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講中國醫學通史緒論三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9-01 瀏覽次數:次
下面謹就有關編寫與研究中的一些學術和技術問題,作以下必要的說明。
(一)體例與分期問題:在編撰《簡編》這部巨大著作的醞釀過程中,考慮討論了該書的分期問題,最后確定為四巨冊,即古代醫學分卷(遠古~1840)、近代醫學分卷(1840~1949)、現代醫學分卷(1949~1995)與醫史圖譜卷。為首先給人以清晰的時間概念,并能體現醫學發展的規律,古代卷分中國原始人類的醫藥衛生活動等10章,在編述上以時系事,聯系醫家、醫著、學術、體現了縱不斷線,從古通今的連貫性特點。在每章中,又吸取了志書體例,先概述、醫事制度、律令、醫學教育;次醫,藥衛生等學術;再醫藥交流,醫家傳記、醫籍評介;其它較獨特的專節一般放在最后。
醫學史分期,是否切合歷史實際,是測量一部醫學史學術水平的重要依據之一。因為,切合中國醫學發展歷史實際的分期法,不但在宏觀上給人一目了然、綱舉目張的效果,而且透過分期的微觀上還能得出醫學發展在各個時期的實質內函,《簡編》總結多年的理論研究和多部專著分期的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在科學的分期上應注意以下三個不同層次的要求,這就是首先必須充分反映出醫學在各個不同時期的不同實質和特點;其次,要考慮到中國科學技術史和史特點的相對一致性;再次,是在前二者的基礎上,注意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相關性等。這個層次是不能倒置的。由于中國醫學史是一個網絡狀的結構,這種縱橫交織、綱舉目張的史書體例,能比較全面系統地容納中國醫學史的基本內容,雖在形式上比較固定少有變動,但每章節的內容則各不相同,然而卻能從中看出上下的銜接與發展變化。
(二)關于醫學起源問題。中外醫史界、科技史界歷來對此意見分歧、見仁見智,往往使人莫衷一是,無論是巫源說、動物本能說、圣賢創醫說等等。均不無道理,但又各有偏頗,通過綜合分析,本書在編寫中主張以實踐為主體的多源綜合說,其間有一個內在的邏輯發展過程,人類醫療活動的歷史比巫出現要早,所以單純強調醫源于巫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動物越高級,其本能越減退,所以以動物本能為醫的唯一源泉是難以成立的。圣賢創醫說則是復古思潮的產物。所以說醫學起源問題絕非某一單純觀點所能圓滿解釋清楚的。
(三)中國古代醫藥學的形態結構。中國古代醫學是傳統醫學的發展范式,是把人放在天地與社會心理中去考察,具有宏觀整體性,是個多源一體化的結構。在中華形成的過程中,集中了各民族各地區的醫療學術經驗在內。
而居住在中原一帶的醫家在總結各地各族醫藥經驗時“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皆愈者,得病之情,知病之大體也。”因而,當中國古代醫學體系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包括在內,在以后的歷程中,以漢醫為主體的傳統醫學不斷地吸收各少數的新鮮經驗,另一方面各少數民族又逐漸結合本地區本民族的醫藥經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醫學,這是中國古代醫史上漢醫與少數民族醫,其共性與個性、整體和部分的統一。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