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良晨大師妙手仁心彰醫德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9-01 瀏覽次數:次
[導語]歲月易逝,轉瞬間名師老先生仙逝已年余。今日遇疑而再研讀吉老先生之遺著,解惑之余睹物思人, 懷念之情油然而生。作為一個學界的晚輩及吉老之不才門生,我于先生有著一份特殊的尊敬和感懷。
在此令人傷懷的日子,更是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隨吉老臨證的那些日子,吉老大醫之精誠與德行使我感慨不已。
丹心興
吉老一生為興之業而奔走上書,曾參與“八老上書”為興中醫獻策,始終憂心于中醫之存亡。記得在跟師吉老之初,曾有幸促膝聆聽了吉老的教誨。話題是從當時網上爭論的否定中醫之言論而始,吉老認為:中醫藥學最大的特色,就是有其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故而能在其它傳統醫學漸次退出歷史舞臺的今天仍在發揮作用,并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而其確切的療效正是中醫學不會消亡之根基。吉老強調,發展中醫藥學,首先要繼承好,搞針灸的不知何為提插補瀉,迎隨補瀉,子午流注;學大方脈的不知有多少種脈象,不知七沖門、七絕脈,不知藥性歸經、七情和合,那就不能談發展創新。他希望我們這一代人認真研習并尤當掌握中醫藥學之真髓,作為中醫藥事業的有生力量,應時刻以繼承發展中醫藥大業為重。語重心長使我在領悟到吉老憂中醫大業之丹心的同時,更深切地感到了吾輩所應承擔的責任。
“問難”顯若谷之虛懷
吉老先生武學兼修、精于傳統是學界共知的,但他老人家卻虛懷若谷,常謂己為終身學習者,乃勤于學習,博覽古今,耄耋之齡仍臨證不止。在授業上,吉老尤其強調師徒之間,應多相互“問難”,只有這樣才能相互促進,教學相長。吉老謙言,“為師也不可能全懂,然通過問難,亦可得學問之長進”。每對我提出的問題,先生不僅引經據典,時時還引用古詩以輔說明,且隨口而出。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