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陳自明和婦人大全良方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8-31 瀏覽次數:次
婦科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婦女存在著生理和病理上的特點,所以在婦女疾病的治療上有其特殊之處,歷史上就有"比之男子,十倍難療"的說法。雖然有如此之說,但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漢代已有專門醫治婦女疾病的女醫。《漢書·外戚傳》記載:“許皇后當娠,病。女醫淳于意者,霍氏所愛,嘗入宮侍皇后疾。”這是我國醫學史上最早的婦科醫生記載。宋代,婦產科脫離了內科,成為專門學科。那時有更多的婦產科著作問世,陳自明著的《婦人大全良方》就是其中之一。
陳自明,又名良甫,南宋臨川(《古今醫統》作建康)人(約公元1190一1270年),生長在一個三代世醫的家庭里,年輕時常行醫于東南各地,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公元1237年,他擔任建康府明道書院的醫學教授,在長期的臨床和教學實踐中,他發現以前的醫書中,關于婦產科的記載,有“綱領散漫而無統,節目詳略而未備”的缺點,于是深入研究了歷代有關婦產科的著作,閱讀了家藏的醫書,又從東南各地收集醫方,進行翻復研究,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就在這一年編成了《婦人大全良方》一書。陳自明自稱:“仆于此編,非敢求異昔人也,蓋亦補其偏而會其全,聚于散而斂于約,期決無憾云"。后世高度評價《婦人大全良方》,說它"自明采摭諸家,提綱挈領,于婦科證治,詳悉無遺”。
《婦人大全良方》二十四卷,共分八門,調經門、眾疾門、求嗣門、胎教門、妊娠門、坐月門、產難門、產后門,每門數十證,總共260余論,論后附方,概括說來,該書論述了婦女的經、胎、產、帶、雜病五個部分。
(一)
月經,在古書里有“月水”、“月信”、“月事”之稱。女子生長到十四歲左右,由于子宮內膜受卵巢激素的作用和影響,產生了“月經”。中醫對女子的生長發育規律,早在二千多年前,已有記載了。陳自明在《婦人大全良方》中再次重申:“歧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就是說,健康的女子,年齡到七歲耽腎氣(指生氣之源)方始漸盛,到十四歲,腎氣始達充盛,由于這種充盛的腎氣作用,促使“天癸”(可能指由性腺分泌出激素類物質)生長成熟。“天癸”又作用于同子宮密切相關的沖、任兩脈,于是任脈通、沖脈盛,促進子宮內膜周期性變化活動,而產生月經按時而下。關于月經的周期性的問題,陳自明也作了比較科學的表達,“月者,以月至,經者,有常也。”“常以三旬一見。”如果超過了或者不到三旬,他認為是一種病理現象,“其來過與不及,皆謂之病。”又將月經病分為:月水不調,經閉,月水行止腹痛(指痛經),暴崩,崩中漏血(指崩漏)等。為了預防月經病的產生,陳自明首先提出經期衛生的主 張,他說:“若遇經行,最宜謹慎,否則與產后癥相類,若被驚怒勞役,則血氣錯亂,經脈不行,多致勞凜等決。”也就是說,女子在月經期間,精神不宜過度緊張,身體不宜過于疲勞,不然會引起月經病。
對月經病的治療原則,也作了敘述:“氣血者,人之神也,然婦人以血為基本,茍能謹于調護,則血氣宜行,其神自清,月水如期。”因此,調理氣血,使成為臨床上治療婦女疾病的重要準則。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