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養生觀點與主張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9 瀏覽次數:次
老子是先秦時代杰出的思想家,也是道家創始人。《史記》中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做過周朝王室的守藏寶之吏,負責征集、保管和整理周王朝及諸侯典藉。曾收孔子做學生。享年160余歲,一說200余歲。不論此說是否屬實,但老子的長壽是無可懷疑的。
老子的養生觀點與主張,集中起來可以概括為順應自然,恬淡寡欲,咽津養生。老子認為,靈丹妙藥雖好,但也不如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于自身。因此他首先主張咽津養生。他平時“叩齒鼓漱”,然后再把這些津液咽下去,每日必做,久而久之,利于健康。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把他這種咽津養生之法總結為“服玉泉法”,認為叩齒服玉泉的作用在于堅齒發,利于益壽延年。其次為順應自然。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息息相通,順應自然之道,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則何病能生?又何患不壽?老子認為自然界在不斷發展之中,人體必須與自然規律相適應,才能生長。不然,逆自然規律而動,則會生病折壽。這種樸素辯證的養生觀,對我國中醫學的養生學的形成與發展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黃帝內經》中便是吸收了老子的這一養生主張的。最后是恬淡寡欲。老子主張的恬淡寡欲,清凈為上,對他的精神修養、情志調節起著很好的作用。他極力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告誡人們不要貪心追求榮利,要寡欲清心,經常保持心態氣暢、體泰神清的心理狀態,自然可獲得健身延年,這不能不是老子長壽的一個主要原因。他還認為人之生難保易滅,氣難清而易濁。只有節嗜欲,才能保性命。會養生的人,一定要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佞妄,去妒忌。
關于氣功養生,他主張“至虛極,守靜篤”,維持清凈不亂的態度,維持清凈不亂的態度,保持旺盛的生機。他認為,口吐濁氣,鼻引清氣,四肢臟腑皆受其潤。如山之納云,地之受澤。若練得氣之十通,則百病不生。他說“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則氣行,神往則氣往。若欲長生,神氣相注。”老子這種主張集中地表現在他用氣功養生的行動中。傳說老子在80多歲時,生過一場病,吃了一段時間的藥,沒有見效。有一天,他拖著病體來到一座山坡上,向長長的一片樹林走去,自覺身體越來越輕松,便效法天道的動靜結合,試驗起天道治病的氣功方法來。后來,人們把老子的氣功方法稱為“練三丹”(上丹田、下丹田、中丹田),即練丹祛病。老子自從練氣功后,疾病很快痊愈了,并越來越強壯起來。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