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古代中印醫藥學交流史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9-04 瀏覽次數:次
南北朝時,中印佛教僧侶往來頻繁。我國求法印度的僧徒大都精通藥學。如公元六世紀,高僧宋云就向印度人介紹了華佗的醫療事跡。唐代僧人曾在印度居住二十年,用藥學為印度人診治疾病,并介紹、宣傳中醫藥學,如本草學、脈學、延年益壽術等知識,促進了中印醫藥學的交流。
我國向印度傳入藥物的時間較早,品種也較多。如人參、茯苓、當歸、烏頭等,被印人譽為“神州上藥”。我國與印度的交通主要是海運,通過海運的藥物貿易也十分興旺,不少藥物傳入印度后,又再傳入阿拉伯地區。如十三世紀阿拉伯藥物學家伊本·巴伊塔爾《藥草志》中就提到印度有一種叫使君子的藥物,來自中國,經印度傳入阿拉伯地區,是驅小兒蛔蟲的良藥。
最早將印度醫學傳入中國的是東漢末年,伊朗國王滿屈二世的王子、佛教徒安世高。南北朝時,印度醫藥隨佛教書籍傳入中國,到中國的印度人也大多懂得醫術,唐時有印度醫生來華行醫。鑒真大師就曾請印度醫生治療眼病。公元713年,婆羅門僧人曾向唐明皇獻長生藥仙茅方。在《外臺秘要》、《千金方》等醫書中收錄了印度的方藥和治療方法。如阿伽圓方、耆婆治病丸、耆婆治惡病方等十余首方劑及天竺按摩術、天竺經論眼等治療方法。在《隋書·經籍志》中收錄已被翻譯成中文的古印度醫書就有《婆羅門藥方》、《龍樹菩薩藥方》等十余種數十卷。
自南北朝開始,歷代都有印度的藥物如龍腦香、象牙、石蜜、犀角等或通過饋贈或作為貢品或成為貿易商品傳入我國。古印度醫學傳入我國后,陶弘景、巢元方、孫思邈等醫家曾試圖用印度醫學理論和中醫學理論相匯通的觀點,闡明中醫學理論。
古印度醫學病理學的主要內容是“四大說”,即地水風火。“大”之義為氣,認為“一氣不調,百一病生,四氣不調,合生四百四病”。“四大說”成為了古代中印醫學匯通嘗試的醫家解釋病理的基礎。
孫思邈根據古印度醫學的“四大說”與中醫學的病因學,提出了發生疾病的原因有四種:第一種為冷,第二種為氣痰,第三種是邪風,第四種是熱毒之邪的匯通發病學觀點。孫氏還把中醫臟腑學說與古印度醫學理論進行了匯通,指出:百種疾病離不開五臟,五臟各有八十一種疾病,冷熱風氣四種病因,共產生四百零四種疾病。孫氏把古印度名醫耆婆關于天下物類皆是靈藥,萬物之中無一物而非藥者的觀點,匯通中醫藥學后,不但影響了孫氏的臨證實踐,而且對后世中藥學的發展也產生了大的影響。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明確提出了天下無一物不可以為藥的思想和觀點。
古印度醫藥學傳入中國后,盡管有些醫家對它們進行了研究與匯通的嘗試,但古印度醫學理論沒有對中醫藥學產生較大的影響,只從不同的側面豐富了中醫藥學。古印度的藥物則成為了中藥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大都收錄到了唐朝以后的歷代本草著作中,并完全中醫藥化了。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