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道家的養生術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20 瀏覽次數:次
中國歷代眾多道深壽高的道學家,同時往往也是著名的養生學家。據傳,早在商周以前,就有赤松子、彭祖等以氣功養生而名世。比方周朝王子喬,傳說就是通過養生修煉而“登仙”。而到了戰國秦漢時期,養生術已相當發達。
梁朝劉勰把道家養生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所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而最下乘者則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自打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已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已形成了一整套的方法,其中有許多均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并一直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生的核心。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人的欲望又無有止境,為此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欲,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然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十分劇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而言,倘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么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是會有一定裨益的。
另外,道家養生的另一個核心就是注重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則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等均很相似。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噓以散滯、呬以“解極”。在此基礎上若能修煉到鼻無出入之氣感覺時,就可以達到了呼吸的最高境界——胎息。就如同胎兒在母腹中的狀態,使身體內部的呼吸自我循環,息之深沉、吸之以踵。
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等,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于人體;而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以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