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藥物學與方劑學的發展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9-02 瀏覽次數:次
[導語]明初,藥物學發展緩慢,到了后期,發展速度加快,出現了象《本草綱目》、《本草經疏》等影響深遠的著作。據文獻記載,明代編寫的本草著作不下百種,在藥物學的研究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巨大進步,是我國藥物學史上的重要時期。
(一)劃時代巨著《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是一部被公認為內容豐富、影響深遠的醫藥學巨著,成為我國古代科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
1、對明以前藥物學的全面總結:《本草綱目》是李時珍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深入實踐、認真總結所取得的偉大成果。他以宋代唐慎微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為藍本,先后讀過《素問》、《靈樞》、《難經》、《甲乙經》等古代醫書277家;《神農本草經》、《16類本草》等布草著作84家;引據《說文解字》、《字說》、《名苑》等今古經史諸子440家;轉引《易經注疏》等151家。李時珍在廣泛閱讀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深入實地,親自采集標本,進行研究考察。他不畏艱苦,跋山涉水,南至武當,東至攝山、茅山、牛首山等地,親臨現場考察,足跡遍及湖廣、河北、河南、江西、江蘇、安徽,虛心向藥農、野老、樵夫、獵人、漁民求教。歷27年,“稿凡三易”,于萬歷六年(1578)完成全稿,又經十余年修訂潤色,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始由金陵胡承龍雕版印行。
2、提出先進的藥物分類法:《本草綱目》對以往本草著作的分類方法進行了變革,采用多級分類法,以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16部為綱。綱下設62類為目。每味藥又“標明為綱,列事為目”。同一基原藥物,“但標其綱,而附列其目”。如標龍為綱,而齒、角、骨、腦、胎、涎,皆列為目。這種提綱挈領,眉目清晰的方法,便于應用時的檢對。各部排列則采取“從微至巨”、“從賤至貴”的原則,與由無機到有機、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順序吻合,體現了進化發展的思想,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方法,其意義已超出了藥物學。
3、系統論述藥物知識《本草綱目》卷5~52,對各藥按釋名、集解、辨疑、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等項分別解說。對藥物名稱由來、產地、品種、形態、炮制、性味、功效、主治等都作了詳細說明。所列“發明”一項,在于探討藥性及用藥要點,多為李時珍對藥物應用研究中的新見解,如通過以黃芩治愈自己骨蒸咳嗽的體會,指出黃芩湯能瀉肺經氣分之火,他將三七的功效概括為“止血、散血、止痛”,肯定延胡索止痛、大風于治麻風的功效,都是很有見地的。
4、糾正以往本草著作中的錯誤:李時珍通過研究,糾正了以往本草著作中的一些錯誤。不僅糾正對個別藥物認識上的具體錯誤,還批判了某些錯誤觀點、方法。分析造成錯誤的原因,如指出葳蕤與女萎本為二物而誤合為一;南星與虎掌本為一物而誤分為二。歷代本草在水銀項下載有不少迷信內容,“大明言其無毒,本經言其久服神仙,甄權言其還丹無母,抱樸子以為長生之藥。六朝以下貪生著眼食,致成廢篤而喪厥軀,不知若干人矣!”李時珍批判了這些記載,痛心地指出,“方士固不足道,本革豈可妄言哉!”李時珍靠實踐,靠調查研究,糾正了前人不少錯誤。
5、對藥物理論的充實提高:
《本草綱目》對藥性理論十分重視。該書前兩卷以大量篇幅介紹了歷代藥物學說,其中以金元諸家之言居多,間或發揮個人見解。經過他的整理,使分散于各書中的藥性理論系統化和完整化。如將升降浮沉理論概括為:“酸咸無升,甘辛無降,寒無浮,熱無沉,其性然也”。質輕者如花、枝、葉等多升;質重者如根、果、礦物、介殼等多降。但也有“一物之中有根升稍降者”。他還認為,可以通過炮制配伍,以改變藥物的升降趨勢,“升者,引之以咸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顛頂”,李時珍對藥性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是多方面的。“反藥”古人只言18種,李時珍擴展為31種。在性味、歸經、七情合和、“十劑”等方面,李時珍也有不少創見。在各論“發明”項下,有不少發展藥性理論的內容。
《本草綱目》的貢獻不同限于藥物學,它對醫學、植物學、動物學、天文學、物候學、氣象學、物理學等方面都有成就,在保存15世紀前的文獻資料方面,也有貢獻。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