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民間灸法——產后饅頭灸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9-01 瀏覽次數:次
產后饅頭灸是針對產后痹癥的一種治療辦法。產后痹癥主要是指產婦在產褥期間,由于風寒濕邪稽留,出現惡風惡寒,肢體關節酸痛、麻木、重著,關節活動不利,甚則關節腫脹等癥狀。又因為產婦明顯怕風,稍有微風即感“寒風入骨”,所以民間俗稱為“產后風”。究其原因是婦女在生產時,筋骨腠理大開,身體虛弱,風寒入侵,客于、關節、肌肉,致使經脈痹阻,氣血運行不暢,瘀滯作痛。若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一旦“寒邪入骨”,筋骨與腠理閉合后,寒邪不得排出,病邪長期滯留于體內,遷延難愈。民間素有“月子病,用針也挑不盡”,來形容該病之難治。流傳于敦煌民間的饅頭灸,針對產后體虛,風寒濕邪稽留等特點而設,頗受當地百姓歡迎。
適應癥:產后痹癥,屬產后體虛,風寒濕邪稽留阻絡者。一般產后發病即可施灸,時間不必過于拘泥。
施灸方法
1.材料準備:①上等艾絨若干制成空心艾團數個。艾團如窩頭狀為空心結構,依據施灸部位可大可小。因施灸時如同一個饅頭放在患者身上,當地百姓形象地稱之為“饅頭灸”。②器和圈的制作。器就是臨床常用的盒,下面加一層紗網,防止灰燼落下燙傷皮膚。圈是取直徑約20厘米的方形氈墊若干,依據艾團大小在其中心剪一個圓圈,每次需圈3~4個。
2.施灸方法:選定施灸的腧穴范圍,在其上墊一合適的器,將制好的空心艾團放置其上點燃,隨著空心艾團下面的溫度慢慢上升,患者有灼燙感覺時,操作者將器輕輕端起,下面添加一個氈墊,小心放回器,如此反復,也可上下左右移動來回施灸,使皮膚發紅、發熱、發燙,直到艾團燃盡,放置另外一個艾團即可。每個艾團燃盡約需30分鐘,一般每個部位1~2個艾團,可依患病部位和病情輕重而加減。每周一次,4次為一療程。
3.施灸順序:先讓產婦取坐位,灸百會穴;接著俯臥位,取啞門、大椎、天宗、相關背腧穴、曲池、外關等穴位;然后仰臥位,取中脘、關元、足三里,也可依據患病部位選取相應的阿是穴。一般順序是從頭到腳,從脊柱到四肢,灸完后產婦會感到全身溫暖舒服,甚至一周之內都覺得背部及腹部熱乎乎的。
灸后調護:灸療所需時間較長,通常在產婦家中進行,因此需做好保暖措施?梢罁颊卟∏,配合益氣、祛風除濕的,用紗布包好,裝進烏雞腹內,燉40~50分鐘,灸前一小時服下以助灸力,提高療效。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