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骨傷科醫藥學家—藺道人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9-03 瀏覽次數:次
[導語]藺道人,唐代骨傷科大家,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生活于公元8-9世紀間,一說約生于790年,卒于850年。其真名無可考,因出家為僧,故稱道人。
【名家生平】
藺道人雖是僧人,但兼通醫藥,尤精于骨傷科,經常在修道之余為貧病者、傷折患者診病治傷。唐會昌年間(841-846),朝廷下令廢除佛教,廢止寺院以促進僧侶還俗從事耕織,僧尼26萬多人被迫還俗,4600余所寺廟被收回另作他用,史稱“會昌法難”。在這樣的背景下,藺道人也離開長安,來到了江西宜春縣鐘村,隱名埋名,過著半自耕的隱居生活。
在此期間,村中一位彭姓老漢經常幫他耕種田地。一次這個彭姓老漢的兒子上山砍柴時由于不慎從樹上跌落,導致全身多處骨折,傷勢嚴重。藺道人見此情況,重抄舊業,用自己高明的整骨技術,為其治愈了傷痛,數日后痊愈如初。從此,他精湛的醫術遠近聞名,登門求醫者絡繹不絕。藺道人應接不暇,遂將自己的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彭老漢,并將珍藏多年的骨傷科專著《理傷續斷方》相贈后,不辭而別。彭老漢得到藺道人秘傳后,依方治病,活人甚眾,也成為遠近聞名的骨科醫生。彭老漢稱藺道人為仙,故將所得之書名之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學術成就】
《理傷續斷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骨傷科專書,內容比較豐富,并有著相當高的學術價值,反映出我國在九世紀前骨傷科理論和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藺道人的學術思想源于《內經》和《難經》,以氣血學說為立論依據,繼承了葛洪、《千金要方》和《外臺秘要》等骨科方面的學術成就而有所創新。他在書中所敘述的診斷治療方法和步驟,強調運用麻醉、拔伸之牽引,收入骨、捺正之復位,夾縛之小夾板固定,外敷內服藥物及早期之全身和局部活動等,在現代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時仍被有效運用。他第一次倡導和規定了骨折脫臼等損傷的治療常規;并對復雜骨折的外科手術、手法整復原則和治療技術亦有創造性成就,他已明確提出處理復雜骨折的原則;同時,他還非常重視方藥在骨科的運用,書中載40余方,有洗、貼、摻、揩以及內服諸方,奠定了骨科辨證、立法、處方和用藥的基礎。
藺道人的學術思想和醫療技術成就對后世骨科發展影響深遠,是我國骨傷科學早期的奠基人,在醫學史上有著重要的貢獻。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