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氣話養生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21 瀏覽次數:次
12月22日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節氣,這意味著將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數九寒天”。古人一到這個時節,便基本結束農耕牧作,宅在家中準備過年,在北方,家家戶戶則開始往地窖里儲藏食物,名曰“藏”。中醫學講究天人合一,養生適宜四時,衍生至人體,我們也將冬至的養生著重于“歸藏”。
一、藏精納氣,早睡晚起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時節,早晚寒氣逼人,中醫認為早睡晚起有助于身體內器官的保暖,避免受到風邪入侵。在這點上,西醫也認為冬季應該保證充足的睡眠,因為人體的新陳代謝在冬季比較緩慢,如果睡眠不足,白天消耗的能量得不到補充,體質就會變弱,容易畏寒、發困、乏力、感冒。有晨練習慣的朋友也應當注意,最好不要天不亮就出門鍛煉,此時天氣陰冷寒氣重,而鍛煉后皮膚毛孔是張開的,特別容易受涼,誘發感冒和偏頭痛等疾病。
二、適量運動,重在熱身
由于天氣寒冷,人體自然有惰性不愿意運動,加上攝取的熱量會比平日里高,久之容易長胖。我們建議冬至時節還是要適量運動,但切忌運動過量,特別是運動過后如果大汗淋漓,此時風邪極易入體,容易感冒生病。一般運動以額頭輕微出汗,身體感到溫暖即可。運動前一定要做好熱身運動,人體的關節在冬季會減少分泌液,如果一上來就劇烈運動,關節得不到充分潤滑,很容易扭傷,甚至傷及關節軟骨,熱身運動可以選擇快走、關節操、慢跑等。
三、冬至進補,三春打虎
冬至進補是我國由來已久的民俗之一,易經中說“冬至陽生”,即是說陰極生陽,如果在此時進補,由于冬藏的自然效應,效果是極好的。進補一般有“藥補”和“食補”,我們建議“食補”,正所謂是藥三分毒。為了御寒,我們應該進食富含蛋白質、脂肪、糖份的食品,冬季寒冷,人體排尿增多,會流失部分的鈉、鉀離子,也應該相應增加水果、蔬菜的攝入。當然,食補切禁迷信“晚補不如早補”,一般建議40歲左右開始進補是比較科學的,許多臨床經驗表明,40歲是人體各類疾病開始頻發的臨界年齡,此時進補有助于增加體質,抵抗機體老化的作用。
冬至進補的食物應該恪守三種功能:
一要有保溫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熱能供給,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類、蛋類、魚類及豆制品等。
二要有御寒功能,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其體內缺乏礦物質有關。因此,應注意補充礦物質。中國人一般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證人體對鉀、鐵、鈉等礦物質的需求。
特別怕冷的人可多補充一些邊根帶皮的蔬菜。專家認為,這類蔬生長在土壤里,其根部和皮殼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及營養素。
三要有防燥功能,冬季氣候干燥,人們常有鼻干、舌燥、皮膚干裂等癥狀,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十分必要。維生素B2多存于動物的肝、蛋、乳中;維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