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養生學的現代價值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9-03 瀏覽次數:次
一、正確理解理念推動的健康發展 的宗旨是修仙成道、濟世利人。的精華在于其性命學說,也即道教。道教是非常重視現世生命存在的宗教。道教的早期經典《太平經》就說:“天地之性,萬二千物,人命最重。”《度人經》中說:“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充分體現了道教貴生度人的特點。道教以長生成仙為終極追求,充分表現了道教熱愛生命、渴望永生的熱忱和探索精神。道教中,把修真得道之人稱為“真人”,何謂真人,“修道于身,愛氣養神,益壽延年,其法如是,乃為真人”(《老子河上公章句》)。這些觀點和主張,反映了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要以人的主動精神去探索和實現人類的健康長壽,并通過各種實踐方法,取得人類把握自身生命的途徑。 道教理念的基礎和出發點是“重人貴生”, 正如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在《坐忘論》中所指出的那樣:“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大家所熟悉的《周易參同契》中也提出:“引內養性,黃老自然,含德之厚,歸根返元。”溫習古人的經典,我們可以看出,道教的治身養生,不是單純的調養身體,而是和人內在的心性修煉、自身修持的提升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生道合一”、“性命雙修”,是身體健康和道德提升的統一。道教全真派的開創者王重陽提出“性命雙修”,高尚之士性命兼達。宋代著名的道士和仙學大師李道純提出:“先持戒、定、慧而虛其心,后煉精、氣、神而保其身”,性命雙全,形神俱妙。這一思想提出后,逐漸發展成為道教養生理論的核心,將傳統中的養生,推向了一個更高層次的境界。
二、積極推廣養生促進社會和諧進步 道教養生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具有綿延數千年的傳統,而且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人的基本愿望,是健康;人的普遍期待,是長壽。俗話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下民有長壽之愿;天地人情,若合一焉。改革開放30多年,人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當然更重視健身養生。眾所周知,道教重視生命的價值,以生為樂,追求生命的健康長存。要保持生命的健康狀態,就要懂得養生之道。道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探索出了各種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發掘與普及道教中的養生文化,有利于促進全民全社會的健康水平,讓古老的傳統宗教更好地為人民群眾健康服務。我們要秉承道教中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養生文化,同時也要抵制打著道教旗號故弄玄虛、神乎其神、違背科學和道教正統傳承的現象。 生命健康了,就能促進身心的和諧,從而為社會的和諧奠定良好的基礎。當前,全國上下都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茖W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而人本之“本”,首先是要以健康為本。《道德經》曰:“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道教的“太和萬物”與生命的本質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緊密相連,道教養生的深邃內涵之一也在于“修身致和以促社會和諧”。發掘與普及道教養生文化,能夠更加有利于營造健康和諧的社會氛圍,成為促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積極因素。 三、深入挖掘養生智慧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文化作為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道教是我國五大宗教中唯一土生土長的宗教,在18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道教文化以鮮明的民族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對中華民族的各個方面都產生過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舞臺上,道教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一定程度上,它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代表或象征著中華文化。 今年7月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要著眼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作為中國固有的傳統宗教,道教應該在這方面有所作為、有所建樹。特別是道教的養生理論,雖然年代久遠,或有蒙塵,廣博散亂,精華與糟粕并存,但不乏深邃的智慧和寶藏,需要包括在座各位在內的有識之士的探索和挖掘。欣逢盛世,今天,代表著東方文明的中華文化普遍受到世界關注,相信包含養生智慧的道教文化,一定能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做出自己的貢獻。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