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十二月令風俗藥事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9-04 瀏覽次數:次
人類學家們常說風俗是人類生活的抒情詩,但這樣的詩,也會由于時代的阻隔而被漸漸淡忘,因此抄一點舊聞,也許還有些必要。但所抄內容亦有限,僅于藥事而已。
正月
元日,用柏葉浸酒,飲之,人身輕。語出崔寔《月令》。柏樹是常綠喬木,正月年供中,常插柏枝數枝,取長壽不老的意思。《本草綱目》將其列在“木部”首位,因為柏樹不怕霜雪,得木之正氣。葛洪《抱樸子》中記一個毛女的傳說,講秦末有一個宮人,逃到深山中,沒有東西吃,只好吃柏樹葉,開始還覺得苦澀,后來就感到很好吃了。于是,不再饑餓,而且冬天不冷,夏天不熱。一直到了漢成帝時,有獵人在山中看到她,渾身黑毛,行走如飛。民間服柏葉酒的風俗,是不是就出自這個故事呢?
元日四更,用干葫蘆藤或干葫蘆煎湯,為小孩洗浴,終身不出痘瘡。語出《珠囊隱訣》。鄉村人家往往種葫蘆,嫩時作蔬菜,老時收葫蘆瓢,用作器具。而小葫蘆做成的 玩具,小孩尤其喜歡。
二月
二月里,桃花初開。該月丁亥日,收花陰干,揉成碎末;戊子日,與井花水一起服用,美容顏。《詩經》里的少男少女歌唱道:“桃之天天,灼灼其華。”這不只是單純語言上的比興吧,極有可能那時的桃花就被當作少女們美容的良藥。桃花如此嬌艷,若以桃花為食,自然人亦可以同樣嬌艷了,所以唐人有詩詠道:“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桃花,正是從先民時代即流傳下來的一首風俗詩,一幅風情畫。
二月二日,取鮮枸杞葉煎湯,晚上沐浴,使人身上皮膚光澤,不病不老。語出《千金月令》。枸杞葉、子、根、皮,都有滋養作用。鄉村野老,常摘枸杞新芽(名曰枸杞頭),以熱水沃之而食,能使老眼復明。此風一直延續到今天,枸杞已成春天應時野菜之一。
三月
“三月三,薺菜花開賽牡丹。”這是吳地的歌謠。此日,女兒回娘家,采薺菜花連根帶葉洗凈,與雞子同煮,食之心地聰明。《詩經》上說:“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可知薺是很甘美的,很早以前就是一種有名的菜蔬。三月間,薺菜花在田邊溪頭爛漫地開了,這是一年中明媚妖嬈的季節,農家女兒帶著她的小兒女一路走回家,眉眼中寫出多少歡樂,難怪她要把路邊薺菜花都當作牡丹了。又,在清明日,采薺菜花,陰干,作燈杖,掛在家中可 以辟蚊蛾。語出《瑣碎錄》。
三月上已日,采苦楝花,倘無花,可用樹葉,鋪放在床上睡席下面,可以辟蚤虱。苦楝樹在初夏開淡紫色繁花,三月似乎早了,故用葉代替。窮人家多受蚤虱一類蟲豸的侵擾,所以這個苦楝辟蚤虱法富貴人家就用不著了。
寒食日,用楊桐葉、冬青葉等樹葉染飯,色青有光,吃了它,可以補陽氣,這是吳越的風俗。現在則用麥青草搗爛,取青汁,和糯米粉作青團。每至三月踏青時,攜而食之。家做的比市面上賣的要好,市面上做得太精細,反而失了風味。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