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編撰針灸甲乙經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9-03 瀏覽次數:次
【名家生平】
皇甫謐幼年喪母,由叔父、母撫養。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后,隨叔父徙居新安(今河南省澠池縣)。皇甫謐小時候不愛學習,終日游蕩,曾被人笑為傻瓜。后來,在叔母教誨下,20歲才開始發奮讀書。又因其家貧,經常帶經書一起下地,且耕且學,“耽習典籍,忘寢與食”,時人稱之為“書淫”。遂博通百家之言,成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文學家、史學家、醫學家,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皇甫謐一生以著述為業,著有《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玄晏春秋》等文史著作十余種,尤其是他撰有我國醫學史上第一部針灸學專著——《針灸甲乙經》,集針灸學之大成,為后世針灸學樹立了規范,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學術成就】
《針灸甲乙經》又稱《針灸甲乙經》,共12卷,128篇。該書是在《素問》、《針經》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的基礎上,將這三部書中有關針灸方面的內容加以整理歸納,“刪其浮辭,除其重復,論其精要”,并結合皇甫謐自己的臨證經驗寫成的。《針灸甲乙經》與《》思想有著明顯的傳承關系。書中把散存于《》各篇相同的內容歸納在一起,“使事類相從”,使人能全面了解針法、針感、禁忌和補瀉手法等一系列的針刺問題。《針灸甲乙經》進一步發展了《》中的腧穴理論,在《》所述的130多個穴位基礎上,對十四經穴做了全面系統的歸納整理,增加到349個,確立了穴位排列的基本規則,這是對腧穴理論的一大發展。此外,《針灸甲乙經》還記述了各部穴位的適應證,對每個穴位的針刺深度、留針時間等也做了詳細的說明與規定,并且具體闡述了誤刺禁針穴位所能造成的后果,為后世醫家確立了規范。 《針灸甲乙經》的著成,對于我國針灸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該書一直被認為是學習的必讀之書,唐代醫家王燾評它“是醫人之秘寶,后之學者,宜遵用之”,唐太醫署曾采用其為法定教科書。后世重要的針灸學理論基本上都是在此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直至現在,我國的針灸療法,雖然在穴名上略有變動,但在原則上均本于此書。
【趣聞逸事】
《晉書》言皇甫謐“沉靜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他終生不曾入仕,魏時及晉時朝廷均有征召,他皆以病、老為辭,婉言謝絕。晉武帝愛惜其才,曾賜書一車。他在《釋勸論》中明確表達了他對醫學的向往,他十分仰慕扁鵲、倉公、華佗、張仲景等古代醫家,深恨自己“生不逢乎若人”,以此為終生之憾。
皇甫謐42歲時,不幸患了嚴重風痹癥,半身不遂,肉體承受了極大的痛苦和不便,為了緩解病痛,他也加入了當時社會上流行服食之風。然而,服用寒食散不僅沒有減輕他的病痛,反而給他帶來了更多的痛苦,幾欲自殺。但是,皇甫謐并沒有屈服于病魔,而是開始在病榻上自修醫學。他遍讀醫書,尤其對針灸學十分有興趣,他發現以前的針灸書籍深奧難懂而又錯誤百出,十分不便于學習和閱讀。于是他通過自身的體會,摸清了人身的脈絡與穴位,并結合《靈樞》、《素問》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書,悉心鉆研,終于撰成了《針灸甲乙經》這一不朽巨著。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