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道家“身國同治”的養生思想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在春秋戰國之際,道家思想傳入山海之間的齊國,其“因循為用”的精神氣質與海納百川的齊國文化高度契合,受到了齊國君臣的重視與扶持,形成了蔚為壯觀的黃老學派。黃老道家的經典,無論是傳世的《管子》,或是經考古發現而重見天日的《黃帝四經》和諸多簡帛殘篇,強烈地表現出經世致用的時代特征。同時,黃老道家與生命科學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為《黃帝內經》和其他簡帛醫經提供指導思想。
養生,作為道家從始至終的核心關切,也理所當然地成為黃老道家密切關注的問題。“身國同治”是道家重要的養生理念之一,道家學派的主要人物大多對這一問題做過討論。與老子和莊子相比,黃老道家對身國同治的理解和闡釋更加細致,深入到了治國和治身的具體層面。 養生主網站
身國同治理論的深化
在黃老道家的論說中,治身的行為被普遍化,不再被圣人們獨占獨為,而成為每一民眾所享有的共利。《黃帝內經》中曾托黃帝之言說:“余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于方。余愿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于后世,無所終時。”(《黃帝內經靈樞·師傳》,下文簡稱《靈樞》)對于君主來說,使人民身體健康、人倫敦睦,是使國家正常運轉、長治久安的基礎。黃帝認為先師“弗著于方”的學問既可以治民,也可以治身;既可以保證自己的健康,也可以讓百姓免于疾病,敦睦人倫,澤及后世,實在是治國治身的無上之學。
隨著治身觀念的普遍化,養生的意義得到了豐富。在黃老道家那里,“養生”觀念的內涵變得更加豐富,不再局限于個人的養生,而將養生的意義擴大到民眾與國家的休養生息中。《黃帝四經》中說:“天有死生之時,國有死生之正。因天之生也以養生,謂之文。因天之殺也以伐死,謂之武。”(《黃帝四經·經法》)在黃老道家看來,天有生養萬物之德,也有收殺萬物之刑,天生天殺遵循著天時的變化。與之相應地,人間的政治也有休養生息與殺伐刑戮。所謂的“文”政,就是順應天生之時的“養生”行為。顯然,這里的養生就不僅僅局限于保養個人的生命,而主要是一種休養生息的統治行為。受惠于這種行為的,不僅是君主本身,還有更廣大的民眾與國家機體。
在對生命的研究中,黃老道家指出身體與國家有著相同結構,即“身國同構”,從而有力地支持了“身國同治”的觀念。精通醫道的岐伯曾說:“夫胸腹,藏府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靈樞·脹論》)臟腑的概念,本來就起于人事中的藏和府。如岐伯所言,人的身體與國家的結構非常相似:心主神明,為一身之主,膻中就如同君主所居住的宮城;胸腹是臟腑所在之處,如同包圍其國家府庫的城郭;腐熟水谷精微的胃,如同儲存糧食的太倉,等等。這種身國同構的觀念也對后世的道教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葛洪在論養生時,也曾說“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抱樸子內篇·地真》)
正是由于身國同構,治理身體和國家的技術也便遵循著同一的道理。岐伯說:“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篇》,下文簡稱《素問》)人生于天地之間,天地是人最終的父母。作為天地之子,人身體的節序與天地之理相同,知曉自身的虛實節理,就能通曉天地之間陰陽、五行、八風的變化,知曉天地所生的萬物。以此治理天下萬物,則秋毫之微的虛實之數也盡在掌握中。因此,《呂氏春秋》說:“夫治身與治國,一理之術也。”(《呂氏春秋·審分覽》)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治身成為了治國的關鍵。黃老道家認為,人是萬物之中的最尊貴者。《黃帝內經》中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篇》)在天地之間的蕓蕓萬物中,只有人秉賦了最為完備的天地之氣,因而能成為裁制萬物的尊貴者。鹖冠子說:“天地陰陽,取稽于身。故布五正以司五明。十變九道,稽從身始。五音六律,稽從身出。”(《鹖冠子·度萬》)人治理國家、認識天地的稽式也是取象于自己的身體,從自己的身體開始、從自己的身體出發,揆度天地的變化。《黃帝四經》中說:“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及外人。”(《黃帝四經·十大經》)從自己的身體中獲得稽式和度數,就可以向外推布,應用到治人事天的實際舉措中。
身國同治的諸原則
治理身體與治理國家都是具體而實際的事務,在現實運作中天差地別。盡管如此,指導治身與治國的原則卻是共通的。在黃老道家的論述中,“治于未亂”、“寡欲守靜”、“順而不逆”與“合道而治”等原則,組成了同治身國的智慧體系。
治于未亂
道家服膺“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特別重視“無”的一面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因而也特別關注征兆出現之先與事物萌生之初的狀態。《靈樞·官能》中說:“邪氣之中人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邪氣竄入人的身體,萌發出疾病的萌芽,呈現出若有若無的征兆,往往容易被人忽視,對其視而不見就會招致嚴重的后果。因此精通醫道的上工能夠察見邪氣入身的萌芽,并在萌芽之初進行積極治療,而下工卻對征兆萌芽視而不見,只能面對后來形成的兇猛病勢束手無策。因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說:“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