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養生學發展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9-07 瀏覽次數:次
嵇康(223~262),字叔夜,譙國铚(今安徽宿縣西南)人。“竹林七賢”之一,常修養性服食之道,著《養生篇》三卷,已佚。傳世《嵇康集》輯本中有《養生論》、《答難養主論》、《答難宅無吉兇攝生論》等篇專論養生,其養生主旨為“清虛靜泰,少私寡欲”,這是嵇氏清談“玄學”思想在養生方面的反映。
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總結了前人養生經驗和方法,指出養生應在無病、年輕之時就開始,并提出“養生以不傷本”的觀點,不傷即養,具體提出近30個“不”,如“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不欲極譏而食,食不過飽”、“不欲多睡”、“目不久視”等,涉及四時寒熱、飲食宜忌、坐臥行逸等方面,目的在于告誡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預防,以不傷人體正氣為養生根本出發點,所謂“養其氣所以全其身”。書中還談到龍導、虎引等導引術以及“堅齒”、“明目”、“聰耳”、“胎息”等功法,其中“胎息”、“堅齒”的論述在氣功史上尚屬首次,對后世影響很大。
張湛,東晉高平(邵治在山東金鄉西北)人,清談玄學家。著有《養生要集》10卷、《延年秘錄》12卷,均佚。《醫心方》、《太平御覽》有其佚文。他提出著名的“養生十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在《養性延命錄》、《千金要方》等后世著作中都有載錄,備受推崇。
陶弘景自幼仰慕葛洪,有學道養生之志。他收集了前代如彭祖、張湛、胡昭、封君達等養生家的語錄,等養生論述,結合自己的體會,編輯而成《養性延命錄》2卷,包括飲食起居、精神攝養、服氣療病、導引按摩、藥物補益等內容,認為人之壽夭不在天,善養生者長壽,指出“養生之法,但莫傷之”,切忌勞逸、飲食、房室等過度。另著《真誥》,亦有藥物、導引、按摩等養生法,其中“協昌期”篇介紹摩面、拭目、挽項、叩齒、咽津、櫛發等頭面按摩術,簡便易行,一直為后世養生家所繼承、沿用。
這一時期出現的上清派經典《黃庭經》(包括《上清黃庭外景經》和上清黃庭內景經),以七言歌訣論述養生修煉的原理,是養生流派的重要著作!锻饩敖洝分鲝“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內景經》則介紹了守神存思等靜功方法,其中宗教與科學相摻雜,這也可以說是養生的一個特點,此書頗受后世道家養生者的推崇。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