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淮河派功法醫學
欄目分類:太極八卦 發布日期:2017-07-02 瀏覽次數:次
武當淮河功法醫學乃武當正宗道醫,主要依靠一雙手(推拿、點穴、正骨),一根針(針灸)、一把草、一爐丹(道家氣功),實踐證明,它在治療各種疾病,特別在治療眾多疑難雜病中,常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功法醫學是建立在功的基礎上,程定遠告誡我:“學法不學功,到老一場空,練功不學法,是個睜眼瞎”,只有認真學好功,才能真正學好法。
一、千金口訣
三里內庭穴 肚腹真妙訣
曲池與合谷 頭面病可撤
頭項如有痛 后溪和列缺
腰背痛相連 委中昆侖穴
胸脅如有痛 內關大陵捷
環跳與陽陵 兩腿兼兩脅
三百六十穴 不外千金穴
當補宜久留 當瀉立宣泄
識得輕和重 渾如湯潑雪
二、千金心得
千金心得是定遠公在數十年的行醫實踐中,運用千金口訣,并根據自身修煉功法時候,對精氣神和經絡的感悟,不斷地摸索而總結出的寶貴經驗,是對千金口訣的繼承和發揚。
1、足三里
此穴功能升補脾氣,溫中,瀉熱,補之,固衛健脾。瀉之,升清降濁。燥熱傷胃,濕困傷脾,脾之濕土,能和胃燥,表里得和,則可少病。土燥則熱,熱則陽亢,滎(內庭)可滋潤,脾胃和,疾自去。
體虛瘦弱,胃寒腸鳴,下痢,眼目紅腫,脾寒泄瀉,皆能治之。因三里之性雙向,故無論脾胃寒熱,食滯吐瀉,六腑作脹,急慢胃炎,幽門痙攣。皆可緩解。此穴小兒禁灸,小兒純陽之體,灸之則傷目。
胃痛加中脘、腹脹加天樞、腹痛加氣海、便秘加天樞,三陰交。
嘔吐加內關、痛經加中極、氣海、三陰交。
消化不良加下脘。
2、內庭
牙齦痛、咽喉腫痛,乃氣有余,當瀉。喜靜惡聞聲,,為氣血不足,當補,此穴能清陽明之熱,治隱疹,衄血,喉肌痙攣。余如四肢厥逆,腸鳴腸疝,不思飲食,耳內蟬鳴,內庭效佳。
3、曲池
發熱無休。遍體廯癩,瘡疥、癰腫。半身不遂。傷寒余熱不清。喉痹喘促欲死。肋膜炎,肋神經痛。曲池為合穴,功能清熱散寒,行氣活血。
4、合谷
此穴能升能降,能宣能通,發表、清熱、祛邪,能止汗,又能發汗,但宣散力強,對老、幼、體弱及怯針者慎之,不可久留。淺刺毛細血管收縮,色白。深刺時毛細血管擴張,增多,色紅。
治發熱,汗不收,面目浮腫,鼻血不止。視物不清,咬肌痙攣,口噤不開。瘡疥,風疹。能把通絡,墜胎。風痱,痿癖。
額前痛加攢竹、上星。(大便干燥、結,胃腸之熱上攻前額),頭暈加風池、天柱、上星以清頭目,而散風熱。目赤紅腫,兼脅痛,口苦,咽干,舌紅,脈弦,加攢竹,絲竹空。(結膜炎目干,澀痛、視物不清可參用),鼻塞加加迎香,風池。(胃氣壅塞,至肺氣失和)。牙痛加下關、頰車、承漿。咽痛、便干、尿黃,先刺少商,再放商陽,后強瀉合谷,以清腸熱。
瘟毒面腫加水溝,以清上焦風熱,而利水消腫。腹痛加天樞、氣海。傳導失司,以致痛泄。(或受涼臍痛)。頭痛、煩躁加太沖、印堂,以鎮靜。凡神經衰弱、失眠、氣血不調引起者均宜。
5、后溪:
偏頭痛加太陽、率谷。少陽頭痛、口苦、咽干、心煩、喜嘔,脈弦,及外感風寒引起之偏頭痛皆宜。前額痛加攢竹、上星外,再加頭維。(咳吐黃痰、鼻塞、陽明風熱上攻,慢性鼻竇炎,神經性頭痛皆宜。)鼻塞加上星、迎香、風池、合谷。咽痛加少商、商陽。氣喘加肺腧、定喘。
6、列缺:
治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咬肌痙攣,口噤不開。痰壅氣堵,口歪。咽干。胸項痛。全身風痹、麻木。此穴功能解表,散邪,清瀉胃腸之熱,理氣行水。
咳嗽加尺澤、肺腧、天突。失音加廉泉、照海。后腦痛加風池、印堂、太溪。項強加大椎、風池、大抒。腕痛加陽溪、合谷。
7、內關:
胸中苦悶,取內關、建里。腹痛脹加公孫。腹中包塊、氣塊加照海。此穴治嘔吐、精神突然失常效佳。
8、大陵:
治扁桃體炎、肋間神經痛、氣攻胸腹、心肌炎、精神病。腹痛加外關、支溝(腹瀉便秘皆宜)。心悶、失眠加勞宮。
9、委中
此穴能和降胃氣,清血中之熱。疏通膀胱之氣,以治小便難、遺尿。腰痛無論虛實,均可瀉委中(放血以活血、行淤、調和氣血),傷暑氣滯、暑熱傷氣,中暑腹痛,均宜刺放委中。
腰痛加腎腧、大腸腧。背痛加大椎、肝腧。腿痛加秩邊、承山,灸之其效更佳。膝痛加陰陽陵。下肢沉重、或微腫加三里、三陰交(疏通經絡、活血散寒)。暑熱傷中、致腸胃功能失調而上吐、下瀉,加曲澤。丹毒熱毒起疹,紅赤如丹加曲池、三里(初起加服牛黃解毒丸、銀翹解毒片),痔瘡痛疼加長強。
10、昆侖
此穴能清熱、利濕、止痛。腰膝疼痛、脊背拘急,臂重不舉。暴咳、喘促,踹痛不能履地。暴喘沖心。腰肌痙攣。偏正頭風,鼻衄。
11、環跳
此穴能祛風、利濕、通經、活絡。治冷風、濕痹、半身不遂。閃腰岔氣、周身拘急、跨痛、小腿疼痛不能轉動。腳氣、下肢疼痛。
12、陽陵
此穴能瀉肝平火,清肝膽火熱,舒筋止痛。治半身不遂。冷痹不仁,腰背重痛,雙膝腫痛。足痛難移,腳氣痛,關節炎,顏面浮腫,胸悶脹痛,常無大便,下肢痙攣。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