太極拳最終是以柔克剛。
陽剛與陰柔是兩種對立的物質屬性,它們是相互對立,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在太極拳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剛勁或柔韌,均是柔中帶剛,剛中帶柔,而剛柔必相濟而生勁。剛為快速迅猛有力,柔為柔和緩慢沉著,有柔無剛立足不穩,有剛無柔轉動不靈。
太極性為剛柔相濟,并主張以柔克剛。太極性體現在太極拳術之中以陰陽而現。陽剛與陰柔同處于一個統一的共體之中,絕對不可分開。但是對于演練者來說太極性則會體現于練拳時的形體姿態之上,動作若硬即偏剛,動作若軟則偏柔。究竟剛柔如何為相濟,太極拳古訣中講得十分明白: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類好手、惟有五陰并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
但是,五陰并五陽,陰陽無偏也并不是否定以柔克剛,反而是為了更好的達到以柔克剛。主張以柔軟去克剛硬,似乎是邪說,實則為哲理,古言即有“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之說,它本身也就是以柔克剛的實例。
以柔克剛的太極性體現在太極拳術上主要是應用螺旋力、重力及貫性、杠桿等科學原理,講究避實擊虛,而以四兩之力去化撥對方的千鈞神力,并將其力作用于其身。在技擊應用上具體體現為,若對方以猛拳擊來,太極拳演練者即首先略閃身讓過對方拳擊鋒頭,避開來勁,并引往空曠之處,讓對方失去拳擊的對象,其力放而難收,即為太極拳之“引進落空”,爾后再將自己的力量作用在對方身上,加大對方失控的作用力,令對方處于無根無基無控狀態。此時,無論演練者如何收拾對方,對方均無還擊之力,只有挨打的份,沒有進攻的機會,這便是太極拳中的“得機即擊”。如此迎戰還擊,即為太極性所主張的以柔克剛。
太極性在太極拳中的運用方法主要是沾、依、粘、隨四種。沾即指演練者如同膠一般,緊緊地沾住對方;依即指演練者要依靠對方,與對方一直保持著十分緊密無間的關系;粘即指演練者要如同漆一般,當對方想收身脫離之時,緊貼上去,令其欲罷不能;隨即指演練者必須隨著對方來去,彼欲左已則左,彼欲右已則右。只有沾必有粘,只有依必定隨。沾、依、粘、隨的方法中身體正是剛柔相濟地去化解對方之勁,所以,必須不頂不抗,隨來隨往,在對方運行之中尋求破綻,以期實現以柔克剛的最終目的,用技擊的技巧輕而易舉地制服對方。
太極性的靈活運用是一個相當高的層次,它的實現需要演練者進行長時間的鍛煉,方能運用得當。初學太極拳時,演練者不常活動,身體上各部位都比較生硬,存在著一股僵勁。所以,要掌握太極性的運用,必須先從柔勁的鍛煉入手,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克服自己身上存在的僵勁,便會越練越靈活,氣血愈暢通,手腳則漸漸生力,而這些力則是由柔中而產生,進而便可自柔中生剛。由剛而柔,再由柔而剛,剛中產柔,柔中生剛,剛柔相濟,隨屈就伸,無過不及,豁然貫通,運轉自如。演練者只有達到這個階段,方算悟徹了太極性,具備了一定的功夫,再繼續深造下去,即可達到拳術爐火純青的境界。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