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天寒養生法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8-20 瀏覽次數:次
剛剛過完十一假期,一場不期而至的秋雨把武當山景區的游客都凍的縮起了脖子。就連武術院這些每天早起練功的學員也開始縮手縮腳了。最近在網上看到了的一篇天寒養生法,覺得不錯,就分享給大家。
俗話說得好,一場秋雨一場寒,隨著近來幾場秋雨,氣溫明顯下降,早晚溫差相對變大,給適應了炎熱的人們帶來了較大挑戰。尤其是有關節痛和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更應該注意秋季的養生和保健。
隱患一:關節痛
關節炎病人的周圍血管收縮和擴張時間比普通人要長,且收縮、擴張得不充分,因此在較冷環境中皮膚溫度下降要比健康人慢,進入溫暖環境時皮膚溫度上升也較健康人慢。因此,關節炎病人在突然寒冷時,往往會發生關節痛。同時,寒冷還可使關節的滑液黏度增加,關節活動時也就增加了阻力。
專家建議:關節炎患者聽到氣象預報有突然降溫或陰雨的消息,應及時做好保暖等預防工作,以減少關節疼痛的發生,戶外活動要根據天氣情況增減衣服。
注意保持居室溫暖干燥。要多攝取蛋白質營養。鮮牛奶、大豆等食物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對預防關節炎,減小關節炎疼痛都具有輔助作用。老年人還可以進行適量的運動以增加肌肉力量,這樣可以減輕關節的負擔。比如散步、打太極拳、慢跑等,都是較好的活動方式。
隱患二:心腦血管疾病突發
秋雨綿綿,天氣冷暖變化無常,氣溫降低時皮膚和皮下組織的血管收縮,外周血管的阻力增加,導致血壓升高。有研究表明:氣溫每降低1℃,收縮壓就會上升1.3毫米汞柱,舒張壓會升高0.6毫米汞柱。而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很容易誘發腦出血和心絞痛發作,血壓波動較大時又容易誘發腦梗死。
秋季往往溫差較大,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多發季節,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部位的炎癥反應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有密切關系,常常會誘發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腦梗死。
秋季加強鍛煉
專家建議:這個季節首先要加強耐寒鍛煉,增強身體對寒冷氣候的適應能力,以避免疾病的發生。日間著裝不宜過厚,早晚外出注意保暖。室內要做到通風和保持一定的濕度,室溫最好在22-28℃,濕度在50-60%左右,在保證充足睡眠的基礎上做到早睡早起。
其次,在飲食上要以“滋陰潤肺”為主,另外還應“少辛多酸”。多食可以起到滋陰潤
肺養血的作用的食物,少吃蔥、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
另外,早晚喝杯水,每天吃1—2根香蕉。晨起一杯白開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香蕉可降壓、潤腸通大便并富含鉀鹽,可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發作。
每天要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鍛煉30-60分鐘。運動時不要穿得太厚,搞得大汗淋漓,也不要一熱即脫,或者穿著汗透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慢跑、快走、做體操、打太極拳、登山、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都是不錯的運動方式,可根據身體條件選擇適合的項目。運動后適當補充水分,同時多吃梨、西紅柿、柑橘、葡萄、大棗、蘿卜、芝麻、蓮子、銀耳、蜂蜜、紅豆等。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