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健筆蟠蛟螭
欄目分類:道家養(yǎng)生 發(fā)布日期:2016-09-06 瀏覽次數(shù):次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嵩樵、石樵、癡庵、癡仙道人等,河南孟津人。明天啟二年進士,崇禎中官南京禮部尚書,南明時為東閣大學士,入清官禮部尚書,掌弘文院,后任太宗實錄副總裁,加太子太保,謚文安。工詩文,善書,尤精于行草,宗二王,正書師鐘繇,亦多出自胸臆,有《擬山園法帖》和《瑯華館帖》,諸體悉備。其書法以沉靜豪邁的書風名重當代,與董其昌并稱,有“神筆”之譽。 王鐸是中國書法史上個性強烈、成就全面、影響深遠的一代大書家。因為他的降清,一直以來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也一度影響了對他的書法成就的認識。就書法成就而言,同時諸大家如黃道周、張瑞圖、傅山等,與王鐸皆難匹敵。黃道周稱“行草近推王覺斯,覺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吾謂行草之美,亦在‘殺字甚安’、‘筆力驚絕’二語耳。大令沉酣矯變,當為第一。宋人講意態(tài),故行草甚工,米書得之。后世能學之者,惟王覺斯耳。”王鐸確實當?shù)?ldquo;筆力驚絕”四字。吳昌碩尤極稱之,至有“有明書法推第一,屈指匹敵空坤維”之贊語。林散之奉王鐸為“自唐懷素后第一人,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啟功先生論王鐸亦毫不吝惜溢美之詞,他的論書絕句借倪瓚題王蒙名句推贊王鐸:“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并謂王鐸書法筆勢奔騰,字字有來歷,“譬如大將用兵,雖臨敵萬人,而旌旗不紊”。
此軸為王鐸臨古法帖《賢弟帖》,筆墨沉著,勁健縱逸,流傳自如,夭矯神妙,氣勢流宕,淋漓痛快。通篇縱放開合,變化萬端,搖曳多姿,風采動人。有縱有斂,于大氣磅礴之中寓幾分瀟灑雋秀,而非一味橫強豪肆者。吳缶翁《孟津王文安草書卷》詩云“文安健筆蟠蛟螭”,以喻此軸,恰相合也。 作品未署年款,從風格看,應是其五十幾歲時作。尺寸縱172厘米,橫50.5厘米,為長幅大軸。此類長軸為晚明流行幅式,亦是王覺斯擅長的體裁形式,非常適合他“風檣陣馬”、氣魄宏大的藝術風格的表達。 臨古法帖是王鐸書法常見的題材內(nèi)容。這類臨古之作在他的存世作品中占有很大比重,這與他的書法主張直接相關。王鐸在崇禎十二年(1369)所作《臨閣帖卷》題跋中曾言:“書以師古為第一義,近世書家以意騁,動無法度。”在《臨古帖》中又言“予書何足重,但從事斯道數(shù)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為”。甚至說“《淳化》《圣教》《褚蘭亭》,予寢處焉”,真是愛入骨髓。《倪氏雜記筆法》稱王覺斯“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以此相間,終身不易”。可見王鐸用功之深,臨古之勤。王鐸幼年學書,從《圣教序》入手,后學鐘、學米、學顏、學柳,尤鐘情于羲、獻,而于《宋拓淳化閣帖》得力最多。雖也是帖派,但與一般的帖學派的嫵媚靡弱截然不同的是,王鐸師古能化,不為古人所牢籠,學帖、學晉卻出之于雄強豪健,這得益于他的取法廣博,尤其對米書的用力,也是他的天分和本事。正如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所說:“王鐸一生吃著二王帖,天分又高,功夫又深,結(jié)果居然能夠得其正傳,矯正趙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了。” 此軸所臨《賢弟帖》,《淳化閣帖》卷五、《絳帖》卷一皆收入,列為佚名的古法帖。但姜夔撰《絳帖平》卷一“古法帖”條說“此帖乃王大令筆,書勢可見”,即認為《賢弟帖》為王獻之書跡。《賢弟帖》釋文大致為:“知賢弟至舍晚寒想顧之傷嘆遂爾永惟痛壽春富陽范道長體氣以小勝前日得此暑大都尋常新婦書寄物示諸人散騎二君何時還兄子皆佳能數(shù)為也。”此軸略有遺漏,當然這也是極常見的,并不影響其為王覺斯的一件精品佳作。《王鐸書法集》(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所刊王鐸癸未年(1643)所書《瑯華館信古擬古帖》卷開卷即是臨《賢弟帖》,亦有所遺漏。 又,近些年來,王鐸的書法受到越來越多的書法愛好者和家的喜愛和關注,在藝術品市場上備受追捧。去年北京匡時秋拍四件王鐸作品成交過億,曾轟動一時。讓人感慨的是,當年的王鐸卻好像是寂寞的,常有知音難覓之感,嘗言:“予學書三十年,鮮遇知己,每有知稀之嘆。……悠悠千載,不知者必謂我言也詡。何詡何詡,安得知己。”去世前兩年(1650)所作《瑯華館學古帖》題跋仍感嘆“識者寥寥”。現(xiàn)在我們欣賞著這件雄暢茂密的精彩佳作,可以不能免俗地打量它的市場價格,但我們更慶幸的是得以欣賞到如此精妙的書法藝術,三百多年后有幸成為那個曾經(jīng)寂寞的王覺斯的賞音!(2012年11月21日8版)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