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絲拳拳法拾遺
欄目分類:太極八卦 發布日期:2017-07-02 瀏覽次數:次
傳統武術將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精神、氣、力、功八個方面稱為“八法”。其中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稱為外四法,精神、氣、力、功稱為內四法。纏絲拳古拳譜《纏門打經》表述的“八法”文字精煉,但是,與上述八法有些差異。為了讓企學者全面了解纏絲拳拳法,現將采集的前輩拳法經驗和高論集錦,撰文拾遺補缺,詳述并完善纏絲拳八法內容。
一、手法
“用起手如風過,又要腳步不錯,乃成手法”。
人們習慣說學武術是“學拳術”,說明拳術主要是以手法為主。人手上的穴位較多,有六條經脈經過手連接到人體的五臟六腑,因此,練手就是練身。拳諺云:“拳沒掌能,掌沒指精”。掌指為手臂之梢節,特點是靈活多變,因此,手法在纏絲拳法中使用頻率最高。掌法是以掌緣、掌背、掌心、掌指為主而制對方的方法。用掌能勁貫掌指為上乘,欲致敵仰跌出,掌取敵胸部;欲致敵離地向后拋出,掌取敵腹部。用掌要訣:手隨腰轉,意向涌泉,神主勞宮,凸掌翹指。用指要訣:蜻蜓點水 一觸即收。以下重點說掌法,纏絲拳掌法可分類為:
(一)攻擊性掌法:
1.推:用側立掌的掌緣或正立掌陰面。如順纏;
2.跺:用橫立掌的掌緣,如跺掌;
3.劈:用斜立掌的掌緣。如力劈華山;
4.扇:用橫立掌、豎立掌。如迎面貼扇;
5.搓:用橫仰掌掌心或掌緣。如穿花掌,磨牙手;
6.兜:用下仰掌。如兜肚掌;
7.戳:用俯掌的指尖。如標手。
(二)、防御性掌法:
1.鉤:用倒立掌掌緣。如鉤手;
2.起:用側立掌。如起手;
3.巴:用反手橫俯掌。如浪排手;
4.踏:用橫仰掌或橫俯掌。如踏標手;
5.榨:用平立掌掌緣。如雙榨;
6.剃:用正立掌的掌緣。如剃手。
纏絲拳出手要求,“拳從心下發,掌向胸中伸”,攻防要顧人體中線,守中用中。使拳要明螺旋,用掌則暗螺旋,就象打電鉆,旋轉沖擊增大了鉆透力。出手要隨曲就伸,形曲時力沒有方向,便于再次發勁力。發手之后,趕打為上,才能招法連成,用前填步填捶,或者一式連三手,一手比一手更給力。纏絲拳先發制人用純陽手,先手出擊,不招不架,就是一下,一招制敵。純陰手陰力無跡,沒有深厚的內功不成。后發制人用陰陽手,防攻兩個節奏合成一個節奏,化打合一,后發先制。陰手為柔,多用于試探和御敵等。例如反踏等。陽手為剛,多用于攻擊,例如標手等。纏絲拳的手法多為陰陽交替運用,柔顯化解,剛顯攻擊,例如滾鏟等。周泰昌傳《纏門打經》手抄本中,總結纏絲拳手法有巴、拿、纏、探、粘、掛六手,此外,還有斷手等手法:
巴:外轉腕反手俯掌,反擒對方上肢部位;
拿:順手俯掌順勢拿對方的關節部位,即抓筋拿脈。分壓拿與采拿兩種手法,要領是一準、二實、三牢;
纏:掌、拳或腳順著對方來力方向,纏繞化解對方攻勢,使來力落空;
探:搭手輕觸對方肢體表面,探測(聽)其勁力走向;
粘:得機得勢之時,貼緊對方,如膠似漆,順勢借力跌摔:
掛:起手或鉤掛對方拳腳,防御或化解其進攻。
斷:分為橫斷、豎斷。橫斷;雙手用平立掌,帶肩峰;豎斷;上用立掌,下用鉤纏。
在實際運用中,以上手法多是配合步法盤旋綜合運用。
二、眼法
“用眼恰似流星,無論百般器械入門,眼如閃電,乃成眼法”。
眼睛必須和身、手、步等配合才能完成拳勢動作,眼法要求:
(一)站樁時,除了站樁姿勢正確,還要求目光要遠眺,眼神要放出去。
(二)打拳時,除了動作準確無誤,還必須眼要注手,以神領形,神形一致。如果眼不注手,則神不注目,是為心意不合,會導致勁力之分散。
(三)應敵時,雙眼注視對方兩眉之間的印堂,余光覆罩對方全身及周圍情況。眼法要領:觀其肩,肩轉必然出手,肩跌必然起腿;觀其胯,胯轉必然移步;觀其目,察覺對方的心理,及時作出正確的判斷。纏絲拳眼法要達到“眼宜煞”的極致功效,致使對手產生恐懼心理,喪失信心,提升自己的必勝信念。
拳諺云“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若遭遇多人圍攻時,在眼睛暫時看不到的地方,就要借助耳朵的聽覺來彌補,留心在意腳步聲、躍竄聲、拳掌、器械的聲音等,經過訓練能聽得出來。
三、身法
“立身猶如架屋立柱之勢,任其前后左右反正偏側,其勢不能動搖,乃成身法”。
法門以正為先,身法固形五要:虛領頂勁、含胸撥背、沉肩墜肘、圓襠合膝、氣沉丹田。如此,上盤輕靈,下盤沉穩,立身中正,方能形成“架屋立柱之勢”。轉身時先回頭、眼領手,盯目標,全身整體同步速轉。轉身換步時,實腿以腳跟為軸旋轉,虛腿以腳尖為軸旋轉,轉身先行尾閭旋轉,腰催四肢行。身法要領:符合“六合”理法。何為六合?六合包括內三合與外三合。這就需要經過先求形似的多年磨煉,動作準確熟練之后,體現出陰陽協調的運動特點,才能漸至神似,意識為先的階段。最終,達到內外相合,陰陽相合、勁勢相合,即將人體的散勁整合之目的,概說為“六合整勁”。
總之,身要有吞吐浮沉、反正偏側擠靠等之形,身法是否穩固與好壞,直接影響到手法和步法動作的協調完成。“身法乃藝之門戶,進退盤旋,旨由身法。”(清·吳殳《手臂錄·附卷上·身手法篇》)。
四、步法
“打法之中,先要練拳習步,兩足落地猶如猛虎下山之勢,乃成步法”。
纏絲拳定步法則:“腳不宜直,站丁不丁,八不八”即丁八步。
丁八步的前腳有三個作用,導向、擺扣、轉換。前腳尖微朝向襠內關是為了護襠,又暗藏滑腳防對方進我側門;后腳尖內關是為了方便進退或起腿;
纏絲拳活步法則:起步不過寸,落步如定釘。
進退步法走螺旋,變化在腳跟,定步在腳心。兩腿重力的分布比例:進步時,前三后七,前腳落地,后腳必跟,前虛后實,腳掌定勢后不可飄移,用以支撐腰部發力。退步時,前七后三,后腳跟提起,腳尖擦地后退,前實后虛。步法重點要掌握虛實互換,兩腳虛實分明,步法陰陽平衡。若虛實不清,乃技擊大忌。練步日久,重心穩定,換步敏捷,方能進退神速。步盤旋則以骨盆為圓,以脊椎為軸,多用螺旋步、玉環步等。“拳打腳不依,始終受人欺。拳打腳不移,始終受人逼。手腳一齊進,打人必得勝”。概而言之,走行步法,隨機善變,內扣外擺,雙腳扣擺。步法的轉換是帶動身法與手法的先導。
據先賢鄭三吉留傳的“纏絲八步步法圖”,八步步法對應在八卦卦位上,內藏玄機。纏絲拳套路“十二時辰”步法就是腳走卦位,纏絲拳名師蔡義耕揭示說,在屋內操練“十二時辰”有鎮邪之功效。
五~六、精神、氣
精神、氣即我們習慣說的精、氣、神。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維持生命的動力是“氣”,而生命的體現就是“神”的活動。
道家認為人有三寶:精、氣、神,是人生命的三大要素。在精、氣、神三大要素中,精是本源,下丹田(氣海)為藏精之所;氣是動力,中丹田(膻中)為藏氣之所;神是主宰,上丹田(印堂)為藏神之所。內丹功先練入靜功(筑基),后煉“三關”,⑴煉精化炁:為內煉初關(百日關),著重煉氣沉丹田之內功,乃強化元精;⑵煉炁化神:為內煉中關(十月關),著重煉內氣的全身流注運轉,乃強化元氣,;⑶煉神還虛:為內煉上關(九年關),著重神意的修練,乃強化元神;煉神還虛不再稱“化”而稱“還”,即返還先天無極之意。最終煉虛合道,道—即虛無,返本歸根,丹經中常以“○”代虛。功成之后,精、氣、神合一,人體精滿、氣足、神旺又稱為“三全”,可達到健身固形、去病延年之目的。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旨在善養精氣神成為益壽之基。
龍門祖師邱處機曾告誡世人,天下只有養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藥。龍門派主張先修性后修命,性命雙修,修性即修心,修命乃求術也,不修心者,只是一個武夫。纏絲拳以武養生,靜養神,動養形,神形共養,性命雙修。靜功調意識以養神,動功調呼吸以煉氣,以氣行推動血運,周流全身;練拳通過形體、筋骨、關節的運動,使全身經脈暢通,滋養人的整個機體,陰陽消長轉化始終保持協調,即陰陽平衡,性命雙修是延年益壽的法寶。古往今來對精氣神修煉有為者多是高壽之人,有文字記載,龍門派名道王常月(公元1520---1680)駕鶴西去時160歲;纏絲拳名家楊為善高壽112歲,于天沛、唐新知等都長壽到93歲。
道家主張通過精、氣、神的修煉達到長生不老的思想影響了傳統武術,使其把技擊和養生融合。因此,“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是修煉內家拳的不二法門。無明師指點丹功修練程序、要領、火侯等,煉丹則法繁難成。道藝重練神,武藝重練氣。為此,企學者也可以只修練經胳周天,形成內勁以助擊技,大道至簡,小有所成。
七、力(勁)
習武之人大多數都習慣性說出拳發力,其實,內勁才是內家拳技擊的精髓。內勁因為看不見形狀,聽著覺得有些玄奧。太極拳大師孫祿堂在《拳意述真》中言明:“拳中之內勁,是將散亂于外之神氣,用拳中之規矩,手足身體動作,順中用逆回于丹田之內,與丹田之元氣相交,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虛而實,皆是漸漸積蓄而成,此為拳中之內勁也。”明白了什么是內勁,那么,勁與力又有什么區別呢?有比較才有鑒別:
(一)力是人體骨骼與肌肉張馳緊放發出的效能,力是人先天具有的。勁則是人體骨骼與筋的開合蓄發產生的能量,勁是人后天練就的;
(二)運氣為發勁。不運氣則為發力;
(三)氣行于內,勁的運動方式是螺旋形。力現于外,力的運動方式為直線形;
(四)用力只打擊人的一個點。用勁可將人體打飛出去。
人的本力是基礎,再通過練內勁增大勁力,所以,力與勁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以下稱勁力。
氣走經胳周天是練內家拳增大勁力的必由之路。修練內功先要知道三節、九竅、十六關。人體有三節之分,即梢、中、根節,三三共九節,九節之中又有九竅。臂三節三竅:勞宮穴是梢節竅,曲池穴是中節竅,肩井穴是根節竅;身三節三竅:百會穴為梢節竅,膻中穴為中節竅,海底穴為根節竅;腿三節三竅:涌泉穴是梢節竅,鶴頂穴是中節竅,環跳穴是根節竅。梢節主手法,中節主身法,根節主步法。十六關是指人體的十六個主要部位:兩肩、兩肘、兩腕、兩胯、兩膝、兩踝、兩臀、胸、腹。明三節是發勁時的運用,明九竅是掌握按竅用氣,斂氣入骨的運用,明十六關是掌握內纏外繞、形成混元氣。然后,在內外合一,上下相隨的基礎上,通三節、貫九竅、纏繞十六關,混元內氣發放即是內勁。練樁功、拳功與內功都能煉出內勁,方法有靜功修煉,如定樁、周天功等,動功修煉,如活樁、套路等。無論靜功或動功都必須達到氣沉丹田,才能夠形成“煉精化氣”,能量才會聚集,這是內勁生成的第一步。內氣的運行即“煉氣化神”,舒筋活胳,暢通力道,乃是修煉內勁的第二步,也是學以致用的關鍵。人身之氣發于命門,當勁貫四梢之時,則內功漸入化境。所以,修練內功,氣沉丹田是關鍵,混元一氣是目標。練內要注意內氣通達四梢,若內氣長期在體內憋著就會對練功者的心臟、血管造成損害。練功時,呼吸的氣息頻率要輕緩,實用時,氣息頻率必須加急。
內勁是日久功長,年齡愈大,功夫愈深,還能養身長壽。反之,若不知道內養,只練外強身,求肌肉力則傷血,不經常練肌肉力,力量又會消退,人過壯年之后盛極而衰,人會短壽。所以,內家拳強調,練勁不練力,勁力打拙力。
發勁力的要領:以松為本,以緊為用,以意領氣,以氣運勁,以勁催力;
發勁力的順序:起于腳(涌泉)、發于腰(命門)、摧于肩(肩井)、達于手(勞宮);發勁力的表現:輕出重擊,慢勁快打。
纏絲拳注重寸勁、纏絲勁。寸勁:近距離發的短勁,力程短、力度大。例如填捶。纏絲勁:以腰腹旋轉為主,肢體螺旋運動發出的整勁,將對方跌倒或拋出。例如踏標手。
無論是長勁或是寸勁都要有穿透之意,懂勁始為拳學法門之階。內勁要有意識練、無意識得、下意識發。《拳論》結語:“拳法之妙,在于運勁”。
八、功
拳諺云“無功不成拳”。纏絲拳外拳內功,性命雙休,如鳥之雙翼,缺一不可。
功有多種分類方法,在此,按內功與外功劃分。何謂內功?以練精、氣、神為主,功成后人整體內壯的功法。比如周天功。何謂外功?多指訓練身體局部或表皮的抗打擊的能力,達到外壯效果的功法。比如渾元功。拳諺云:“行如風、站如松、坐如鐘、臥如弓”,有心者行、站、坐、臥都可以練不同的功。練功時,外功應從“動”字上練功夫,內功當從“靜”字上悟妙旨。拳與功兩者關系為:功屬柔而拳屬剛,剛柔相濟;拳屬動而功屬靜,動靜相間。內功是拳術家的軟實力,有了內勁,普通手法也可成為高妙手法,纏絲拳名家都是內功修煉的集大成者。
上述“八法”中,外四法側重練形,內四法側重練神,內外合一,體現出武者形神兼備的特點。因此,明白纏絲拳“八法”,練好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精神、氣、力、功,方能功夫有成。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